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狮泉河盆地风沙灾害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寒干旱的气候、强劲的风力和富含易蚀物质的地表条件,孕育了狮泉河盆地剧烈的风沙灾害。狮泉河盆地风沙灾害治理工程由砾石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和灌溉工程组成。根据砾石沙障和林带防风阻沙效果的风洞模拟实验,以及戈壁风沙流的现场测定,砾石沙障走向确定为351.1°(与盆地主害风向的夹角为77°),高度为1.2 m,沙障间距为12H。防护林带与砾石沙障平行配置,选用当地适宜生长的班公柳为造林树种,采用疏透度为0.5~0.8的通风结构,林带间距为43.2 m。平行沙障和林带的合理配置,可以将工程区的风力控制在起沙风速以下。砾石沙障和防护林带间建设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2.
申曙光  叶谦吉 《灾害学》1992,7(1):18-22
本文从灾害的产生与灾害概念的发展、灾害的成因与过程、灾害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论证和论述了灾害的生态经济性质。灾害生态经济性质的揭示为开展各类灾害的系统总体研究—灾害的生态经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耿侃 《灾害学》1990,(3):61-65
本文以草海为例分析了生态系统遭人为破坏后发生的一系列灾害性事件,从中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灾害的一般性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灾害对策。  相似文献   

4.
山区的一种特殊灾害生态现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区泥石流发生后的泥石流滩地呈现复杂多样的生态过程,是山区所特有的一种灾害生态现象,在人烟稀少的较高海拔,泥石流滩地植物生长表现为一种自然恢复过程。通过贡嘎山东坡高海拔黄崩溜沟泥石流滩地上发生的灾害生态现象和过程的实地研究、发现泥石流滩地植物的生态过程和群落特征,可以揭示近代泥石流的形成时间和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研究表明,加强泥石灾害生态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灾害学与生态学科的渗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为例,在对研究区野生浆果分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该地区的环境特点和野生浆果的生物学特征,估算了该区野生浆果的自然产量,并以此为依据对野生浆果开发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灾害进行了影响分析.针对该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环境容量较小等特点,提出了保护该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替代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秀春  朱晓华 《灾害学》2002,17(2):7-10
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但是对于灾害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模式的研究目前却少有涉及,本文结合所开展的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初步探讨了灾害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具体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灾害类型及防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飙  彭珂珊 《灾害学》1992,7(4):73-77
本文从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协调的观点出发,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作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茂树 《灾害学》1994,9(2):62-63
本文列举的瘟灾其区域之广、损失之惨都是怵目惊心的。加强对瘟疫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不仅是世界医学界的光荣使命,也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世界工程。  相似文献   

9.
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继续完善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2加大我国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的研发力度;3设计一个职能分工、协调运作、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4建设一支政府领导的、社会全员参与、信息共享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5从经济、生态、人文、社会等多维角度出发,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及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流失灾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茂德 《灾害学》1992,7(1):51-54
本文对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简要论述,对水土流失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年9~10月渭河流域内各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资料,对2005年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分析。对洪水的特征,水情、河道的概况,特大洪灾的降水特点进行总结,得出“05.10”洪水具有降水范围广、水位高、洪水倒灌、灾害重等特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揭示了洪灾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对减少洪灾的形成和流域的治理提出有关建议,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灾害生态学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立冬 《灾害学》1995,10(4):90-94
灾害生态学是从生态进化的角度上研究灾害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态灾害的界定,生态灾害成因分析,来寻求防止或减轻生态灾害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灾害与生态进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研究灾害生态学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当前灾害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为灾害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泥沙灾害链及其在灾害过程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泥沙灾害是地球表层的主要灾害之一.泥沙灾害具有链锁式反应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构成泥沙灾害链.阐述了泥沙灾害链的概念、特点及类型,并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泥沙灾害为例,对其链式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泥沙灾害链是泥沙灾害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泥沙灾害中隐含的渐发特征和强次生灾害特征,泥沙灾害链是研究泥沙灾害过程规律和特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爱清  葛京凤 《灾害学》2001,16(3):22-27
通过阐述灾害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成因及危害,说明可持续发展跨世纪人类发展战略的根本变革,防灾减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校具有布局有效,设施齐备,广为人知,生活方便,互救互联,便于疏散等多方面的优点,其作为可利用的应急避难场所重要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城市因为人员密集,中小学校的利用是满足紧急避难要求所必需的,但是在汶川、玉树等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实施工作中,暴露出很多建设、规划以及配置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此,通过对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效避难面积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我国的城市规划和避难疏散规划的现状和相关标准进行比对,研究我国中小学校建筑和规划在避震疏散结构体系和避灾要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中小学校避难疏散利用对策,为今后中小学校的防灾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的主要灾害类型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丽萍  荣艳 《灾害学》2001,16(1):78-83
论述了青海地区常见的主要灾害类型及危害,并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灾害经济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艳艳  刘树坤 《灾害学》2005,20(1):104-109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灾害科学方面的专著、期刊、学位论文和其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灾害经济学的定义、中外灾害经济的研究现状、灾害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灾害经济的评价方法、灾害经济学研究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基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1Background of ISDRSince man appeared on the planet,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drought,earthquake,typhoon,volcano and so on have been a constant threat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mankind.Itis through long-standing struggle with the disasters thatthe human race has survivedand evolved.In this sense,the human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fighting againstdisasters.In the long history,human beings have combated disasters in a more and more organized way,from indi…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某些统计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朝迎 《灾害学》1992,7(3):67-72
本文着重分析了长江流域近40a来旱涝灾害的一些统计特征及其影响,指出了该流域旱涝灾害的演变趋势,以及人类活动对灾害加剧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人为土地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京凤 《灾害学》1997,12(3):53-57
针对河北省人为土地灾害较重的特点,概述了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其危害,分析了致灾原因,提出减轻灾害、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