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证了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地下水中氟元素的背景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元素的背景特征和形成与地下水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的酸酸度及迳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氯元素的背景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与地下水含水介质成分、地下水迳流条件以及矿化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Zn元素的背影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迳流条件和地下水酸碱度之产是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Zn元素的背景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迳流条件和地下水酸碱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Mg元素的背景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与地下水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地下水迳流条件以及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焦作煤矿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成因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焦作煤矿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动态,分析了焦作市的地下水污染状况,找出了地下水污染的四条途径,讨论了浅层孔隙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矿坑排水形成水位降落漏斗、污水灌溉及河渠渗流等,研究了地下水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曾照华 《环境科技》1998,11(4):12-16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镍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下水镍元素含量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镍含量、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和酸碱度以及地下水所处的氧化还原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曾昭华 《环境科技》1998,11(3):12-15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汞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汞元素含量与所处的氧化还原环境、酸碱条件以及钠、氯元素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结合淮河流域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淮河流域平原区铁锰元素在浅层地下水(埋深0~50m)中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现有水质资料,认为淮河流域地下水中铁锰的形成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酸碱条件等影响外,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建议通过适当除铁锰工艺或改变地下水循环条件等方式来改变研究区浅层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0.
王晓东  蒋海云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55-259
通过对乐至县红层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富集规律的分析,初步总结了乐至县红层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开采地下水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中汞的形成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中汞元素的形成,主要是含汞矿物岩土溶解作用的结果,但其含量一般很低。汞与人体关系密切,结肠癌、肺癌死亡率与土壤中汞含量呈正相关,胃癌死亡率则与汞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地下水汞元素含量小于1μg/L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国家科技攻的成果,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证了地下水中铜元素的形成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廊坊地区位于京、津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查明本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环境,我们根据近二年取样化验结果和现场调查,对廊坊地区地下水中含氟量分布规律及其环境进行初步分析。 廊坊地区主要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因此查明本地区地下水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是有目的地采取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收集洞庭湖区1258个浅层地下水样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克里金方法分析Eh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氧化还原敏感指标的浓度空间数据对湖区地下水系统开展氧化还原分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特征、沼泽湿地与水稻田等因素的控制,自湖区外围山地和丘陵区至洞庭湖腹地,Eh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地下水环境逐渐由外围的氧化环境转为湖区腹地的还原环境;洞庭湖区地下水系统可分为硝酸盐稳定及还原带、锰(Ⅳ)还原带和铁(Ⅲ)还原带等3个氧化还原带.3个分带较好地反映了Eh的空间分布规律,但是在部分区域受含水层介质Mn元素富集的影响,氧化还原分带与Eh的空间分布存在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中钠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华  唐春梅  曾雪萍 《环境科技》2003,16(1):33-34,44
利用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证了地下水中钠元素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尤其是人为过度开采地下水,控制和制约着天然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进程。本文分析了衡水市近50年来大规模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衡水市出现地下水动力场变异、含水介质空间结构变异以及地下水化学场变异等问题,分析深部地下水循环系统动力场时空演化规律、地面沉降发展规律以及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化规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影响下衡水市地下水环境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共生、地下水采补均衡、地下水采补失衡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理解锡林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在2006~2008年锡林河主要径流期内13个河水断面(10个位于锡林河干流,3个位于3条支流)取得的248个水样,应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进行了Al、As等20种痕量元素的分析测定,利用分析结果对流域内痕量元素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锡林河河水中痕量元素平均质量浓度大部分在0.1~10μg.L-1之间;大多数痕量元素浓度值介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之间,并且十分接近地下水浓度,说明地表水同时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并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时间上,地表水痕量元素年内、年际变化均不大,就年内而言,大部分元素浓度变化在4、5月较大,7、8月较小;大部分元素在2007年间浓度略小.在空间上,从上游到下游,大多数痕量元素浓度呈上升趋势,地下水的补给、河水的蒸发等造成了元素富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中下游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背影值调研〉的研究结果,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铜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氧化还原环境、地下不的戏流条件、地下水及土壤的酸碱度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Cu元素含量一般比较低;Cu元素在区域上分布,鄱阳湖区〉长江三角洲南部区〉江汉平原东部区。在人群普遍缺铜的地区,应寻找含Cu量较高的地下水作为水源  相似文献   

19.
抚顺城区地下水污染的现状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抚顺市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论述了地下水的污染现状,从统计学和水化学角度总结和分析了本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特征和污染规律。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隐伏岩溶水六价铬污染与治理研究成果,是关于地下水污染方面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事故调查,第四纪地层六价铬含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地下水六价铬污染治理研究等内容,重点是地下水污染治理研究。由于该课题内容多,地下水污染治理周期长,经本所5年多时间的研究,终于形成了一套适用性强,方法简便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经国内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