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等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生态化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平均得分低于产业生态化水平平均得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差异较大;(2)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耦合度呈上升态势,中低强度耦合类型数量减少,高强度耦合类型数量增加;(3)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协调度呈增加趋势,濒临失调类型数量下降,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数量上升。结合研究结果,从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绿色消费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1~2015年的相关数据,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协调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演变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选取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典型年份对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1)4个典型年份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耦合度区域呈现增大趋势,低耦合度区域主要以宿迁市为中心,在其周边扩散;(2)耦合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3)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协调度区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低协调度区域主要位于江苏省北部区域;(4)协调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处于低度和中度协调耦合。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应的测度指标,基于面板分析及空间分析方法,对2014年云南省各市州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空间上看,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非均衡性较显著,呈现出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特征;(2)从城镇化指数对比来看,除省会昆明外,其他市州都属于人口滞后型城镇化,以丽江、迪庆、德宏地区最为明显;(3)从各市州耦合协调度来看,除昆明为高度耦合时期外,其他大部分为一般耦合时期,少部分地区正处于拮抗时期向一般耦合时期过渡。针对存在的问题,云南省各市州应坚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并结合各市州的区位、资源、经济和发展水平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科学合理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对探索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向量夹角法,结合耦合协调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广东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率大致呈“W”型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持续上升,两者增减趋势存在相似性;(2)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跨度较大,大部分城市处于良好协调状态,随时间推进有明显提升;(3)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水平差异呈现为粤东>珠三角>粤西>粤北,地区间差异正在缩小,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逐渐扩大,粤东和粤北地区的内部差异缩小;(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集聚——随机”趋势,空间聚集现象逐渐减弱,并且冷、热点区域影响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武汉城市圈9市2008—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规律,运用障碍因素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9市城镇化指数呈整体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呈"两端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优质协调生态环境滞后、优质协调城镇化滞后、中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和良好协调生态环境滞后4种类型,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人均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绿地率、人均耕地面积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助推乡村振兴。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系统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处于磨合阶段的区县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点状集聚到带状集聚再到面状分散分布的特征。②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异但局部趋同的趋势,高值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耦合度相似,但略有滞后。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10.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0—2015年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甘南州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且处于较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单个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以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选取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26项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模型对2007年、2012年、2017年安徽省16地市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测度,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2007—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分异明显,且呈现一定的集聚特点,耦合协调度类型基本保持一致,从失调衰退型演变为协调发展型,后期所有地市均呈现生态环境滞后型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0—2015年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甘南州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且处于较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单个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以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互动特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2014年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1995年以来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从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看,甘肃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程度不断改善,发展良好。说明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已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应不断推动两者向耦合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维度,综合构建兼顾质量、效率与协调的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并运用熵权法、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对中原城市群2015—2020年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演进态势;(2)区域上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了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集聚的两极分化格局;(3)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4)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绿色生产、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经济绩效、游客体验性福利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安徽省16个省辖市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安徽省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逐年提升;但其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皖江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优,皖南地区次之,皖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不协调。  相似文献   

16.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对1993—201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居多;(2)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3)山西省耦合协调度的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省际差异的贡献不均衡,其中地区内差异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晋中地区;(4)山西省地区内差异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设施、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厘清“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演进机理有利于区域水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水”共治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0—2020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三水”协同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子系统的状态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距较大;“三水”系统耦合度整体上处于良好耦合阶段;“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小于耦合度,其耦合协调水平偏低,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不充分发展态势和分化状态。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是逐年向优质阶段提升。其次,用Tobit对“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回归,得出环境保护水平、能源消耗水平、产业发展水平3个因素对“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影响。结合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共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廊道,建立多环境要素系统联动机制,以及跨界河流水污染联合防治及水环境保护政策与督察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模型,分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①富川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②二者的耦合度呈现波动上升,总体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但耦合值有待提升,系统相关性良好,耦合作用初见成效。③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梯度发展,在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失调"向"协调"的转变,协调作用由弱到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协调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选取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吉林省抚松县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模型,对其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时序动态耦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各系统序参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抚松县两个子系统内部结构正逐步向协调可持续方向调整,但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对抚松县经济发展具有导向和主宰作用。(2)从各系统的耦合度来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向勉强协调阶段过渡,但耦合水平偏低,同时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产业、生态、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五大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河南省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度于2017年均达到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上不断增长。(2)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度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