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如何将事故发生机理分析模型工具化繁为简,并应用于从业人员日常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夯实设备设施状态本质安全和作业活动行为安全基础,本文通过对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屏障模型应用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现有屏障模型进行简化修正,提出一种密闭环事故机理分析模型。该模型分为设施屏障和作业屏障,侧重于“物的安全状态建立,作业安全行为规范”。该密闭环模型弥补了现有屏障模型存在的缺陷,其有效应用可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事故发生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起爆炸事故进行了事故情景分析和计算,确定了事故中的爆炸物质及其质量,再通过对爆炸能量的计算得知甲苯为主要爆炸源,且一次氢气爆炸是二次甲苯爆炸的引燃源。综合"两类危险源理论"和"瑟利模型"建立了涵盖事故避免因素的事故因果连锁图,并对事故进行了致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生产工艺不成熟、设备存在安全缺陷、安全管理不完善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施工过程安全信息的虚实交互难题,降低施工过程安全风险,提出施工过程安全数字孪生模型。建立施工过程安全语义本体,分析施工过程安全关键知识要素;定义施工过程安全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明确模型的构成和功能,基于物联网和有限状态机构建施工过程安全监控方法,并以塔吊顶升活动安全监控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塔吊顶升施工过程安全的数字化表达、参数化监测和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倾斜摄影、三维建模,以及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平台搭建的分析,选取某化工园区为模拟对象,建立基于三维倾斜摄影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的实景模型。同时,融合园区已有的安全管理信息,直观展示园区内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事故后果影响范围等功能,为提高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预防和减少危化品生产环节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将AcciMap模型与网络层次分析法结合,建立危化品生产环节火灾爆炸事故原因重要度分析方法,并以某化工厂“5.22”火灾爆炸事故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集中在法规和公司管理层面,且安全培训不到位、操作规程存在缺陷、操作过程中未明确脱水量及脱水作业规定未通过评审4项为事故主要影响原因,其权重值均超过0.1,通过此方法可明确危化品生产环节事故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动态风险平衡的海洋平台事故连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洋平台事故风险特点,提出动态风险平衡概念,以此建立事故动力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井喷事故。动态风险平衡表征事故动力与事故阻力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具有动态性和暂时稳定性。事故动力模型以海洋平台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为研究对象,从工艺、技术和管理等角度分析事故可能致因和事故发展可能影响因素。该模型首先分析对象的初始事故动力,建立事故连锁风险图,然后计算初始动力发生情况下,传递动力和传递阻力的概率分布,最后提出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动态风险平衡建立的事故动力模型能有效分析海洋平台事故连锁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运用事故树分析(FTA),根据大量事故案例和导致空分塔爆炸的条件,以空分塔爆炸事故为顶上事件,采用布尔代数运算法则求解,得到18个最小割集,然后经过运算,得到结构重要顺序。为了避免空分塔爆炸事故的发生,空分塔有良好的静电接地和防止空分塔内乙炔超量是非常重要的。该事故树分析为空分塔的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发生机理,为恶性人因事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对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及其模型进行系统研究。从个体因素、团体因素、外在因素出发,分析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再从行为链、致因链、原因链出发,对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分别进行建模;最后,根据事故案例,论证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模型主要包括针对个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4-9"模型、针对团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2-10"模型和针对综合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7"模型;不良文化是根源原因,管理缺陷是根本原因,情绪因素、心理因素、控制因素是间接原因,恶性破坏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系统及其致因的性质,以湖北十堰“6·13”重大事故为例进行分析。采用AcciMap模型系统辨识事故致因,构建“6·13”事故AcciMap模型;引入复杂网络(CN)与PageRank算法,分析整体系统与个体因素的属性特征,据此辨识关键致因;再通过贝叶斯网络(BN)进行参数学习和诊断推理,分析事故最大致因链。结果表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严重失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落实、安全生产监督指导不力是关键致因;安全生产理念和属地责任未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严重失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安全培训教育存在缺陷→燃气管道维抢人员违规处置→明火引爆蓄积燃气→燃气泄漏爆炸并造成严重伤亡是最大致因链。研究认为:应从政府和企业等2类主体出发,采取多元化的风险防控策略以遏制事故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发生机理,为恶性人因事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对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及其模型进行系统研究。从个体因素、团体因素、外在因素出发,分析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再从行为链、致因链、原因链出发,对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分别进行建模;最后,根据事故案例,论证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模型主要包括针对个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4-9"模型、针对团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2-10"模型和针对综合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7"模型;不良文化是根源原因,管理缺陷是根本原因,情绪因素、心理因素、控制因素是间接原因,恶性破坏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安全管理学及其具体教学内容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全管理实务和安全管理活动的理论分析,首先,把安全管理学广义地定义为关于事故预防的科学,并分析得到其详细内容、逻辑结构和应用原理;然后,将安全管理学狭义地定义为与安全相关的关于行为协调的科学,并选择性地构建其具体的、与其他课程没有或较少交叉的具体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为做好旅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构建旅游安全事故演化网络,从旅游事故演化的角度分析旅游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及其演化过程;根据旅游事故发生的时序和相关程度将旅游安全事故分为4级,从事故节点的出入度、子网节点数和支链数进行分析,判断不同旅游事故的风险大小;此外,从不同结构演化链的角度,总结旅游事故演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旅游...  相似文献   

13.
探讨职业中毒场所因盲目施救引发伤亡事故扩大的原因及控制对策,为企业和相关部门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采用分析归纳方法,界定盲目施救行为。依据突发事件引发的紧急情况的特点,分析得出有限作业空间发生的中毒窒息事故属于常规突发事件。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事故发生的主要行业和作业特性显示,安全监管的疏漏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中毒人员的施救属于利他行为,盲目施救是人在应激状态下失控的冲动行为,这一行为与人对不安全行为的预期后果相关,应急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是导致盲目施救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避免常规突发事件引发盲目施救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预防和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图谱技术,对建筑工程施工事故进行分析。通过定义领域知识图谱概念体系结构,从建筑工程施工事故数据中提取关键知识要素,构建建筑工程施工事故知识图谱,将其储存在Neo4j图数据库中,并提出基于知识图谱的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分析流程,针对事故相关信息开展查询、统计分析以及关联路径分析等智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将建筑工程施工事故知识以可视化图形或表格等进行展示,将事故信息以知识形式结构化存储及表达,可有效提高事故分析工作效率,为事故预防以及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吴超  李思贤 《安全》2019,40(9):18-25,5
为发展安全科学原理和给事故防控与调查提供新的方法,根据变化对系统安全的影响机制,开展安全降变原理及事故致因新模型研究。首先,提出安全降变原理并解析其内涵及研究意义。其次,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给出不同层级安全系统变化的分类实例,并对作业场所事故及其致因重新定义和分类。再次,构建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的C-S-R事故致因新模型。最后,基于事故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C-S-R事故致因新模型与安全降变原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各级安全系统中自发或是受联动的变化超出系统的变化承受水平时,将导致事故的发生。经事故案例分析验证可知,安全降变原理及C-S-R事故致因新模型具有充分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rgument that improvement in operational safety can be achieved concurrently with increas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This is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viewpoint on the investment in safety. Traditionally, the cost of providing safety barriers is offset by the expected benefits of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accidents. Our approach departs from this method of accounting for safety improvements and focuses on planning as a means of managing systems' response uncertainty and consequently reducing both major accident risk and the cost of operations. The scope of the paper is limited to interventions such as maintenance and repairs and defined in the context of major accident prevention e.g. hydrocarbon leaks. However, the developed methodology is general enough to be applied across the spectrum of process industry facilities and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煤矿安全政策的事故防控作用(控灾作用),在安全政策条款和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凝炼出42个煤矿安全政策控灾因子,运用解释结构建模方法,通过两两对比建立42个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矩阵、建立可达矩阵并划分因子层级,最终建立煤矿安全政策的控灾作用模型。结果表明:安全政策42个控灾因子对事故防控的作用从强到弱分为5个层级;安全政策的科学性、安全监察体系、国家宏观利益是安全政策控灾的重要因子,其次是地方政府、矿主利益、地方安监体系和安全管理机制,而煤矿生产系统、煤层赋存特征及安全科技等因子由于受安全政策间接作用其控灾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是一种为LNG动力船提供燃料的新型船舶,国内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采用国际定量风险评价(QRA)的通用理念,研究适用于我国LNG加注船的安全评价方法,提出具体实施步骤和依据准则,并以国内某LNG加注船作为实例分析说明。建立加注船LNG火灾事故树,确定相关火灾事故概率;研究适合加注船火灾事故后果的方形火焰模型,以及LNG火灾热辐射对人体伤害的计算方法;参考国际海事组织(IMO)的风险准则,确定LNG加注船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最后与按NFPA-59A计算的防火间距作对比分析。通过计算,例中加注船的风险位于须采取相关安全措施的ALARP区域,风险控制区域半径20m。若按NFPA-59A要求计算防火间距,该加注船对外部须划定半径52m区域作为安全区域,且须将船身增长37m以满足内部防火要求,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实现,相比较QRA方法更适合我国LNG加注船的安全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安全性能思想的设计方法是石化行业平面布局安全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对这种设计方法中目前存在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事故场景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指令性规范中各级别平面布局安全设计的依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各级别布局设计中主要的安全考虑和大致的安全间距范围,并对目前安全考虑中存在的模糊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导致其存在的原因主要为"事故场景考虑不同"和"‘相互影响’的含义不同";由此,结合事故伤害理论,对石化行业常见的9种19类常见事故场景的后果分析估算,得到了各事故场景对目标设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范围,并以之为依据,分析给出了各级别布局安全设计中适合考虑的事故场景及适当的安全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20.
In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occurrence of accidents and near-accidents is the basis for most accident prevention efforts. However, such information may not normally be incorporated into local safety activities. A group to assist supervisors in their investigations of accidents and a procedure to prompt the reporting of near-accidents by employees were tested at one company as means of improving local safety activities. Th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group was in operation in all department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accident reporting and preven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a reduction in accident severity. The near-accident reporting procedure was tested in one department and led to improved knowledge about risks, although no reductions in acciden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were shown.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the company safety committee decided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year to extend the mandate of the investigation group but not to continue with near-accident reporting. Follow-ups after 2 and 3 years indicated that improvements in prevention activities had been maintained and that accident severity had been further re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