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气候变化诉讼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不仅为国际气候治理带来新曙光,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而言,这一制度关涉到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的探索、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的提升及企业抗气候风险能力的增强,在我国已具备现实的发展需求。但从实然层面而言,气候变化诉讼虽已可以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窥见雏形,但囿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缺位,加之法院在气候治理中能动性体现不足,司法与行政关系亟待厘清,提起气候变化诉讼仍存有诸多障碍。未来我国应不断完善气候变化诉讼的落实路径,充分发挥法院在司法解释、案例指导等方面对气候变化诉讼的助推作用,并在明晰气候司法与行政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制造业城市需要率先完成绿色转型。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框架,构建了更具有实用性的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市为例,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绿色转型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教育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响应指标对促进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作用明显。此外通过相关环境规制的完善,创新环境和市场化进程促使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并且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扩大城市规模,发挥协同发展优势也可以更好地推进制造业城市的绿色转型。最后,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对策及创新机制,为我国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关键,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关键矿产至关重要。基于情景分析法和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结合稀土元素丰裕度差异,探索了2023—2060年中国风电稀土在不同技术应用场景下的供需情况。结果表明:部分重稀土元素供需严重不足,随着产业需求扩大,稀土回收改善供需失衡能力有限。因此,中国风电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适应度保留传统涡轮机技术,加强材料技术替代创新,完善关键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减少清洁能源发展受稀土等关键材料供给限制。研究还发现稀土加工生产过程排放的CO2与风电减排量相比不显著,碳减排优势明显,但需强调的是全球贸易气候规制愈发严格,稀土生产过程碳足迹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洋具备高效的固碳能力和巨大的碳汇潜力,完善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海洋碳汇相关政策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旨在为未来海洋碳汇交易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海洋碳汇交易的实现需要以政策环境作为推力,利益动机作为引力,社会责任作为压力。其次,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以自愿市场为主的探索阶段、自愿市场到履约市场的过渡阶段和以履约市场为主的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各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和实践中的关键点需要加以分析。最后,在法律保障方面要注意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在资金方面可以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资金保障;在技术方面需要组建专业机构开展科学与政策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是一种由资本市场发展形成的融合多利益相关方诉求的新理念,目的是推动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ESG理念在中国发展,对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综述2019年3月—2022年3月以来国内外以ESG为主题的文献,分析ESG实践特点和发展新动向。研究发现,ESG三要素在金融投资、企业或银行财务表现、企业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会产生多样化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ESG多利益相关方、第三方机构以及ESG代表性指南政策法规的运行体系框架,形象化地凝练了ESG的内涵和实践重点;结合理论研究,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及响应(DPSIR)分析框架揭示了ESG理念在我国“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方向。最后,建议从三方面推进ESG理念: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企业整体性开展ESG实践创新;推进A股企业扩大ESG实践示范试点,引领中小企业整体提升;引导投资者积极参与ESG投资,推进企业提升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智慧碳监管是政府、园区、企业实施碳减排的现代治理手段,通过运用大数据平台,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等,实现碳排放的监控预警、考核、评估、决策等,是推进“双碳”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碳监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推进实施智慧碳监管既是发展方向,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智慧碳监管的发展状况、实践进展和实践特征,围绕数据管理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系统技术体系、创新功能应用、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系统策略,助推我国碳监管的智慧化发展与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天然气肩负着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使命。2021年以来天然气消费增速显著,天然气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双碳”目标下,当前我国天然气行业面临着上游勘探开采市场仍需进一步放开,管网运营协调性有待提高,城市燃气储气能力仍需提高,气电发展政策体系仍需健全,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仍未理顺等问题与挑战。建议完善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加强天然气管网协调管理和储备能力建设,强化气电发展政策支持,完善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持续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青岛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2016—2020年该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了其碳达峰路径,并为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显示,2016—2020年,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总量从32.88万t增加至43.78万t,碳排放强度由0.47 t/万元降至0.36 t/万元。工业能耗是青岛高新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大,是青岛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集中供热设施、煤改气等举措,青岛高新区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到71.58万t,碳排放强度降至0.27 t/万元。我国需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促进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视角,结合长三角地区客观条件构建了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评价审计指标体系。并采用极值熵权法对上述各类指标赋权,结合环境优值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16—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进行了综合审计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平均环境优值整体下降了0.0178,下降幅度达27.16%,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具有明显提升趋势;上海市大气环境改善效果最佳,环境优值下降幅度为49.5%;各省(区、市)完成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废气污染物减排目标,针对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指标推出的各项监管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2.
介绍“数字福建”中的“数字环保”建设,从技术角度阐述“数字环保”的基础设施、信息源、应用系统的建设,对关键技术“3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冯秀萍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3,(9):91-9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常德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双碳”目标要求上主动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难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观念、重点突破、底线思维,积极稳妥有序推动“双碳”工作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14.
15.
16.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新发展理念要求,本文主要聚焦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绿色发展路径探讨。首先,概述了近20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定位演变特征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其次,深入分析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与挑战,包括园区空间范围的明确界定,减污降碳协同面临的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多系统融合等复合型技术难题,园区对“双碳”目标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充分不到位,以及管理机制仍存在不明确等方面。进而,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关系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管理部门和园区视角,提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8项重点任务,以期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还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驱动力均为长期因素,要达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并非易事。为实现目标.除了建立低碳发展的综合战略之外.更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进行制度创新: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碳减排目标分解,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报告、评估、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现处于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期。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借助IPCC和Tapio脱钩理论,统计分析了安徽省2005—2019年能源消费现状,以及2015—2019年碳排放总量及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9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炭消费,受能源强度下降驱动全省碳排放强度持续优化;碳脱钩系数一直保持在弱脱钩状态,距离强脱钩状态仍有一定距离。从优化能源发展体系、推进工业领域降碳和完善市场化减排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能源领域碳减排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制定碳减排和能源发展战略及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家自2021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文件推动石化行业“双碳”转型,涉及源头控制、生产 过程、末端降碳、科技助力、金融支持、标准计量及产业规模等方面,从我国成品油和化学品供需关系看,“减油 增化”势在必行。国际能源公司对炼油和化工业务进行优化整合,重点投资和合作天然气、新能源等业务。国 际化工公司产业链长,产品差异化和优势化明显,已在生态发电、航空、建筑、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氢能等领 域的材料和技术解决方案占领市场,国内石化企业现已开展了面向“碳中和”的转型尝试,向规模化和一体化、 高端化学品、耦合新能源等方向发展。“双碳”背景下,石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应以国家和行业政 策为纲领指引,分析自身优劣势,结合当地资源,调整化工产品结构,发展与当地市场衔接的化学品产业链,并 注重跨行业合作推动自身转型。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国内大型活动碳中和相关政策及2017年以来“六五环境日”的低碳管理经验,并以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为例,分享了低碳办会的思路与措施,介绍了以“减一点、捐一点、买一点、种一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及方式。通过计算发现,2022年度主会场活动人员食宿排放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占81%,人员交通排放其次,占13%。将本次活动组织运行过程中发现的有效做法和良好案例进行总结提炼,为我国低碳会议的举办提供了“辽宁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