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绿岩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就成为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具有重要大地构造学意义,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的实施,世界各地蛇绿岩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蛇绿岩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对华南蛇绿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梳理,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 A.Berehep根据对固体地球表面高程曲线的分析,曾预言过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间的根本差异,然而,一直过了四十年,它才被大洋的地震探测所直接证实。在现代,大规模的深海钻探和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海沟壁、转换断层崖壁所从事的大规模拖挖取样,以及对采集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包括同位素)分析,对于以下两点不再有更多的疑问了:一是大洋地壳显著不同于大陆地壳,二是大洋地壳并不带有大陆地壳被同化的任何微小痕迹。大洋壳和大陆壳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3.
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已发起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计划,考虑探讨深海的生物圈.最近从深海钻探岩芯中发现有大量微生物.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可能在形成海底以下的甲烷水合物中起重要作用,而甲烷水合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矿物能源.以前认为深海沉积层不适于生物生存,现在则认为其中包含的微生物可能占到地球微生物的10%.为协调这一研究,ESF已建立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网,将确定最合适的钻探位置和决定采用最佳可用技术得到沉积物样品.1999年9月在英国利兹市召开了关于该问题的学术讨论会ESF是由来自22个欧洲国家的6…  相似文献   

4.
海底深部生物圈是科学大洋钻探的最大发现之一,已证明以厌氧、高压、贫营养、温度跨幅大为特点的海底深部生物圈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类群,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细菌和古菌,而对真菌的研究则很少。本文重点综述目前有关海底深部生物圈真菌的研究进展,为我国从事海底深部生物圈真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去年在深海钻探方面,利用新的技术工具,考察了洋壳、深海沉积物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一系列科学问题。虽然有些地区和问题以前通过钻探研究过,但是从来没有这样广泛、成果也没有如此丰富。 最得力的工具,是液压活塞式取心器,这种活塞式取心器一般可以回收海底以下300米深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与旋转式取心所得到的高度扰动的软沉积物相反,这种活塞式取心器所得的沉积物可以作为精  相似文献   

6.
<正> 一、前言 洋中脊位于近深海深度,但是某些块段被抬高形成了广阔的海底高原或者大洋岛。就火山活动各个不同地区和类型而言,岩浆的产物从洋脊活动典型的拉斑玄武岩变化为高度不饱和岩浆和在许多洋岛上发现的它们的分异  相似文献   

7.
<正> 引言玻安岩(也称玻苏玄武岩)是根据日本小笠原群岛命名的一类岩石。人们早就发现了这类岩石,但把它列入重要岩类加以研究则是七十年代末的事情。近几年来,随着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尤其是一系列深海钻探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正> 深海钻探计划The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DSDP开始于1967年,是由“格洛玛挑战者号”调查船(The Glomar challenger)进行的。此船是以达尔文当年航海所乘的那艘船的名字命名的,其含义是希望它不负此盛名。此项目主要由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院负责的,共  相似文献   

9.
《世界环境》2013,(6):13-13
能亲身经历深海潜水的人毕竟在少数,而大多数人对海底世界的欣赏多是从电视画面开始的。幽蓝的深海博大而神秘,这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无数物种的生命起源。当阳光透过海水折射入海底,海底世界半透半明,变幻莫测。  相似文献   

10.
<正> 1983年,《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回到了美国的加尔维新敦港。16年前,它的首次航行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漫长的钻探阶段以96条测线而告终,前后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打了600多个深水钻孔。它在大洋钻探中取得的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06,(5):55-55
海底核电站   海底核电站并不是人们凭空想出来的.它是随着海洋石油开采不断向深海海底发展而提出的一项大胆设想,实际上也是远见卓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正> 引言 砂岩岩石学是阐明盆地历史的一个潜在的有力工具。它常用于浅水陆棚和大陆环境中的现代砂岩和古代砂岩的研究。然而奇怪的是,对深海砂样的研究几乎只是依赖于古代岩石样品,例如,仅在近年来才对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岩心砂样进行了岩石学研究,而且主要是以逐点为基础的。因此,为了了解古代深海砂,就需要有一个现代沉积物的可靠基准。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利用我们在深海砂方面的工作结果并与前人工作进行对比,初步提出这种数据基准。  相似文献   

13.
前言 深海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对于建立地球上发生的事件的年代学,对于大洋中物质平衡和预算以及研究地球上宇宙物质的增生速率等等,都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迄今已有几种方法,包括核法(放射性核和裂变经迹法),物理方法(地磁倒转法)和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苏联的深钻计划 1962年苏联政府决定实施国家超深(6000米)钻探计划,于是将20多个部门、机构和苏联科学院的代表人物联合起来,建立了地球内部和超深钻探研究的联合科学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要为钻探计划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选定钻探位置,管理钻探进度等,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现已计划总共打20口井,其中第一口井是科拉-3号,它位于摩尔曼斯克地区的贝辰加镍矿区。这项工作由苏联地质部的专门小组来完  相似文献   

15.
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从今年起将着手研究深海微生物。首先,使用“深海2000”载人潜水调查船采集水深2000m附近的海底底泥和海水,在进行常压条件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等研究的同时,用3年时间开发深海环境实验系统——能够在保持最大为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热液体系并不在陆地上,而是在大洋中脊的海底。作者认为大洋中脊发生的沸腾作用,即“相分离”是导致大洋中脊海底热泉化学成分更为复杂的重要原因.实验和理论数据证明,这种“相分离”作用需要用两阶段模式来解释,首先是海水发生相分离,并与未发生相分离的海水重新混合,最后与流体在其内部进行循环的岩石达到再平衡。计算表明相分离一般发生在大洋中脊岩浆房附近,相分离的温度高于450℃。  相似文献   

17.
<正> 样品 本研究所用的样品简要描述于表1.Simoneit等对这些样品的研究结果也列于该表中。大部分样品取自深海钻探计划的岩心。为了使本表更为完善,对几个充分研究过的干酪根及某些可能的干酪根前躯物也做了研究。 样品是以可反映影响干酪根化学性质的两个主要参数的原则选择的:即干酪根的来源物质和成岩作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日本海底稀土探计划为探查日本近海稀土海底矿物资源,日本将从明年起斥巨资打造海底资源调查船,预计花4年时间完成造船计划。这是日本雄心勃勃勘探开发海底稀土计划的重要一步。然而,有专家指出,人类并不熟知海底4000米~6000米地区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海底大规模挖泥,必然会破坏海底生态  相似文献   

19.
大洋壳的厚度变化范围很大,从3.5公里到30公里,大洋盆地部分厚度减小,而在海底山脉及岛屿区域内厚度则增加。洋壳等厚线的走向多半与巨大的构造带及地貌带(大陆、大洋盆地、板块及大洋中脊)的轮廓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正> 引言从大西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不同站位中已经取得富有机质的白垩纪黑色页岩。在41-368站位,白垩纪黑色页岩被辉绿岩岩床侵入。岩心中有轻烃存在。对这些岩床上下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分析,提供了检测逐出挥发性有机组份、导致残留有机质蚀变的热效应的一个极好的原地热实验实例.41-368站位位于佛得角隆起,水深3367米(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