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聚铁硅复合絮凝剂处理煤泥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由于原油价格上涨从而引起聚丙烯酰胺生产成本增高,并最终导致煤泥水处理成本上升的状况,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聚铁硅复合絮凝剂进行煤泥水处理研究,以探讨其对煤泥水的处理性能并替代聚丙烯酰胺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OH/Fe比和Si/Fe比下,配制的聚铁硅复合絮凝剂具有优良的絮凝性能,其带正电荷的羟铁聚合体具有电中和作用使煤粒悬浊体系脱稳,再通过聚硅酸无机离分子的架桥作用粘接成较大的絮团,最终迅速沉降使污水最终得以净化。  相似文献   

2.
超导磁分离技术中的核心步骤是前期的混絮凝过程,混絮凝过程的好坏决定了超导磁分离最后出水结果的好坏。因此,超导磁分离中的混絮凝过程的研究必不可少。该文就药剂的种类、磁种的种类及其性质、搅拌时间的长短等各个方面对混絮凝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主要以混絮凝反应过程中絮团的生成情况,及水中SS、C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来作为衡量超导磁分离混絮凝好坏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己研究的药剂对辽河油田稠油污水进行破乳和净水试验,找出了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处理工艺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使用破乳剂DI,可使油的回收率大于99%;絮凝剂A中添加了收缩絮体的化学药剂和B之后作为净水剂,使积杂量小于5%(体积比)。同时,处理后的水完全达到辽河油田要求的指标,即油含量小于5mg/L,积杂量小于15mg/L。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原理所谓脱溶-聚凝法,是指先使残留在废水中的可溶性染料、制剂(包括常用的各种化学药品、助剂、表面活性剂等.下同.)及可溶性非离子型碳水化合物转变为疏水性的胶体颗粒;然后使其聚凝脱稳,进而吸附聚凝、架桥絮凝及絮体间机械捕集和卷扫,形成较大的絮凝体;再经气浮或沉淀等手段使其固液分离,从而除去废水的色度和有害污染物,使其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5.
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污水絮凝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田聚合物驱(简称聚驱)采出污水,通过对油滴粒度分布、絮凝指数、油水分离特性和Zeta电位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聚合物、温度、药剂以及搅拌强度对絮凝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聚驱采出污水油水分离效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静电排斥并不是聚驱采出污水异常稳定的主要原因. 聚驱采出污水的油水分离特性与水驱采出污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别,主要因为聚合物阻碍了小油滴的碰撞絮凝. 投加250mg/L由改性聚醚类破乳剂和弱阳离子絮凝剂复合而成的CHP-03药剂,可以有效克服聚合物的阻碍作用,获得92%的含油去除率. 该药剂在絮凝过程中并不依靠电中和机理来实现油滴的脱稳. 在现场条件下,温度的提高不能明显地促进油滴絮凝的有效性. 适当的高速搅拌可以加快絮体生长. 油滴之间的聚结破乳滞后于絮凝,絮凝的后期应避免剧烈搅拌,防止尚未聚结破乳的油滴重新分散.  相似文献   

6.
明矾-聚丙烯酸破乳除油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明矾-聚丙烯酸(PAA)复合配方处理乳化油废水,不仅破乳效果好,而且实现了油水分离,破乳后油珠聚集上浮形成油层,下清液澄清透明。通过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仪等测试手段,发现明矾主要起凝聚破乳作用,破乳后的油珠以单体或聚集体被PAA通过吸附架桥作用絮凝成大的油团,一并上浮从而达到除油的目的。明矾的凝聚作用和PAA的吸附架桥作用都满足不了油珠聚并的条件,因此油珠间并不发生聚并成为更大的油滴,而仅仅是相互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选用不同的化学除磷药剂及固液分离方式,针对膜生物反应器出水进行后置化学除磷静态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MBR出水平均浓度为(6.0±0.3)mg/L时,在化学药剂的最佳投药量和混凝时间的条件下,TP可以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去除率达到95%以上;滤液达一级A标准,氯化铝、氯化铁、聚合硫酸铁、硫酸铝最佳投加量为1.5 mol/mol,硫酸铁、聚合硫酸铝最佳投加量为3.0 mol/mol,最佳混凝时间均为10 min;滤纸和滤膜可以有效分离混凝混合液中的TP,滤液TP可稳定达一级A标准,而微网对混合液中粒径小于D10的颗粒无法分离,致使滤液TP无法达标;PAM投加后,絮体粒径显著增大,固液分离效果也相应增强。微网分离效果较投加前有了明显提高,滤液TP可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8.
高效除油器     
含油污水中的油分,一般概括为上浮油层(油滴颗粒直径>150微米),分散油(150—30微米)、乳化油(<30微米)。浮化油是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就更难于净化去除。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去除含油污水中的油分是很重要的问题。一般采取的措施有物理方法,将分散在污水中的微小油滴聚结成为大油滴,使其易于浮升和除去。或用吸附剂吸附除油,也有用化学药剂进行破乳化絮凝吸附,以及用电磁作用来达到含油污水的净化目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膜处理技术的一项新兴技术-陶瓷膜,也称CT膜,是固态无机膜的一种,因其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酸、耐碱、耐有机溶剂;机械强度大,可反向冲洗等特点,近年来在环境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机陶瓷膜处理矿井水工艺是一种纯粹的物理净化工艺,不需要人为添加任何化工药剂,可直接将矿井原水处理成饮用水。其先进性是其它工艺不可比拟的。该工艺处理矿井水不但解决了矿井水外排构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且使矿井水得到了资源化利用。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必将淘汰使用大量化工药剂造成环境隐患的矿井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信息     
用超滤法处理含原油污水是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原油经预处理后进入超滤装置,超滤组件中的中空纤维膜可使水透过,而大部分油品则被截住以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石油工业部管道勘察设计院研制的试验装置经500多小时工业性运转,不需投加药剂可把含原油污水净化至含油量小于10毫克/升,出水能力达到2  相似文献   

11.
化学混凝法是城市污水处理深度除磷的有效方法,目前常用混凝剂主要存在成本高、除磷效率低且用量大等缺点.本研究采用常压酸浸法,以低成本的铝土矿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机复合混凝剂,并对其进行除磷应用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自制混凝剂对生活污水中TP去除率达99.58%,出水TP含量为0.012 mg·L-1,优于GB18918—2002一级A标准.2 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混凝剂中的Fe—OH、Al—OH、H—OH等基团能与水中的磷酸根作用生成沉淀达到除磷目的,该沉淀在沉降过程中还能吸附不易沉淀的含磷悬浮物,发挥网捕卷扫作用.3采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分析铝铁形态结果显示,混凝剂含有64.14%低聚态铝铁,能中和水中胶体的表面电荷致使胶体脱稳;11.27%中聚态铝铁可吸附在胶体表面,降低其表面电荷,同时以较高的分子量发挥吸附架桥作用;24.59%高聚态铝铁在沉淀过程中可包夹部分胶体粒子,以较大表面积发挥卷扫作用.4分形维数研究结果显示,絮体分形维数在1.2~2.8之间,分形特征较好,能有效发挥絮体的吸附架桥作用.5 Zeta电位分析结果显示,混凝剂本身带正电荷,能与水中带负电荷的胶体物质发生中和,从而压缩双电子层,使胶体粒子脱稳而从水中去除.混凝剂除磷过程是压缩双电层、电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浓度悬浊液絮体分形结构的发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泥沙为代表的高浓度悬浊液架桥絮凝实验研究表明,絮体结构具有分形特性.絮体的分形构造在从疏松多孔、开放的分枝状DLCA构造逐步演变到密实的最佳RLCA构造后,又开始呈现疏松脆弱结构的特征.絮体的最佳分形结构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絮体分形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可用参数"分维"来表征.利用"分维"作为定量控制工具以获取沉降性能与脱水性能良好的理想絮体构造.絮体分形结构还受含沙量、搅拌强度、搅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在矿井水中加入使有害离子生成不溶物的化学药剂(以下称为沉淀剂),采用浮选去除含Fe^3+、Cu^2+离子方法,并对影响去除率的因素进行了试验考察。  相似文献   

14.
活性污泥絮体的性状及其沉降性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污泥法是最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该方法的关键是形成了活性污泥絮体。而这些絮体的性状,如表面性质(胞外聚合物、表面电荷、疏水性)和形态结构(粒径、孔隙率、分形维数)将影响后续固液分离过程的效率。目前一系列研究活性污泥絮体性状的实验测试方法已经建立。了解污泥表面基本信息,探究污泥絮体形态结构特征,充分认识污泥沉降性能与污泥絮体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相关联系,可为改善固液分离效果提供新的信息和视角;并为活性污泥系统的参数设计,实际运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屯矿区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煤炭矿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矿区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矿区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井水和生活污水资源。以大屯矿区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处理利用工程实例为背景,以处理后的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回用途径为依据,论述了大屯矿区矿井水净化处理与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二级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及利用工艺技术,介绍了大屯矿区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利用模式,供其他类似矿区开展矿井水和生活污水资源化借鉴。  相似文献   

16.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污泥回流对污染物的絮凝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化学生物絮凝(CBF)工艺处理上海市城市污水,通过停止加药试验、不同污泥回流比模拟试验、污泥胞外聚合物组分及含量的分析测定,研究分析污泥回流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BF的回流污泥具有较强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其携带的化学药剂可以增强系统抗磷酸盐冲击负荷能力,停止PAFC药剂投加期间,其COD去除率基本维持在50%以上, PO3-4、TP去除率呈现逐渐缓慢下降的趋势.化学药剂投加是CBF实现良好泥水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CEPT工艺剩余污泥VSS中的EPS含量仅为17.24 mg/g,而CBF工艺VSS中的EPS含量高达145.89 mg/g,其微生物活性较高,生物絮凝能力较强.化学强化一级工艺(CEPT)剩余污泥中药剂的絮凝性能较差,其对TP和COD的去除能力随污泥回流比提高而显著降低,而由于存在生物絮凝作用,CBF系统的污泥具有较强的絮凝性能.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是一种化学与生物协同作用的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的水处理脱盐技术,包括化学药剂法、离子交换法、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并列举了各技术在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实际经验表明化学药剂法、离子交换法和蒸馏法在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中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电渗析技术脱盐效率高,适用于处理含盐量在500 mg/L~4 000mg/L的矿井水,反渗透技术脱盐效率高,应用范围广,既能够处理含盐量4 000 mg/L以下的矿井水,也能够处理含盐量10 000 mg/L的矿井水,是现阶段中国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以模拟低浊微污染水为原水,硫酸铝[Al2(SO4)3]为混凝剂,考察了3种常见混凝机理(电性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为主导条件下絮体的成长过程、二维边界分形维数(Dpf)和比表面积及其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吸附架桥为主导机理下絮体最大增长速率S(0.951)最快,达到稳定后絮凝指数FI最大(3.7%),二维边界分形维数Dpf最大(1.587),絮体呈块状且絮体间出现孔状间隙,比表面积介于网捕卷扫和电性中和之间[网捕卷扫(83.646m2/g)吸附架桥(98.808m2/g)电性中和(116.046m2/g)];FI值、S及Dpf变化与浊度去除率相关性较好,其相关系数分别达0.979、0.982和0.963,同时比表面积大的絮体吸附容量大,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19.
三种常见混凝机理为主导条件下絮体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模拟低浊微污染水为原水,硫酸铝[Al2 (SO4)3]为混凝剂,考察了3种常见混凝机理(电性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为主导条件下絮体的成长过程、二维边界分形维数(Dpf)和比表面积及其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吸附架桥为主导机理下絮体最大增长速率S (0.951)最快,达到稳定后絮凝指数FI最大(3.7%),二维边界分形维数Dpf最大(1.587),絮体呈块状且絮体间出现孔状间隙,比表面积介于网捕卷扫和电性中和之间[网捕卷扫(83.646m2/g)>吸附架桥(98.808m2/g)>电性中和(116.046m2/g)];FI值、S及Dpf变化与浊度去除率相关性较好,其相关系数分别达0.979、0.982和0.963,同时比表面积大的絮体吸附容量大,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20.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成分分析及其絮凝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蒽酮反应、考马斯亮蓝、紫外扫描等测定结果表明,絮凝剂CBF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红外光谱扫描分析CBF中含有羧基,分别以-COO^-和COOH的形式存在.用凝胶色谱柱测其相对分子量为10^5-10^6.Zeta(ζ)电位测定及氢键和离子键检验结果表明,CBF与高岭土等无机颗粒之间的作用力为离子键,絮凝过程中存在架桥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絮凝形态发现絮体结构密实,有利于絮体沉降.其絮凝机理为絮凝剂和高岭土以离子键的形式结合,之后通过架桥作用絮凝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