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灾害管理的原则,提出了城市减灾集成管理的思想,并按此思想初步分析和设计了一个城市防灾救灾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基于优先度的城市避难场所最优投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质条件、人口密度、救灾可达性和灾害风险等不同,需要对城市各个区域避难场所的投资建设进行优先度排序。如何利用有限资金既能保证优先投资区域的避难容量达到规定目标,又能实现整个城市防灾避难规模的最大化,是城市防灾规划建设的重要问题。运用最优化计算理论,给出了基于优先度的最优投资双层规划模型,并举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典型的上下游供应链长、协调关系多、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高的项目.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结合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项目的特点,分析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意义,提出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针对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管理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中政府、有关企业与社会机构等方面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城市防灾救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灾害在城市中造成危害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灾害的类型,减灾和防灾的主要措施,克服危机的方法,以及可采取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城市规划等.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多发条件下,救灾人力资源的储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关于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综合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灾害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界定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概念和特点,通过采用PSR模型,从自然灾害损失、人才供给不足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现实驱动力,从公共物品、人力资本和非盈利组织等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理论驱动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储备模式和管理对策方面,提出了保障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有效运行的响应机制,为促进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灾害学》2005,20(3):21-24
城市是人口、经济密集的地区,城市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抢险救灾必须快速果断,当城市发生灾害时,当地政府部门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成了救灾、减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文章探讨了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的组成及其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灾害应急能力主要从应急反应、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信息的发布和应急避难五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城市地质灾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许福贵  刘利民 《灾害学》1997,12(1):59-63
总结了现代城市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从环境-城市-社会这个系统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地质灾害,试图为城市防灾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点可供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震后救灾宣传尤其是有关震情的宣传报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极大。本文以常熟地震为例,通过对该次地震救灾宣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今后江苏救灾宣传中应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政策性、快速性、组织性、协调性、真实性、针对性及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性,提出救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一种人道主义救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投资活动。指出帮助灾区恢复生产是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析阐明摆脱以往单纯将救灾看成是人道主义救助的旧观点,充分考虑到在经济社会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用经济学原理指导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频度和程度迅速增加,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信息系统势在必行。介绍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实现安全规划对象海量数据的可视化、规范化、条理化及可编辑化,并根据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和危险源区域,得出救灾单位的有效服务范围和危险源的风险范围,利用G IS的分析统计功能,快速统计出区域内人口及资源,依此计算救灾单位应具备的资源量,并合理组织危险源区域内人口的转移搬迁工作。  相似文献   

11.
张毅  沈荣芳 《灾害学》1997,12(4):24-28
对上海当前防灾救灾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上海及其它城市的防灾救灾系统管理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明媛  刘妍  袁永博 《灾害学》2012,(1):135-138
城镇灾害的多样性、频繁发生与其造成的各种损失和破坏的严重化趋势,已经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城镇应对灾害的预测、防御、救助及灾后恢复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建立了基于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属性功能的城镇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聚类方法,通过指标权重、相对隶属度与聚类中心之间的动态迭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样本城镇的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相对比较结果。与已有研究相比,可变模糊聚类在综合评价问题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更客观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有的单位密集城区现状使得城市防灾避灾能力大大减弱。结合重庆沙坪坝单位密集城区防灾绿地系统规划,从分析单位密集城区现状、确定防灾分区、利用单位内部条件进行防灾绿地布局到城市救援疏散通道的梳理,探讨了单位密集城区防灾绿地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金江军  潘懋  杨志双 《灾害学》2007,22(2):73-76
随着人们应对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风险管理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流程,探讨了城市地裂缝可接受风险水平。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用地类型开展易损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首次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研究:定位、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行  刘兴业 《灾害学》2019,(4):172-17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文件,实施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契合国家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应加紧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的定位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应急管理的特别法、公共安全的支撑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风险防范理念、综合防治理念、权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区避让及搬迁转移、自然灾害科普、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参与、自然灾害保险等制度,为推进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贤军  徐波  尤建新 《灾害学》2006,21(3):72-75
我国灾害和安全事故严重,且复杂,多样,连锁性强,破坏性大。现有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不能适应防灾救灾的需要。应完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论大气灾害链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传甲 《灾害学》1994,9(3):1-6
本文从功能、结构和本质三个角度给出了灾害链的定义,提出了灾害环、致灾体和可能受灾体(移动或静止)的概念,对现实中的大气灾害链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对其引起破坏作用和造成损失的因素,从致灾体、可能受灾体和灾体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对由此而引出的减防救灾的四种途径与“除、抑、避、抗、保、跑、救、治”八项指导原则,和与其有关的战略、策略及组织问题进行了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18.
面向21世纪的上海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综合减灾体系目前尚不够完善,城市抗灾能力仍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和研究,分析了目前沆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模式框架和由目前灾害管理模式向理想模式过渡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