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是地面测量数据和对流层测量的数据看似不一致.地面测量数据始终表明有一个变暖趋势,但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卫星观测数据却表明没有明显的变暖现象.这一现象一度使人困惑,但最近发表的论文[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Sept. 11, 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 abstract/1087910v1]的作者认为对流层也经历着长期的变暖趋势.NOAA的Norman C. Grody和马里兰大学的Konstantin Y. Vinnikov重新考察了气候变化趋势,把卫星数据纳入一个模式,并排除了仪器测量偏差,季节性及日变化…  相似文献   

2.
黑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碳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含碳物质,广泛存在于土壤、沉积物、大气乃至极地和高山的冰雪中。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促使大量的黑碳进入到环境中,导致全球黑碳的背景值显著升高。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黑碳有着长时间尺度(约10000yr)的降解周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部分"汇"的作用。大气和冰雪中的黑碳通过"辐射强迫"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促进全球变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目前主要有光学(optical)、热氧化(TO)、化学氧化(CTO)等方法用于黑碳的分离和测试。大气中的黑碳研究一般采用光学法,而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黑碳研究则主要采用化学氧化法。本文全面总结了黑碳在环境中的研究进展,并指出黑碳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今后黑碳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从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其中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冬半年升温高于夏半年.这是记者从中国气象局11月24日召开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宣讲会上获悉的.根据这份报告,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在全球气温升高、海洋变暖、冰雪大范围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等诸多方面.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85℃.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  相似文献   

4.
生物在物种水平上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紫外线B(UV-B)辐射增强的反应受到其群落内其他物种以及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的调节,所有的这些反应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根据高纬度地区坏境因子的可能变化而做的控制试验表明,由夏季变暖而引起苔原植被的变化要小于增加施肥而引起的变化,试验涉及的某些环境因子对北极生态系统的结构有非常强烈地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因地区而异,观测结果表明,处于最寒冷地区的植物群落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紫外线B辐射的增强反应最为强烈.尽管微生物量和养分储存量相对稳定,北极无脊椎动物群落还是很可能会对全球变暖产生迅速的反应.试验结果显示,加强紫外线B辐射会改变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结构,但不会对植物群落的组成产生影响.由夏季气温升高而提高的植物生产力将会控制食物网的动态变化,以苔原植被和亚极地森林植物为基础的食物网中的营养流动会明显地影响到几种优势动物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在某些年分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会达到峰值.小型啮齿动物和食叶昆虫如秋毛虫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则会影响苔原和森林苔原植物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些专性捕食者和寄生虫的变化.在暖冬,雪表形成冰壳可能会减少旅鼠的植物食物来源,然而较深的雪也可以使它们免受雪地表面上捕食者对它们的捕食.在芬诺斯堪的亚地区,已有证据表明小型啮齿类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的显著变化会导致专门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减少.气候还可能改变昆虫在白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因为暖冬可以增加这些昆虫卵的成活率,并且扩大其分布范围.此外,在夏季困扰驯鹿的昆虫会由于夏季气候的变暖而扩大其分布范围、增加种群数量并且种群更为活跃;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会对驯鹿不利,即那些昔日驯鹿/北美驯鹿的避难场所--冰川和未融的成片的雪--在这样温暖的夏季则可能会消失.  相似文献   

5.
碳粒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全球气候模式是了解气候变化原因和趋势的有力工具,并且随着更多因素的考虑而更接近于实际观测结果.模式研究的结果表明过去100年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另外硫酸盐气溶胶则主要起冷却效应,因为它将太阳辐射反射到太空中.但是在模式模拟中没有明确考虑碳粒子气溶胶的作用,而它对全球辐射能量平衡可能会有重要作用,甚至会抵消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作用,因为它能吸收太阳辐射,从而使大气变热.最近发表在Geophys.Res.Lett杂志上的Jones等人的论文报道了他们对碳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和温室气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近些年来的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科学家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两极大陆的冰山会不会大规模解体、融化。为此,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科技大国都在利用卫星对两极地表的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观测。日前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北极最厚、最老和最坚固的海冰正在融化;  相似文献   

7.
环保信息     
造纸工业实行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新修订完成的《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编号GB3544-2001)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行.新“标准”分别对原标准中的3.3条、3.4条、4.5条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对标准附录A的第一款及Q混合的公式做了修改. 摘自《中国环境报》 比CO2危害程度高出2倍,煤烟颗粒威胁全球气候变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主要来自于柴油车的煤烟颗粒具有减弱雪和冰光反射率的作用,从而导致高达1/4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发生.煤烟颗粒是一种由碳微粒混合盐分和灰尘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沿海环境》2002,(6):42-42
刚刚过去的一百年,借助科技的发展, 人类是大大进步了。同时,人类也因对自然的无情掠夺而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走过了100年,人类发现自己遭遇到了威胁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有资料表明,由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气温上升了0.6℃。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  相似文献   

9.
《环境》2013,(4):63
近日,由美国航天局资助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报告称,他们的研究员借助地面和卫星观测数据以及17种气候模型,分析了地球北方高纬度地区气温和植被生长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变暖,使原本被冰雪覆盖的北方高纬度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导致这一地区近年来不断被绿色植物"侵占",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变绿",一些曾是苔原的地区如今已被树林和灌  相似文献   

10.
黑碳(BC)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主要的吸光性颗粒态物质,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近十年来科学界的研究热点,BC的减排被寄望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起到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然而,目前BC光学性质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限制了人们对其气候效应影响的准确预测.BC对太阳光的吸收强度受到BC与其他气溶胶组分在单个颗粒中混合态  相似文献   

11.
煤和煤灰的放射性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煤含有某些原生放射性核素铀、钍及其子体和~(40)钾等。煤的燃烧,导致一些放射性向环境释放,使天然放射性由地球深处向一些场所再分布,改变了周围环境的辐射场和对居民的影响。因此,测定煤和煤灰中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为煤的开采、应用,煤灰的综合治理及对环境危害性程度的评价等,提供放射性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雪冰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冰是温带和极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组份,它们不仅影响了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而且也能直接影响当地、区域以及全球环境范围内的化学行为。降雪能很有效地从大气中清除颗粒和气相的POPs。本文简要介绍了雪冰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科学意义,着重综述了POPs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雪冰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和雪冰中POPs的历史环境记录,并讨论了雪冰中POPs浓度的不确定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大气到冰川的过程并不容易理解,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沉积后的浓度存在不确定性。有机物沉积在积雪中后,随着积雪的老化和变形,它们能够随着融水迁移或者又挥发到大气中。全文最后对未来雪冰中POPs的研究需要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四点今后需加强研究的内容。由于青藏高原位于人类居住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可能在POPs全球输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后需加强青藏高原地区雪冰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有机污染物在雪冰中主要是通过光化学反应进行转化,雪冰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必须引起重视;随着雪冰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将会推动雪冰中痕量POPs的环境变化记录研究的发展;通过建立模型模拟预算和评价POPs在积雪中的物理化学行为,也可以利用模型模拟POPs在老雪中的命运,确定其在融水中成比例蒸发和渗浸的速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动力用煤煤灰自身固硫特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86种我国典型动力用煤在实验室制灰条件下煤灰自身固硫特性的统计分析表明,含硫量越高的煤,其Ca/S以及Mg/S、2Na/S和2K/S摩尔比一般越低,因而其煤灰固硫率也越低;钙对煤灰自身固硫起主要作用,固硫率随Ca/S比的增加呈指数增加;而煤中其它碱性成分对固硫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际冰雪委员会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喜马拉雅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其消融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冰川消融的速度都要快。如果按目前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到2035年喜马拉雅冰川将可能不复存在。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地区众多冰川中的一个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个原以为经过1997年寒冷的冬季后体积会有所增大的冰川到1998年却进一步缩小了。有关专家说,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危害不仅是洪灾,致使冰川湖泊湖水泛滥,发生泥石流,田地被淹没,而且冰湖干涸后,河流必将缩小,随之而来的就是干旱。他们认为,由于受全球变暖及季风活动和作用加…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就营养物质和碳循环而言,北极生态系统降低了初级生产力;能量,水和温室气体交换的水平已引起了局部和区域性的小幅度降温.大气CO2中的碳沉积在广袤而寒冷的有机土壤中,冰雪覆盖的低矮植被产生高的反射率,都影响了局部气候.然而,北极生态系统功能的许多方面都对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敏感.当前的北极气候导致了低的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因此,尽管有机物和元素输入量较低,但北极生态系统还是趋向于积累有机物和元素,土壤中氮和磷等可利用元素结果成为促进碳固定以及生物量和有机物进一步积累的关键性限制因素.气候变暖可能增加特别是土壤中的碳和元素的周转,起初可能导致元素的丢失,但最后会慢慢的恢复.在北极生态系统中,单个物种和物种多样性已经明显地影响了元素的输入和滞留,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尽管CO2和紫外线增加对植物组织化学、分解和氮固定的影响可能变得重要,但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影响可能很小.碳循环的示踪气体主要形式是CO2和CH4,大多数碳以CO2的形式损失,这些CO2是由植物和土壤生物产生.来自潮湿苔原生态系统以CH4形式释放的碳大约是CO2形式的5%,而且在没有任何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对变暖作出响应.冬天过程和植物类型也影响CH4释放和能量在生物圈和大气之间的交换,因为反射率从冬末到夏天存在很大的变化,在冬末,雪反射了入射的大部分光线,在夏天,生态系统吸收了入射的大部分光线,所以在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北极生态系统在能量交换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季节性变化.植被深刻地影响北极生态系统水和能量交换.在冰雪覆盖期间,反射率从苔原、森林苔原、落叶林、常绿林依次降低.灌木和树增加了雪的深度,反过来又使冬天的土壤温度增加,因此,由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未来植被方面的变化很可能深远地改变区域的气候.  相似文献   

16.
吴飞  张福栋  王训  李秋华  江帆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1):4776-4784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海洋性冰川的雪冰-径流水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了雪冰-径流水中汞浓度变化趋势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贡嘎山冰川中雪、冰样品的THg浓度略高于全球背景值,而明永冰川以及米堆冰川的雪、冰、水样品均处于全球背景水平.3个冰川所有雪样、冰样、水样的THg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78±5.99)ng/L、(1.72 ±1.15)ng/L、(1.31±0.91)ng/L.不同的环境介质中THg浓度变化总体表现为:雪 > 冰 > 水,其主要受颗粒汞沉淀作用及气态单质Hg挥发作用的控制.贡嘎山的径流水中THg浓度表现为六月最高(7.48±2.22)ng/L,十一月最低(1.39 ±0.27)ng/L.所有雪冰-径流水体系中HgP与THg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雪中HgP/THg最高,其次为冰,最低为径流水.贡嘎山径流水中的HgP/THg及月均THg输出变化趋势受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了本研究区域雪冰中THg浓度主要受大气颗粒物沉降及季风传输的影响.此外,相比于其他2个冰川,贡嘎山冰川由于更加靠近人类活动密集区域,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鸟类越冬出现了向北迁移的现象,这种北移与全球气温异常和当地冬季最低气温上升是分不开的.这一现象以及最近的其它研究结果都表明:最近的20年期间,全球变暖已造成规模大、范围广的生物地理意义上的变化,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由于城市扩展引起的地方生境的变化主要对栖息地偏北的森林鸟类产生影响.在科德角,当地居民居住地扩大对鸟类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在21世纪初,尚不及温室效应的影响大,但是,如果城市继续扩大,也许其影响会不亚干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铁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根据煤灰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的不同选择了7个煤样,用硝酸-高氯酸-氢氟酸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这7个煤样中的铁含量.采用超声波辅助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研究了这7个煤样中铁元素的赋存状态,超声波独特的空化作用促进了提取试剂与煤粒子的接触,强化了溶解过程,使提取实验耗时大大缩短.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所得铁的分量和与湿法消解测定铁的结果接近,说明逐级化学提取实验设计合理;煤中的铁元素以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结合态、铝硅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这5种形式存在,其中碳酸盐结合态是5种存在形式中最少的,其质量分数不超过3.1%,硫化物结合态在40%以上,最多达到81.5%,是最主要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环境气象学     
X16 200502546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瞿忠琼…(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四川环境/四川省环科院.-2004,23(5).-72-75 环图X-96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向煤中添加碳酸钙混燃对煤灰中铀赋存形态及矿物组成的影响,选取两种云南临沧煤样进行室内燃烧试验,基于逐级提取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原煤及煤灰中铀的赋存形态,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煤中添加碳酸钙混合燃烧对煤灰中铀的赋存形态、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碳酸钙添加剂量的增加,煤灰中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的铀会逐渐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铀或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铀;煤燃烧过程中,碳酸钙的分解产物与赤铁矿反应生成可被盐酸羟胺还原的黑钙铁矿,增加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铀,且钙可能进入硅铝酸盐矿物晶格破坏硅氧键,并与之结合生成较石英、长石更易溶的钙铝硅酸盐。因此,煤中添加碳酸钙可以通过改变燃烧后的煤灰中铀的赋存形态和矿物组成来增加其酸溶性,有利于煤灰中铀的回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