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李菁 《环境》2006,(9):89-91
法国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灵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的影响。本文通过一些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案例分析,初步论证了哥特式建筑神秘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地震灾区损毁资源及建筑垃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对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相关政策,借鉴国外有关建筑垃圾处置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思路”。即通过对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现场转化为可供灾后重建所用的建筑材料,变废为用,既可节约垃圾堆放占地,减少露天堆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又能为灾后重建提供紧缺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再生资源》2008,(12):26-26
近日,由四川省质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震损毁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混凝土实心砖》地方标准一致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查。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地震废弃物制砖标准在四川诞生,也标志着地震废墟从此能科学有效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筑节能,笔者是个外行。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位香港朋友请我为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校对译作《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才开始对建筑节能有了更多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宜居建筑”的概念。文章首先从时代发展需求指出宜居城市建设对建筑宜居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透析居民对建筑宜居性需求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现代宜居建筑的内涵,并以此为标尺分析典型现代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宜居性与现代宜居建筑宜居性需求的差异,从而提出“宜居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本文从绿色建筑体系入手,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与形式。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必定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7.
建筑遮阳是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能够改善建筑室内光热环境,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提高建筑能效。本文分析绿色建筑与建筑遮阳相关的条文要求,介绍了对建筑遮阳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根据BREEAM,很多节水技术可以运用到绿色建筑中:对居住建筑,在住宅内全面考虑使用节水型器具,在住宅外充分利用英国丰富的雨水资源进行灌溉和中水回用;对办公建筑,使用节水型器具,鼓励使用雨水或者回用水系统,合理安装和使用水表,进行泄漏检测,定期维护和用水量检测和记录;对于工业建筑,重要的是安装节水型器具、合理安装和使用水表,以及进行漏水检测;对于商业建筑,除了满足以上之外,更强调进行水的循环利用,特别是回用水用于洗车,以及用水设备的维护和控制,以及水消耗监测,并反馈到记录表明用水有降低趋势。这些指标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水型建筑、节水型企业,积极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约型社会,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泽 《环境》2005,(11):20-22
绿色建筑也有人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关于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绿色建筑的概念时说:“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筑不仅仅提供了人们的居住生活条件,同时其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和地域风格。因此,从广告传播学的角度看,建筑本身除了内部具有使用价值之外,它的外观形象对于城市形象具有广告传播的作用。本文运用广告传播原理分析建筑的广告传播属性及其原理,并以鼓浪屿楼宇建筑为例,提出城市建筑形象对于提升城市形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近1/3,减碳潜力巨大。针对建筑废弃拆除阶段碳排放及碳补偿评价问题,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界定建筑废弃拆除阶段计算边界,将其划分为建筑拆除、废弃物运输和废弃物处置阶段,碳补偿为建筑废弃物再利用阶段,并建立碳排放及碳补偿计算模型。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废弃物处置阶段,约占总碳排放的75%。建筑废弃物二次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总量的31.01%,具有良好的减碳效果。随着建筑废弃物二次回收利用率增大,建筑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碳排放线性减少,建筑材料碳补偿线性增加,减碳效果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2.
吴家图  黄玉章 《环境》2002,(9):36-37
建筑被称为“石头的史书”,近年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在建筑界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而这些名词到底是何意义,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何谓绿色建筑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的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建筑带来的人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标准与智能绿色建筑”,让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宋波提起了我国近年来建筑的一系列数据。  相似文献   

14.
矿-粮复合区采煤塌陷损毁耕地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采煤塌陷理论和采煤对矿区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对高潜水位煤粮复合区损毁耕地成因及破坏程度进行阐述和分析,结合已有的矿区损毁耕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指标建立原则,选取地表倾斜、地表下沉及潜水位埋深为高潜水位地区采煤塌陷耕地损毁程度评价指标,并对损毁程度进行了分级:轻度、中度和重度损毁。以山东省西南部某矿区为例,借助Arc GIS分析工具,建立了综合评价结果适宜性函数,对煤粮复合区采煤塌陷耕地损毁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可视化显示,结果表明:截止2005年,研究区采煤塌陷损毁耕地面积约为23 km2,其中轻、中、重度等级损毁面积分别为6.7、5.7和10.6 km2,随着煤矿开采的继续,耕地损毁面积仍在持续增加,而损毁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适合于高潜水位矿区耕地保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筑能耗在北京市能耗总量中是关键的一部分,推广节能建筑对于北京市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北京市建筑节能工作中,采暖能耗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公共建筑能耗增加需要控制。在北京市低碳建筑推进工作中遇到了评测标准、检验方法的不完善,企业与个人的动力不足以及相关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从加强宣传与干预、建立低碳建筑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角度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选择低碳建筑,完善检测标准,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低碳建筑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提起绿色建筑,许多人往往会着眼于某幢楼用了多少项节能新技术,实现了多少节能百分比,建筑设计是否“高、新、奇、特”.在这种风气的推动下、国内各地一时间也涌现了不少汇集世界上最新建筑节能技术的“节能建筑”、“智能建筑”、“零能耗建筑”、“环保建筑”、“生态建筑”以及“低碳建筑”等示范项目.但真正的绿色建筑是什么样,怎么做才能真正解决好新老建筑的节能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依据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通过 《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对目标建筑—世博生态城低碳中心材料生产阶段、施工建造阶段、运行维护阶段、拆解阶段产生碳足迹进行了核算,分析了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碳足迹构成情况.核算结果表明:该建筑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材料生产阶段,占比为64.5%,其中钢材和水泥的碳排放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建筑规划设计阶段的节能措施、建筑单体设计阶段的节能措施、工程施工阶段的节能措施、建筑运行及维护阶段的节能措施、建筑拆除及报废阶段的节能措施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对建筑各个生命周期的节能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色建筑市场亟待法律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讨论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客观需要以及当前建筑市场上建筑商坑害消费者的混乱现象入手,提出了规范绿色建筑市场的必要性,并指出了亟需规范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排水系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系统。研究了绿色建筑中排水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创新,针对南方和北方构建了不同的建筑排水系统,分析了排水系统对环境的控制过程与创新过程。通过与传统模型对比,验证了设定的排水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研究的排水模型能够有效控制水资源的排放,过滤废水中的化学物质,净化废水,对于促进水循环、降低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