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区域环境问题和区际环境协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区域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和区域间环境影响机制 ,提出进行区际环境协作加强区际环境调控以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加强环境产品贸易合作是推进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利用2000—2020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4种环境产品贸易数据构建环境产品贸易网络,采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区域环境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研究发现:(1)样本区间内,环境产品贸易网络密度和平均聚类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路径长度缩减,网络直径较短,但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网络特征指标数值明显下降。(2)意大利、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的点出度与点入度排名位于前列,在贸易网络中发挥“桥梁”与“枢纽”作用。中国后来居上,成为点出度与点入度最高的国家,引领区域环境产品贸易发展。(3)欧洲与亚洲是环境产品贸易网络中贸易合作最密集的两个地区,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具有较少的环境产品贸易关系,且源自板块外进口关系数显著多于出口关系数。(4)TERGM分析表明,环境产品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互惠性、连通性、稳定性和变异性。工业增加值、经济自由度和绿色创新存在发送效应和接收效应,人均GDP、环境规制存在发送效应。地理距离不利于形成环境产品贸易合作。(5)环境保护型产品、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用可靠性理论进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风险评价.从理论上研究了几个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明确区域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的研究对象.确定区域环境质量可靠性的内涵,提出区域环境系统的“应力-强度-失效”假说.分析环境系统净化环节闻的串、并联关系。因此.从可靠性的视角,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新的探讨.构建环境科学与可靠性理论联系的桥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泉港区石化工业基地大气环境质量风险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从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出发。研究区域环境系统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环节及其串并联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故障树,并以区域环境质量的可靠性作为评价指标对区域环境风险问题进行具体评价。这是一种以概率为基础的、新的区域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模型.对于研究污染型工业系统的环境质量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目前的成果主要涉及部分遗址点的古环境复原、个别次流域环境变迁研究及初步建立的古洪水发生序列,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上仍需考虑区域特殊性并重视:①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②遗址“次生堆积”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和“事件层”多成因分析;③遗址地层与自然地层的对比研究、区域环境考古及其比较研究;④区域古环境变化序列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⑤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  相似文献   

5.
污染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地区之间开展环境合作,不同地区在区域环境合作中的收益存在差异,需要基于公平考量进行区域环境合作收益的地区分配设计。本文以双主体的博弈分析为基础,分析具有不同属性的两个地区在环境合作与非合作情形下的效用变动。研究发现,区域环境合作可以增加区域整体的收益;但是,对于具体区域而言,存在地区间环境合作共赢的临界值。当两个地区的属性差异小于临界值时,区域环境合作才可实现两地区收益的同时提升;而当两个地区的差异超过临界值时,其中一个地区的收益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反而会降低。针对区域环境合作存在的地区主体收益受损的情形,讨论了在损失补偿基础上进行合作剩余分配的收益分配思路,并进行了不同补偿原则的数值分析;最后,建议加大对参与合作主体受损的补偿力度。  相似文献   

6.
当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对企业实施规制,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龙头企业的经济利益冲突时,政府的规制行为与规制效率是否会受龙头企业影响?已有的研究较少涉及这一公共管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环境规制视角出发,基于1999—2013年的中国31个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数据,在省级层面实证检验了当存在利益冲突和规制能力约束时,区域环境规制水平是否会受到龙头企业以规模衡量的能力影响;如是,其方向和机制又是什么。本文研究发现:(1)龙头企业规模越大,区域环境规制水平越严格;(2)龙头企业规模对区域环境规制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龙头企业所在行业的区域经济地位,行业的区域经济地位越重要,越容易引来政府的环境规制关注;二是龙头企业在所在行业的经济地位,某企业在行业的比重越高,越容易引来政府的环境规制关注;(3)龙头企业规模与区域环境规制水平间关系是政府有限环境规制能力有效运用的结果,当政府规制能力不足时,政府在规制中会"抓大放小",重点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环境规制;随着政府规制能力上升,企业规模与区域环境规制水平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回归系数会逐步下降,而且会在统计上不再显著;最终,当政府掌握充分的环境规制能力后,企业的规模可能会在降低区域环境规制水平上发挥一定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当政府与企业存在利益博弈时,政府的利益首先得到满足,仅当政府的利益得到满足后,企业才可能利用其实力影响政府规制以获取规制利益最大化。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消除了"政商勾结"污染环境的忧虑,另一方面也提示要严格限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利益诉求范围。  相似文献   

7.
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已开始显现,鉴于此我国亟需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型。本文基于研发驱动理论,构建了包含研发投入的SBM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增长率,并借助Tobit模型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东部地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利用效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三大地区传统要素的无效率来源有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来源于资本,中部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西部主要来源于能源;2中部地区全要素增长率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环境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最大,效率改善对中、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向关系,对外开放水平与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关系。RD来源和RD结构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的驱动作用较大,并应提高基础研究投入。而中西部地区政府研发投入的驱动作用较大,并应强化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由于组织目标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相对政府先天具有道义优势,但现有研究少有对其公益目标实现的定量研究。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非政府组织的传统优势领域,该文在国内首次对非政府组织的区域环境规制水平影响开展了定量研究。利用系统广义矩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基于网络数据搜集、整理形成的分地区非政府组织数据库,对2002-2013年我国省际层面非政府组织组织数量对区域环境规制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证实:在省际之间,区域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相邻省份同高或同低;在省份内部,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还定量证实非政府组织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的环境规制水平,非政府组织组织数量1%的增长在1%统计显著水平可以提升0.5%的环境规制强度。控制变量方面,以财政分权度衡量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意愿会显著降低区域环境规制水平;以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衡量的区域开放度则会显著提升区域环境规制水平,"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缺乏事实依据,参与国际贸易会显著降低中国的环境污染;单位产出能耗会显著降低区域环境规制水平,且弹性系数大于2。该研究结论是稳健的,不同定义关键变量的回归结果方向一致。该研究从经验上证实非政府组织的发育确实推动了区域环境规制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环境-经济系统中,选择弹性系数对区域节能减排做预警研究,构建基于弹性系数的区域环境-经济预警系统。将该预警系统应用于实际案例中,计算了符合北京市大兴区节能减排目标要求的弹性系数区间,对区域未来的环境-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和预警。在惯性发展情景下,大兴区2010年和2020年环境-经济系统处于临界状态,节能减排达标尚存在一定困难,其中SO2、COD排放是区域环境-经济安全的最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区域环境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环境规划是现代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新发展。然而这一创新点多年来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以致于虽然在改善环境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但仍事倍功半。原因就是忽视了环境的区域规划性问题。本文为此作了一些尝试:首先对区域环境规划的基础性内容如环境现状、环境预测、指导思想、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等进行了一般分析,然后选择了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两个较具典型意义的区域环境规划规范式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了区域环境规划的方案编制及其编制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气污染因其污染因子易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可进行长距离跨界传输,是典型的跨行政边界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域众多且与多个国家接壤或比邻,跨界污染问题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明显,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相应管理体制和机制。美国在跨界大气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尤其是跨界大气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以美国大气跨界污染治理为例,结合具体实例,主要从机构设置、职能职责、运作方式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州内、州与州与之间以及跨国界三个层次跨界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其次,从上述几方面对我国与美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机制进行逐项比较分析;再次,对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障碍分析认为,统分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和尚未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借鉴发达国家跨界大气环境监管经验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工作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即成立跨区域的权力机构;加强政府区域间协调合作;强化依法治理;多种管理手段综合应用;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效率评价的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高效的产业结构及布局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借用区位商的指标设计理念,尝试性地提出了产业环境商和区域环境商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对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竞争力等经济社会指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传统范式加入了新视角和新方法,也为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从缓解酸雨问题入手,基于各行业SO2排放的区域环境商和产业环境商测算结果,对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以造纸业为例,基于各地市SO2排放的区域环境商的测算结果,结合各地市SO2的可增排量和造纸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成渝经济区造纸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开始探索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形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差异性对我国的排污税费政策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这将逐渐成为其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碍之一。为了减小甚至消除这种区域差异性对排污税费政策的影响,本文从区域性这个角度出发,以排污税费标准的制定为切入点,以最优排污税费理论模型为基础,利用比较分析法,指出区域差异对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的消极影响是存在的这一客观事实,并对不同行政主体主导制定的税费标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排污税费政策的相关对策。指出排污税费标准不能高度统一,应研究探索区域划分机制,结合区域特征推行差别排污税费标准,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污染社会总成本的最小化;要建立动态的排污税费标准评估与调整机制,灵活地、适时地调整排污税费标准;同时,建立区域性的多主体协调机制,防范污染的区际转移,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坏境承载力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入手,通过对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及其间的关系的描述,探讨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同时以福建省湄州湾新经济开发区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其规划建议,为该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与基础工业布局研究──以镇江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气环境容量是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之一。基于大气科学理论及运筹学的线性优化,创建了一个由三维中央尺度风场动力学模式、三维大气扩散数值模式及线性优化容量模式构成的动态优化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模拟系统,并用该系统就镇江市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及各污染源的最优排污量进行了计算,由此对镇江市现有重点污染企业的最优排污量及发展提出意见,并对未来基础工业的布局提供依据。该模拟系统具有普适性,故只要收集到模式所需要的长江沿岸地区的地理、气象及污染源资料,即可计算沿江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及基础工业企业的布局与规模,为长江产业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能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此,国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考察工业经济增长时,能源环境因素就不容忽视。为此,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对能源和环境因素约束下的我国2001-2009年区域工业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考察,对区域之间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提高,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高于效率提高;非期望产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工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不考虑能源环境约束过高的估计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在年份变化上,循环经济和新能源发展卓有成效,考虑能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提高;在区域比较上,东部地区工业不仅在技术和投入产出效率方面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污染治理方面也领先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背景下,需要深入分析对外贸易规模、外贸经济布局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全面探索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规律。理论分析主要考察了对外贸易发展对环境影响综合效应的作用机制,在污染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基础上,将环境因素分别引入对外贸易的生产者函数、消费者函数、政府税收函数,构建对外贸易环境总效应实证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体现为环境污染在不同禀赋和收入水平国家间转移;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结构效应体现为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但是由于不同的比较优势,该结构效应在各经济体间的正负影响各不相同;资本积累会带来更多的污染,技术进步则会降低污染水平,二者相互作用究竟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效果,关键看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否带来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同时基于我国29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经济总量、外贸规模、外贸经济布局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导致的收入效应和规模效应使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先下降然后增长的变化,而外商投资在短期内会增加环境污染,但从长期来看,正的技术效应使污染排放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受到产业结构的约束,外贸经济布局的产品效应及结构效应呈现显著的负效应。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负效应产生的现实基础来源于我国的外贸结构与模式等特征的国情基础,改善我国的外贸对环境影响的负效应需要通过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国际多边合作等综合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统计数据与调研数据的支持下,采取小流域划分与圩区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德清县进行水环境空间评价单元划分。选用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重点企业污水排放量、农药化肥入河量、城镇与乡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等5个指标,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水污染负荷综合分析,并进行压力类型划分。尝试利用水环境功能区划及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既有成果对各空间评价单元进行水环境目标类型区划分,并将水环境目标类型与其水环境压力类型进行空间匹配分析,共划分为7种水环境胁迫类型区。此外,对各胁迫类型区的主要村域分布进行了识别。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main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design of China’s ETS pilots,including allowance allocation,price mechanism and state-owned key enterprises,and proposed suggested solutions.For the issue of allowance allocation,we suggest that the gradual hybrid mode could be applied at the beginning,which starts with mainly free allocation and then increases auction ratio gradually.And grandfathering is a suitable method of free allocation.For the issue of price mechanism,we suggest a price floating zone with open market operation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prices.For the issue of state-owned key enterprises,we suggest a good coordination with SASAC,defining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and supervision right when state-owned key enterprises are involved into the carbon market,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can set rules of allocation and transaction to limit their potential market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