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鲜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孕灾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基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以来的调查资料,结合近5年来对流域内各县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孕灾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理条件。高程控制人类居住与活动范围,控制气候、植被等垂直分带。斜坡坡度、坡型、坡体与岩体结构、沟谷微地貌控制不同类型、规模、稳定性或易发性的地质灾害。(2)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层岩性、土石组成、内部结构、分布、物理力学特性,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3)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褶皱控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结构面控制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空间位置和边界,地质构造控制山体斜坡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活动断层控制岩土体持续变形破坏时间。(4)降雨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外动力诱发条件。降雨增加斜坡体自重、浸润斜坡的软弱结构面、降低斜坡稳定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水动力作用,是泥石流流体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19,(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与防灾减灾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区域或单体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研究,对城镇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较少。该文以地质灾害高发的舟曲县城区为研究对象,以网格划分为评价单元,以1:1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侵蚀特征,利用无限边坡模型计算不同栅格单元的稳定性,并结合斜坡破坏概率及构建的斜坡滑动距离评价了城区斜坡危险性,在此基础上采用FLO-2D模型进行了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最后在arcgis平台下综合城区斜坡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完成了舟曲县城区5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评价结果表明:舟曲县城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面积6. 43 km2,共发育灾害点32处,威胁承灾体面积640. 29万m2;中危险区面积5. 15 km2,共发育灾害点7处,威胁承灾体面积509. 73万m2;低危险区及以下面积15. 80 km2,共发育灾害点3处,威胁承灾体面积1 527. 82万m2。该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镇尺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程,并为舟曲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沟道堵塞,引发了许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对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空间分布则主要还是受发震断裂的控制。选取巴塘河-结古镇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了研究,发现玉树地震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有以下影响作用:(1)地震断裂两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发育区是在断层两侧2500 m范围内,而500 m范围内地质灾害最为发育。(2)玉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7度以上烈度区。(3)玉树地震滑坡、崩塌的优势主滑方向为东北—西南,近似垂直于发震断层走向。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许强 《灾害学》2012,(1):23-27
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地质灾害风险管制方法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估算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值,确定承灾体的受灾影响,然后将可接受风险水平作为风险评价的判据,评判所估算的风险值是否可以接受。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以及每年总人口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分析展开研究,提出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上限值(可容忍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6/a,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下限值(可接受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7/a,确定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FN曲线。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单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研究,对区域风险评价较少。该文以韩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网格划分为评价单元,以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及收集到的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为基础,以概率统计法、Arc GIS、Mapgis、Auto CAD等为手段,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承灾体易损性分项评价,采用定性综合评估的方法,实现韩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人口易损性和财产易损性,提出人口比率和财产损失比率的概念,分别用因灾人口死亡总和/受威胁人口总和、已造成的财产损失总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总和表示,以单体地质灾害为基础,在评价单元内叠加评价,最终形成韩城矿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区图,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提出不同的防治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地方进行减灾防灾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基于设定的不同极端降水重现期情景,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贵州省水城县为例,开展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量越大,整体的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也就越高。研究区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主要以极低和低风险为主,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水城县县城、中部的米箩镇、阿戛镇和蟠龙镇以及东部的比德镇和化乐镇。这些高风险区域,应制定好地质灾害风险预防的相关对策,尤其在汛期时,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极端降水情景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强区域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的实施,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通过现场详查及无人机影像,共获得九寨沟景区内地质灾害点167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并利用GIS技术在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构造等方面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灾害类型以崩塌、浅表层滑坡为主,其中崩塌最为发育,具有沿沟谷和道路两侧呈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多集中在坡度为30°~60°、坡向S、高程2 400~2 600 m及高差200~250 m范围内,具有较为显著"放大效应"和"背坡面效应"。(3)地层岩性、坡体结构与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有关,其中崩塌灾害主要发育于灰岩等硬岩地层及顺向、斜向坡;在距离发震断裂0~6 km范围内灾害分布最多,随距离增加而减少,具有"距离效应"。(4)灾害点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等级呈正相关关系;且地震灾害的发育分布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公路0~500 m距离内占比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318国道改线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使用ETM+,Quickbird和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分布进行遥感解译。区内主要地质灾害共5类,总计195处。结合背景资料,综合分析了G318拉萨—日喀则段内地质灾害同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认为:(1)段内地质灾害呈间断性集中分布,共9个集中区;(2)不同地质灾害位于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3)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的类型;(4)构造活动频率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呈正相关;(5)夏季强降水、春冬干旱大风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6)公路改线工作应建立在充分的地质背景考察结果之上。  相似文献   

9.
山区沿河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川  陈洪凯 《灾害学》2012,27(3):6-11
根据山区沿河公路灾害的特点,将以岩土介质为主的传统地质灾害类型和水沙介质灾害类型整合,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概念,并以介质组成为标准进行了广义地质灾害体分类.在孕灾环境评价和致灾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异相耦合发育机理.基于公路承灾体健康的理念,认为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主要受控于公路结构本身的健康性态,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使结构健康复原是工程性减灾措施的目的.将公路承灾体类型分为结构性承灾体和功能性承灾体两类.提出了公路地质风险的耦合对抗形成机制,即公路地质风险是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与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之间时空耦合对抗的结果.认为地质风险评估是关于多因素非线性灾害风险系统的预测评价问题.根据地质风险形成的耦合机制,提出了采用解耦措施来逆向控制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演化过程的减灾思路.针对山区沿河公路,给出了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到地质风险评估的思路与一般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切顶沿空留巷首采面U+L型通风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以蒙西棋盘井煤矿东区9-1#层11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开展研究。通过封闭耗氧实验,测定得出煤样的耗氧能力弱、不同氧体积分数下煤样的耗氧速度慢、窒熄氧气体积分数(煤耗氧临界值)为15%。通过现场实测确定切顶沿空留巷和工作面的两端压差和漏风分布,现场埋管实测得到回风侧的氧分布数据,搭建了切顶沿空留巷采场相似模拟实验台,得到采场的漏风移动规律。运用CFD仿真探究了切顶沿空留巷采空区的漏风与自燃氧化分布特征,得到采空区可能具有自燃危险的3个区域分别位于开切眼附近、靠近沿空留巷的5~10 m内和工作面后方。提出在尾巷注氮和沿空留巷边界注浆堵漏防灭火措施条件下,可将U+L型通风采空区自燃模式转化为U型通风采空区自燃模式的危险性判定,得到棋盘井矿采空区自燃氧化带的最大宽度为80 m,最低安全推进速度1.2 m/d,无自燃风险,为工程防灭火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随着开发规模的日益扩大,天然气井逐步转向山区这类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本文以西南山区某气井为原型,在详细阐明井场区地质环境背景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对井场出现的典型地质问题——地下采空区进行定性判断和分析;之后选用F lac-2D有限差分软件,对井场加载前/后地下采空区可能造成的井场地基应力和变形特征,采用双洞和采空区这2种计算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井场加载前/后地基最大位移量为2 mm,地基局部地段出现拉应力区,但总体上地基稳定。研究结论将为后期建设中井场建筑物的优化布局及基础的选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断裂研究是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评价以及工程抗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有断裂通过的工程场地,从断裂、场地土层和工程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场地断裂活动效应及地震稳定性研究,对保证工程的安全建设和可靠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以宿迁三线船闸的建设为例,对场地断裂活动效应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塌方矿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表明,矿井的塌方地震与矿区的局部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减少矿井塌方地震,首先应把矿区地质构造研究清楚,在近断层采区加强加固。通过对煤矿塌方地震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在较大的塌方地震发生之前,可能有以下异常出现:小塌方地震次数增多,∑N-t 曲线、∑E~(1/2)-t 曲线、∑L-t 曲线及 No.-∑△t 曲线急剧变化。这些异常变化一般出现在较大塌方地震前12—70天,据此有可能对较大塌方地震做出预报。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计算公式和程序,对江苏地区4个地电台1980~1997年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进行了计算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S值这一新的电性参数在江苏南黄海2次6级以上地震前存在异常变化。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电性参数应用于地震综合预报研究。 在讨论中对S值的定义提出改进的公式,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5.
南京台旧地电场地震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台旧地电场地的十余年电阻率资料 ,讨论了电阻率变化与这一期间江苏发生的中强地震间的可能关系 ,分析了震前电阻率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同时 ,对该台新、旧地电场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结果也可供其他地电台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排石场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原理。在将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应用于排石场的稳定性评价中时,根据各种装置的特点和T、λ参数对高低电阻率的表征特性,进行了多装置及多参数的探测。通过对各二维反演视电阻率成果图的综合对比和解释,划分出了存在地质隐患的区段。经钻孔验证,效果很好。结果表明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多装置、多参数勘探,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及其电阻率特征,进而对排石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对同类地质情况的监测、预警,也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一条高速公路路线勘选的工程实例,研究了高速公路路线选择与地质灾害间的关系。认为,路线选择前,路线走廊及周围地区现时及未来地质灾害的勘查至关重要。这些灾害包括水库塌岸、洪水、断层和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路线选择应尽量避开这些灾害地区。对不能避开的地质灾害,应视其特征用不同方法治理,同时应兼顾工程造价、环保及行车舒适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张胜  蒋家龙  韩许恒 《灾害学》2006,21(4):66-70
采空区是公路建设中一种特殊的地质病害,特别是小煤窑采空区,由于无规划、无序、反复地开挖,故小煤窑采空区勘察与评价有较多不确定性。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综合勘察方法,查明采空区分布范围并评价其对公路工程危害程度及稳定性,对高速公路建设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安徽省铜陵至汤口高速公路具体工程实例,探讨小煤窑采空区综合勘察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通过场的动态监视和源的过程追踪以实现地震预报,以唐山7.8级地震为例,研究了震前各种前兆方法观测到的短临异常的场兆和源兆的特征。通过研究得出:场兆数量多、密度小、异常台项比低,源兆数量少、密度大、异常台项比高;台点多的地下水位和流动重力较易区分场兆和源兆的差异性;源兆主要分布在一些断裂构造形成的闭锁区内,场兆主要分布在闭锁区附近一些活动断裂及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描述地震活动性的各类参数的基础上,认为Ab值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特征。本文使用1972~1996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Ab值的空间扫描,研究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在中短期阶段,半数震例的Ab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或消失,也有少量地震在临震前1~3个月再次出现明显增大。文中还就Ab值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