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韩颖 《劳动保护》2011,(10):21-23
辽河油田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存在噪声、毒物、粉尘、放射线等职业危害,其中最主要的职业危害是噪声;以及近几年来,随着蒸汽驱、SAGD等稠油开采技术的推广应用,油井伴生气中产生的硫化氢。这些都成为辽河油田公司职业健康监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魏致宏  丁小虎  胥敏 《安全》2012,33(11):23-24
油气田开采矿场,不同程度的含有毒害气体。尤其是硫化氢气体的存在,对油气田开采的威胁很大。本文针对油气开采过程中硫化氢的来源及产生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热采井套损机理及套管强度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然而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现象普遍存在,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提高热采井套管寿命是稠油开采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热采井套管损坏主要原因,认为高温引起的强度变化、油层出砂亏空、固井质量差、隔热措施不利及套管本身材质问题都有可能引起热采井套管损坏。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计算了不同隔热措施、不同注汽温度、不同注汽压力、不同套管材料及壁厚条件下套管应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为减少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采用隔热措施较好的油管可以明显降低套管上的等效应力,同时在套管柱设计过程中应优选低弹性模量、厚壁套管。提出了VonMises等效应力对比高温屈服强度的校核新方法,为稠油热采井套管强度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稠油热采井筒管柱的安全运行,采用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稠油热采井管柱失效风险分析,应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定性识别管柱失效诱因,建立稠油热采井管柱失效场景演化模型,并将故障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贝叶斯网络对管柱失效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热采井管柱失效的关键致因和管柱失效的动态失效概率,以新疆油田某区块热采井的管柱失效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稠油热采井管柱失效风险分析及井筒完整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1991年8月4日,辽河油田与河北阜城石油热采设备厂在一口稠油井进行“石油热采器”试验过程中,发生一起井口着火事故. 石油热采器是一种用于稠油开采的新型采油设备(见附图)。它可提高井内稠油温度和降粘除蜡,使抽油机井连续生产。该设  相似文献   

6.
以辽河油田稠油热采区块锦25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IDRISI中的地统计模块,对研究区4种热采参数进行空间变异性研究,了解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空间结构分析计算得到4种影响因子的适宜性图像,综合考虑4种影响因子的权重,利用权重线性组合(WLC)法,对油气开发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分析表明,4种热采参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高危险区域位于锦25区块的中部和西部,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这些区域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高热壁油气热爆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高热壁油气热爆燃实验系统,对地下受限空间油气混合物在高热壁条件下的热爆燃现象进行研究,获得了油气热爆燃过程中测点的温度和各成分体积分数变化历程,以及热起燃过程的时序照片.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油气混合物热爆燃的着火方式、着火条件及着火延滞期规律.结果表明,高热壁条件下,密闭坑道内的油气混合物的着火温度高于自燃点近80 K.高热壁周围极大的温度梯度是着火温度远高于自燃点的原因之一.热壁条件下油气混合物引燃过程分为缓慢氧化阶段、快速氧化段和着火段3个阶段.热壁着火的延迟期在实验条件下相当长,着火方式以热壁表面油气点燃为起点.  相似文献   

8.
1991年3月12日 11时 27分,冀东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所属并下作业公司作业四队一班,在唐海县高尚堡93-2井进行反压井作业,发生重大爆炸事故,损失惨重。 作业中,由于原油凝固点高,油管内出现稠油段,致使具有较高压力的含有大量天然气的混合油气,突然反出出口管线;出口管线在剧热摆动中,将捆绑管线的棕绳绷断,排液管线高速 向值班房后折断;从出口管线喷放出的高压油气遇到值斑房内明火,引起了爆炸着火。这起事故当场死亡5人.重伤2人。 省、市、县有关部门及专家对这起事故的调查分析认为,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油田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得到原油管道检修过程中清管器推油换管作业出现的硫化氢质量浓度超标原因及其析出规律,通过分析管道检修典型作业流程,初步推断得到了硫化氢析出原因;并针对析出原因设计了缩比例试验,还原了清管作业过程,得到了原油中硫化氢在各个阶段的析出状况,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硫化氢析出原因,并得到了氮气流量对硫化氢质量浓度的影响规律。直管试验结果表明,直管推油过程中无论清管器卡阻与否,氮气放空基本不会出现硫化氢析出现象;弯管试验结果表明,产生高浓度硫化氢气体是由于清管器意外卡阻后,氮气穿过清管器直接与含硫原油接触,并且在地势高程差的作用下,对局部低点残留原油反复气提,导致放空时混合气体中硫化氢质量浓度超标。同时,对弯管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析出的硫化氢质量浓度受氮气对硫化氢的气提作用和稀释作用共同影响;在采取现场硫化氢质量浓度控制措施时,应根据实际管径及在输原油的硫化氢含量设计不同的注气流量。  相似文献   

10.
稠油热采作业是海上平台一项高风险作业,南堡油田是多元热流体吞吐稠油热采作业的实验基地,通过几年的现场实践和持续改进,形成了热采等高风险作业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在人员管理方面实行个体差异化管理,人员编制上采取定编定岗制度,根据工作态度实行刚性和弹性管理.以体系为基础,细化安全工具,推出区域承包责任制、五分钟示范教育、安全协管员、作业许可证双签、四定原则和过程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制约因素分析、细化工作界面、关键参数跟踪、阶段性纠偏总结会等提高质量管理.该套风险控制方法确保了八井次热采以及其他多项高风险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并被固化下来组成了油田的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以合肥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a_2S、(NH_4)_2S改良剂对污泥重金属形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物改良剂可以提高污泥pH值,添加Na_2S和(NH_4)_2S改良剂后的污泥pH值比对照pH值最大升高分别为3.1和1.0;改良剂对污泥中重金属Cu、Zn、Cd、As均有显著钝化作用,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污泥重金属化学形态,2种改良剂均有效降低了污泥中重金属可交换态的质量比,使其向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等稳定态转化,可交换态Zn、Cd比对照最大降低程度分别达98.8%和98.6%;硫化物处理显著降低了污泥中重金属有效态质量比,硫化物添加量越多,重金属有效态降低幅度越大,其中对有效态Cu、Cd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Cu、Cd有效态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87.3%、52.6%;T3型发光菌发光量试验表明,添加硫化物改良剂后污泥中重金属毒性降低;盆栽试验结果显示,硫化物钝化污泥后青菜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积累量大大降低,地上部As、Cd、Cu、Zn最大降低量分别为51.6%、31.2%、17.5%、20.7%,根部As、Cd最大降低程度分别为19.5%、58.1%。  相似文献   

12.
石油开采防护H2S危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油开采的众多硫化物中,H2S所占的比例较大,稠油油藏伴生出了H2S气体,热采工艺加速了H2S的生成和浓度上升;由于H2S使嗅神经麻痹,臭味反而不易嗅到,往往会出现"闪电"式中毒死亡,危害极大。在石油开采中应用好常规防护技术和开展新型高效脱硫剂与"高效吸收固硫剂装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加拿大油田H2S的防护经验,建立我国含H2S油气田井作业许可制度。我们要认真深刻的吸取"12.23"重庆开县罗家16H天然气井喷失控硫化氢中毒重大事故的教训,在含H2S油气田井的石油开采中,只有认真搞好H2S防护的安全教育和检测报警工作、落实H2S防护对策、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才能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结合加氢裂化装置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装置加工高含硫原料油后生产可能出现的分馏塔顶系统设备管线H2S腐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205B-1型加氢裂化缓蚀剂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14.
原油脱除硫化氢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油中的硫化氢不仅会腐蚀设备、管道,降低原油品质,而且会严重威胁人身安全,因此在原油集输过程中脱硫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天然气的脱硫化氢技术相比,国内的原油脱硫化氢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有必要开展原油脱硫化氢的技术研究。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物理脱硫技术、化学脱硫技术和生物脱硫技术的新进展,发现物理法脱硫是主要的脱硫技术,优质脱硫剂的研发是化学脱硫的关键但其效率受多因素影响,微生物竞争排斥技术是很具潜力的生物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复杂地形对含硫气井应急计划区(EPZ)划分的影响,为高风险油气田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含硫气井井口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复杂地形分为3类;选择不同类型复杂地形的3口含硫气井,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不同H2S释放速率、不同风速和风向、不同井喷点火时间的组合条件下H2S大气扩散质量浓度场,积分计算各井H2S毒性负荷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EPZ半径与H2S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以H2S释放速率为指标的不同类型复杂地形含硫气井EPZ的划分方法。结果表明第一类模型计算结果明显大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模型,第三类模型的计算结果最小,此差异随着H2S释放速率增大而愈显著。计算结果合理,方法适用且可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有氧条件下H2S对铁锈腐蚀产物的自燃性,模拟含硫油品储罐中铁锈(Fe2O3:75%;Fe(OH)3:7%;Fe3O4:18%)在有氧条件下与H2S气体的反应试验。将铁锈与H2S气体、O2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混合物进行反应,再进行所得产物的氧化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鉴定混合气体与铁锈的反应产物,并研究不同初始O2体积分数下的混合气体与铁锈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再氧化反应,通过温度变化评价铁锈与H2S气体反应产物的自燃性。结果表明,在有氧条件下,H2S对铁锈腐蚀产物主要是FeS;随着初始O2体积分数的增加,铁锈与H2S的反应伴随其产物的氧化反应,HS对铁锈腐蚀产物的量减小,这种产物再氧化自燃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潮间带底质重金属污染地累积指数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对辽东湾潮间带采集的底质样品的Cd、Pb、Cu和Zn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东湾潮间带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Cd,其次是Zn、Pb和Cu.各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河口区,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葫芦岛五里河桥下、大凌河口处、辽河口处、双台子河口处、永宁河口、熊岳河口、六股河口、石河口及芷锚湾.  相似文献   

18.
根据硫化学的基础理论,分析和探讨了石油钻井过程硫化氢污染产生原因和化学控制原理,评述了硫化氢化学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The recovery effectiveness for oil spills in ice conditions depends on a complex system and has not been studied in depth, especially not from a system risk contro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aspects in the oil spill system to enable effective oil spill recovery. First, a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dentify critical elements in a Bayesian Network model, based on an uncertainty-based risk perspective. The method accounts for sensitivity and the strength of evidence, which are assessed for the different Bayesian Network model features. Then, a Bayesian Network model for the mechanical oil spill recovery system is developed for the Finnish oil spill response fleet, contextualized for representative collision accident scenarios. This model combines information about representative sea ice conditions, ship-ship collisions and their associated oil outflow, the oil dispersion and spreading in the ice conditions, and the oil spill response and recovery of the fleet. Finally, the critical factors are identified by applying the proposed method to the developed oil spill response system model. The identified most critical system factors relates collision aspect: Forcing Representative Scenario, Representative Accident Location, Impact Speed, Impact Location, Impact Angle and response aspect: Response Vessel Oper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