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依据,本文针对地表水体质量标准、底泥质量标准和水生生物质量标准及共统一结合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全面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十年来的松花江佳木斯江段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从水生生物指标对松花江佳木斯江段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水生生物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佳木斯江段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持续改善,规律性的由轻-中污染变化为轻污染状况。标志着近十年水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美国水环境质量基准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依据《清洁水法》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水环境质量基准体系,并开展了水生生物基准、人体健康基准、营养物基准、沉积物质量基准、细菌基准、生物学基准、野生生物基准和物理基准等方面的研究. 在重点分析美国水环境质量基准体系、基准制定方法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展水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建议,即提高对我国开展水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环境基准体系和基准制订工作指南,同时做好国外水环境质量基准的采用与验证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牡丹江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水环境是人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用化学和物理指标表示环境质量,但水环境质量好坏最终是作用于生物系统上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生物,生物能直接而敏感地反映出环境质量变化的状况。而水环境因素在质和量的变化都会引起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本着速一宗旨。本文对牡丹江流域(包括镜泊湖和牡丹江干流)的水生生物进行了全面系眈的评价,对“十五”期间的牡丹江水环境状况从另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十五”期间水环境质量的变化从生物角度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水生食物链BHC、DDT生物浓缩分析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2  
窦薇  赵忠宪 《环境科学》1997,18(5):41-43
为了评价BHC和DDT在水生食物链的生物累积放大效应,对白洋淀地区端村水域生态系统水生生物对六六六、DDT的富集沿食物生物营养等级而递增的规律性较强(当年生鲫鱼例外),水体,底泥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当年生鲫鱼及2龄乌鳢体内六六六残留量分别为:0.3μg/L,0.7μg/kg,19.0μg/kg,30.0μg/kg,60.9μg/kg,17.2μg/kg、110.7μg/kg,DDT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论述了水生生物监测概念、特点、优势和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三种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状况,并就进一步做好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预期,提出了水生生物监测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推导保护水生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推导水生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研究。对水生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的水质标准,底泥标准,人类和野生生物标准进行了分别叙述,详细讨论了推导水生环境质量标准的数据要求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生生态系统对稀土元素富集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模拟研究了混合稀土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在浮萍、鲤鱼、水及底泥中的富集和分布。结果表明,外源稀土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在底泥和水中的含量时间波动不大,而在浮萍和鲤鱼中的含量随时间却有很大的变化。外源稀土在该水生中组分听质量以底泥中居多,约占添加稀土总量的96%以上;进入浮萍中的稀土的添加稀土总量的0.26-1.61%之间,水中则在0.54-0.91%之间;鲤鱼中的稀土分量虽均在添加稀土总量的0.035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生生态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海南省近海岸带养殖业的发展,大量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洋,近岸海域中水生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出现变化,近海岸带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选择海南省3个有代表性的地点,通过海水采样和底泥采样,研究距海岸不同距离的海水和底泥中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研究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生生物受养殖业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海南省近岸海域开展的大规模水产养殖,已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近岸海洋生物数量增加,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特别是由于养殖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成分(如氮、磷等),导致近海岸藻类大量繁殖,从而极易暴发近岸海水赤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牡丹江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水环境是人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用化学和物理指标表示环境质量,但水环境质量好坏最终是作用于生物系统上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生物,生物能直接而敏感地反映出环境质量变化的状况,而水环境因素在质和量的变化都会引起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本着这一宗旨,本文对牡丹江流域(包括镜泊湖和牡丹江干流)的水生生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对"十五"期间的牡丹江水环境状况从另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十五"期间水环境质量的变化从生物角度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生态系统生物长期暴露试验,比较5种化学浸提剂对底泥重金属生物有部分的浸提效果。结果表明,0.005mol/LDTPA+0.1mol/L TEA+0.01moL CaCl2,pH7.30是一种适合于食腐屑底栖动物的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部分浸提剂;而0.005mol/LDTPA+1mol/L NH4HCO3.pH7.68则一种适合于滤食性动物和水生根系植物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部分浸提剂。  相似文献   

12.
一、北京水环境概况水环境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海洋以及地下水等“地表貯水体”的总称。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水、水中悬浮物、底泥及水生生物。但其主要要素是水,即人们日常说的水资源。根据北京地区的水环境特点,我们打算从现有的地下水、地表水、水的使用及其受污染的情况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若干设想。 (一)地下水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控制与消除各种污染物带来的水体污染,根据水环境治理的长期及短期目标所提出的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包含了质量标准项目、标准分析、标准限制、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等。本文通过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具体内涵的探析,重点提出标准体系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接纳自然径流和人类废水的河川、湖泊和海湾是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栖息地。而水生生物的健康状况可直接反映出水环境的质量。下述10篇论文已共同地提出了“把水生生物用作环境污染的指示物”的倡议。其中大多数论文曾提交给1986年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水资源协会国际会议的全天会议讨论。  相似文献   

15.
鱼体内PAHs生物标志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上海环境科学》2010,29(4):157-160
多环芳烃进入水环境后,由于其较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在水中溶解的很少.主要在水底沉积物积累,而后又缓慢持续地向水体中释放,造成对水生生态环境低浓度、长时间的污染。鱼是水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生物,且鱼能快速降解多环芳烃,常作为评价水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简单介绍了多环芳烃在鱼体内的代谢过程;从防御型生物标志物、损伤型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综述了几种鱼体内常用的多环芳烃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水质基准本土环节动物与水生昆虫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重要的指示生物类别,水生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是水生生物基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准受试生物.参照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技术指南, 选择我国广泛分布的10种本土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搜集、筛选对各水生物种毒性最大的3种污染物,并进行水生生物敏感性分析. 在污染物毒性数据的物种敏感度分布中,若物种的累积概率小于30%则为较敏感,该物种可作为基准研究受试生物. 结果表明:不同生物对污染物敏感性存在差异,颤蚓对有机锡化合物、重金属,苏氏尾鳃蚓对重金属均较敏感;仙女虫、黄翅蜻、四节蜉、扁蜉对各类农药均较敏感;尾盘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表面活性剂污染状况. 因此,环节动物颤蚓属、尾鳃蚓属、尾盘虫属、仙女虫属,水生昆虫黄翅蜻属、四节蜉属及扁蜉属均可作为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受试生物.   相似文献   

17.
日本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水环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广泛和深入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监测地域涉及地表水、地下水、沿海地域、近海范围。监测内容包括理化指标的测定和生态系统监测两大类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日本开展了"公共用水域水质监测"(日本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地下水水质监测、广域综合水质调查、全国水生生物调查、日本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调查和放射能调查等例行监测和日本近海海洋污染实态调查、化学物质环境实态调查、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重要地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监测1000)、河流岸边国势调查等专项监测和调查工作。由于涉及的内容广泛,作者采取系列研究的方式逐步介绍日本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概况,本篇论文是日本水环境质量监测系列研究之一,日本水环境监测主要内容概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重金属单一及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受到水化学性质的影响产生形态变化,导致其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的改变。生物配体模型(BLM)考虑了水化学性质对金属的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可用来预测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毒性是金属与生物配体的平衡常数和生物膜上被金属络合的配体位点数量的函数。毒性效应被定义为金属在生物配体上的富集达到或超过一个临界阈值浓度。重点论述了水化学性质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重金属联合毒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但技术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水环境污染物生物监测的理论及其优越性和主要方法,对水体污染生物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简要分析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意见,展望了水体污染生物监测与数学分析结合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胡兰文  陈明  杨泉  陶美霞  杨涛 《环境工程》2017,35(12):115-118
底泥是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地,底泥中重金属是水生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表明我国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对底泥重金属修复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国内外各学者对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