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城市生活污水土地处理场地勘察及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土地处理是一种成功的和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场地的勘察及其适宜性评价工作非常重要。结合实例探讨了场地勘察的内容,并根据土壤的深度,地下水的最小深度,土壤渗透性,地形坡度,土壤用途等因素对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一些城市正大力推动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复垦工作,部分地块复垦后实施农业利用,但针对工业用地复垦的相关环境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存在一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为给国内低效工业用地复垦土地的污染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分析总结了北美地区废弃工业场地复垦土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复垦风险分级管控流程与方法,以及暴露途径安全阻控措施、低成本生态修复措施、选种低累积型农产品等最佳管理实践。结合中国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工作实际情况,提出制定本地化复垦土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研发轻、中度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构建复垦土地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坦塘垃圾填埋场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适宜性评价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和运营的前提和基础。以湖南省永州市坦塘垃圾填埋场为例,在分析研究区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填埋场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为填埋场规模、运输条件、环境条件、建场条件和地质条件,具体包括填埋场面积及容量、综合路况条件、对地表水体污染的可能性、地形平坦程度以及场地是否处在岩溶区等条件,明确了局部地区岩溶发育是制约其适宜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情况和相关规范、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坦塘垃圾填埋场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坦塘垃圾填埋场是一个适宜场地,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4.
基于PSR模型的大港油田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大港油田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大港油田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比较客观的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表明,2005—2011年大港油田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均为风险级。通过评价,有助于了解制约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从而对该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更快速、更有效地利用畜禽养殖信息,构建了畜禽养殖多用途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影响因子及权重,并以闽侯县为例实现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闽侯县现有土地面积中,68.63%不适宜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5.23%属于比较适宜区。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主导风向分析结果,获得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空间布局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上街镇北部、南通镇东北部及荆溪镇中北部区域,占闽侯县总面积的0.47%。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空间布局规划、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分析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生态足迹指标,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框架构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四川省2010—2019年水资源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W”型变化,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在时间上呈波动变化,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呈西高东低分布。综合评价中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分别呈下降、上升、上升趋势,综合评价指数在2015年最低(0.109 6),2019年最高(0.212 1)。研究显示,四川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有所改善,仍需提高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用水账户的用水效率,进一步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贵州土地复垦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分析了贵州省土地复垦的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及成效,研究了矿山开采等活动对贵州省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及生态危害,提出了具体的土地复垦的技术措施.为了实现能源、环境、社会、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复垦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矿业活动对土壤系统良性运转带来较大的环境负荷,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是土壤污染防治和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关键。在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并结合空间分析和冗余分析手段的基础上,对新疆某矿冶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态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As、Cu、Mn和Cd超标率分别为88%、38%、49%和24%;土壤Mn、Zn、As和Cd弱酸可溶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尾砂库和收砷房的附近区域。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揭示As和Cu污染累积较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As、Cd和Cu生态风险较高,Mn为低生态风险。风险编码法(RAC)评价结果进一步揭示Mn和Cd具有显著的土壤迁移风险。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异质性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弱酸可溶态含量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pH和重金属弱酸可溶态是影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2个重要因素。综合风险评价手段与多尺度分析方法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区域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矿区塌陷土地复垦潜力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矿区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对矿区塌陷土地复垦潜力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并以南票矿区为例,选择了塌陷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的二层树状结构因子,确定了隶属度函数、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集,得出了塌陷土地复垦潜力的评价结果。为其他矿区塌陷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东部发达地区生态型城镇为例,构建由生态安全重要性、宜业空间适宜性和人居环境友好性3个要素层和12个子目标所组成的城镇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识别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三生"空间),在此基础上将"三生"空间作为空间发展引导区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空间分区结果表明:竹镇镇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占比分别为27.16%、29.28%和43.56%;在生态空间保护上,要对重要山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库、水生态廊道等生态资源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在生产空间开发上,要根据产业集群理念合理布局农业、工业、生态旅游业;在生活空间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镇域河道、绿地等开敞空间构建绿色城镇格局。  相似文献   

11.
参考国家相关指南并结合南京市实际,以区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南京市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于预警视角从资源、环境、生态等维度选取典型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针对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基础评价和针对农产品主产区的专项评价。采取"短板效应",结合基础、专项评价结果进行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为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预警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并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超载因子识别与分析,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海域污染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内外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将人口、社会经济、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纳入一个综合系统,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入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中,构建了以系统动力学(SD)模型、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多目标规划( MOP)模型为主,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灰色预测模型GM(1,1)和曲线回归模型等为辅助手段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复合系统(以下简称复合系统),并选取渤海湾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复合系统在渤海湾的应用,定量评价和预测渤海湾的承载状况,为海洋开发与管理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评价和决策支持的技术方法,促进中国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典型农业活动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联合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以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Cd、Pb、As和Hg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农田土壤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同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出3主因子,分析土壤重金属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背景值,表层污染程度高于底层;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对应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46,污染等级为安全。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程度为中等,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依次为CdHgAsCuPbNiCrZn。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中Hg、As和Cr主要由工业污染源贡献,土壤中Cd、Pb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Ni、Zn和Cu与自然成土过程密切相关。综合评价表明,尽管研究区农田土壤目前重金属污染情况较轻,未达到警戒水平,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及长期现代化农业耕作活动造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因此,增强农田土壤安全性生产管理、严控土壤污染源与推行标准农业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截至目前,尚没有研究从流域尺度系统分析海河流域水体沉积物中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水平。以海河流域7大河系及典型湖库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中PCBs的数据统计,从流域尺度探讨了不同水体沉积物中PCBs的组成和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毒性当量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水体沉积物总PCBs污染呈"北高南低"趋势。二氯联苯至十氯联苯在海河流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主要以低氯原子数的二氯联苯至五氯联苯为主。海河流域沉积物中PCBs毒性主要取决于PCB-126和PCB-169。两种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将两种方法结合,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物圈环境。因此,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态势以及其丧失的原因;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达到保护作物和畜禽等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野生亲缘种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置换开发管理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污染土地置换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技术、法律、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选择管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和先进的美国、欧盟国家、加拿大以及日本作为案例,深刻剖析国际上污染土地置换开发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有效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公平合理的经济责任界定、合适的资金筹措机制、灵活选择土壤污染修复目标、污染土地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多利益方的共同参与等6点启示,以期对我国日益受到重视的污染土地置换开发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发射率、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含量影响区域气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等土壤主要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非点源污染途径,许多非点源污染来源都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紧密联系。文中还探讨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的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规划利用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特性,从程序、内容及方案论证上提出环评和规划整合的途径,克服了土地规划中的环境障碍,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合法权威。  相似文献   

19.
农村水环境的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农村水污染源的资源性特点,指出了农村水污染的实质是富余肥料资源大量流失到水体,而不是被农作物等吸收利用,从而建立了源头控制、过程生态处理利用、终端生态修复的农村水环境生态治理模式,并分析了相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主题框架法与DPSIR模型,构建了4层次中国省级区域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广东达到优秀水平;山西、甘肃、贵州、宁夏、青海、新疆的区域环境绩效水平较差。中国省级区域环境绩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西部地区的总体水平较差;中部地区总体在良好以下;东部地区基本处于良好及其以上水平。其中,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区域环境噪声、城市居民粪便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生态保护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农药使用强度、植被覆盖指数和森林覆盖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制约因子为水资源缺乏指数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环境治理的主要制约因子为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和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