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对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的种群结构、特定时间生命表、生殖价分析、分布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种群结构数量具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为衰退型种群,虽然种群有一定的幼龄个体,但死亡率高,35 a内长苞铁杉的年龄结构模型为:Age(a)=0.002 765(DBH)3-0.128 756(DBH)2+4.120 978(DBH)+13.439 846(R=0.991 2,F=2 654.48);(2)长苞铁杉种群既有r对策特征,又有K对策特征,该种群处于r对策→K对策的过渡阶段;(3)长苞铁杉的累积剩余生殖价(SRRV)和整个生活史的总生殖价(TRV)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生殖投资策略(OREx)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具有"n"型变化特征,说明长苞铁杉种群有实现生殖与恢复的可能,但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3.
濒危植物矮牡丹种群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矮牡丹种群生物量的研究表明,矮牡丹地上无性小株的叶、茎干和根系的生物量可分别用m1(DW)=-0.232+000771A,ms(DW)=0.370+0.18000(D2H1),mr(DW)=1.54+0.000338(AH1)来表示象矮牡丹这种似棕榈型生长型的小灌木,植冠面积容易测得,用植冠面积进行叶重的模拟最为准确随年龄的增长,矮牡丹种群各部分生物量都呈指数模式增长 相似文献
4.
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生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桫椤种群生态场模型,对福建瓜溪桫椤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段的桫椤种群生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在个体数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种群生态场作用的强弱与种群内植株个体的大小具有明显的相 关关系.地段Q3、Q4、Q5、Q6的桫椤种群以大、中型植株为主,个体生态场作用大,彼此间叠加强烈,形成的种群等势线较多,具有明显的梯度,呈现疏密不均变化;三维卒间势曲面总体水平高,闭合范同大,种群内场作用强烈,作用空间大.地段Q1、Q2、Q7、Q8的桫椤种群以小型植株或幼苗、幼株为主,种群场内以个体场为主,或有微弱的叠加场.种群场等势线少.没有形成梯度;三维势曲面总体水平低,或呈现独立的个体场势面,不发生场叠加,种群内场作用弱,场波及范围小. 相似文献
5.
运用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流苏石斛两个种群——A种群(21°58′N,101°13′E,保护区之外)和B种群(21°54′N,101°17′E,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型.A、B种群均表现出幼龄个体死亡率高,中龄级个体数量少,说明中龄阶段曾受到较大的人为干扰.种群的净增长率(Ro)、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较低,表现为衰退种群,Leslie矩阵模型分析表明在未来25年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及种群总数均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种群下降可能是由于当地人为的采挖和严重的生境破碎化所导致.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程海湖设置了3个断面9个采样点,对程海藻类植物进行了逐月采样调查。结果表明:程海藻类植物种类175种(变种),种类组成结构特点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数量组成结构特点则是蓝藻占绝对优势,表现出典型的富营养化蓝藻型特征。细胞丰度为390.16×104~51 435.0×104个.L-1之间,年平均4 851.75×104个.L-1。年内时间分布呈现出3次波峰与3次波谷,每一次高峰的出现都伴随着不同种类为主的蓝藻水华暴发;水平分布在种类上无明显差异,数量上则表现出南部断面最低,中部断面次之,北部断面最高;垂直分布以表层最多,底层最低,5.0~20.0 m水柱中差异不明显。与1985年相比,种类组成中硅藻比重下降而蓝绿藻比重上升,一些对环境敏感的种类消失,优势种群发生演变,年内数量变动由单峰型发展为多峰型,湖泊富营养化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大力削减入湖污染物、增强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控制富营养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脱皮榆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山西南部中条山和霍山脱皮榆的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其中根据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脱皮榆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聚集强度、Cassie指数(1/K)、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χ2拟合检验等方法研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脱皮榆种群幼苗个体比例较大,总体上近于增长型种群.脱皮榆分布格局呈聚集型,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内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不同环境屋顶自然生长的植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广州市不同环境屋顶自然生长的植物进行广泛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49科109属128种,其中,在污染严重、中等和轻微的环境分别记录到21种、73种和111种。结果表明,植物种类的数量与环境受污染程度成反比,而与周围植物的多少成正比。对植物形态学及生态生物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屋顶自然生长的植物与地上自然生长的植物相比,植株较矮小,叶片较小,根系较发达,根冠比较大,这是屋顶植物长期适应屋顶特殊环境的结果。通过调查及分析,推荐12种有较好屋顶绿化潜力的植物。 相似文献
9.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碱韭(Allium polyrhizum)、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栉叶蒿(Neopallasia pectinata)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阶段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变异系数,揭示荒漠草原不同物种、不同发育阶段w(C)、w(N)、w(P)及其计量关系,以期为大尺度、大范围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w(N)/w(P)均小于14,生长主要受到N素的限制。植物w(C)、w(C)/w(N)的季节变异范围较小,分别为2.58~14.09、14.85~29.92,表现出较强的内稳性;植物P的变异范围为26.39~51.56,植物N的变异范围为18.39~36.51,植物w(C)/w(N)、w(C)/w(P)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4.85~29.92和26.29~43.38。短花针茅全氮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51%。无芒隐子草w(C)、w(P)、w(C)/w(P)和w(N)/w(P)的变异系数均为最高,分别为14.09%、51.56%、43.38%和37.19%。w(C)/w(N)的变异系数以短花针茅最高,为29.92%。各物种叶片w(N)、w(P)含量均表现出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时期(P0.05),叶片w(C)表现为生长初期低于生长后期,叶片w(C)/w(N)和w(C)/w(P)随生长季推移逐渐升高。植物叶片w(C)、w(N)及w(C)/w(N)、w(C)/w(P)、w(N)/w(P)主要受植物种类的影响,其次为植物种类与月份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后为月份的影响,而植物w(P)含量主要受月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几种主要湿地植物的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应用种群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青海湖四种主要湿地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槽杆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华扁穗莞(Blysmus sinocompresus)、碱蓬(Suaeda glauca)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研究表明:杉叶藻、槽杆荸荠、华扁穗莞三种群由侵入期、定期初期到种群发育盛期的过程中,其集群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总体呈扩散的趋势;碱蓬种群,从幼苗到繁殖期,集群程度增大,呈聚集的趋势,说明前三种植物的克隆繁殖方式于滨湖湿地生境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应性,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1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9)
自然圣境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特殊地位。采用关键人物访谈、重要值、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方法,对浙西南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片区及其周边8个代表性村寨的4种自然圣境[风水林、水口林(水尾林)、古坟林和古道林]及其植物群落和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裸子植物在浙西南圣境乔木层中占有明显优势,但不同的自然圣境乔木层优势科和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由于文化信仰和当地管理的作用,圣境中保存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并且圣境中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食用、景观、科研、生态和经济等价值。然而,随着人口外流,文化信仰逐步消失,已难以保护这些自然圣境,急需创新管护机制,将重要但遭受威胁的自然圣境纳入现代保护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选取2种入侵植物(一年蓬Annual Fleabane及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及本土植物(艾蒿Artemisia argyi)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分析不同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及测定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的活性为切入点来探析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结果显示:2种入侵植物显著增加了其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的数量,而显著抑制了真菌与放线菌的数量。另外,入侵植物一年蓬显著抑制其根际土壤中纤维素酶的活性,而3种植物的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入侵植物对其他3种土壤酶(即转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影响,即一年蓬显著增加了3种根际土壤酶的活性,而加拿大蓬却显著减少了3种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入侵植物的根系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而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造成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运用植被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以受干扰而退化,经封育后自然恢复至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其中设置400个5 m×5 m共计1 hm2的相邻网格样方,对其进行群落学调查.应用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聚集强度、Cassie指标、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种群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聚集分布,同时,各种群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也呈聚集分布,且随发育阶段的进展聚集程度逐渐减小.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有关,以及与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聚集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的程度上可用来表征植物群落的恢复程度,随着恢复过程的向前发展,种群聚集程度将下降.这将丰富该地区植被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定量研究叶尔羌河下游河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长势与植物多样性对淹灌的响应,为优化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2018年3次调查叶尔羌河下游植被数据,采用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植被对淹灌的响应。结果表明,淹灌2 a后,叶尔羌河下游河岸胡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增加124. 8%、119. 6%和246. 9%,且新增喜湿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等12种,植被盖度为42. 5%,增幅达112. 5%。研究区胡杨林为中老龄,胡杨长势没有恶化,中等级以上胡杨林增加3. 9%,胡杨平均枝下高下降7. 7%。随着距生态闸口距离的增加,植物密度和多样性均有减小趋势,但距生态闸口距离450 m处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密度较高,与150、300和600 m处差异显著(P0. 05),在150和300 m处优势种为苦豆子和芦苇等一年生草本和喜湿植物,在450 m范围外优势种则为胡杨、柽柳和耐旱多年生草本。2 a的淹灌工程遏制了胡杨林退化趋势,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显著提高,同时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在450 m范围内更新能力得到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为维持目前生态好转趋势,应继续实施淹灌工程。 相似文献
15.
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选取50 m×50 m规格的典型无明显结皮的半固定沙地和有明显结皮的固定沙地各1块,应用Ripley's K函数的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方法,对飞播条件下混播区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羊柴(Hedysarum laeve)和花棒(Hedysarurn scoparium)3种常用治沙植物种内和种间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飞播植物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基本上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在尺度为0~25m范围内,单种分布格局均出现了最大集聚强度.如果实施单独飞播,油蒿密度不宜过高,以集聚强度高的集群分布形式为最佳,羊柴以集聚强度低的集群分布形式为最佳,花棒由于其散生的特性而不适合单独飞播.油蒿和羊柴之间空间关联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故油蒿和羊柴不适合大面积高密度混播;羊柴和花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以羊柴为主混播一定比例的花棒效果较好;花棒和油蒿不适合同时混播,但是可将油蒿飞播到有大花棒生长的沙地中.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学报》2015,(9)
社区绿道作为绿道网络体系的"毛细"组成,分布广泛、贴近市民生活,可缓解城市人口密集和公共空间缺乏的矛盾。构建能够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近自然社区绿道,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自然社区绿道建设的关键是符合地带性植被自然演替规律的绿廊的构建,其合理构建是社区绿道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的保障。然而,目前绿道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绿道的规划和设计,针对社区绿道植物配置的研究却未见报道。论文从植物种类统计、植物功能群统计、植物外来种统计、植物毒性统计4个方面调查了深圳社区绿道植被现状,研究表明:(1)调查绿道段植物种类丰富,功能群多样,存在外来种入侵和有毒植物隐患;(2)调查绿道段植被并不切合自然演替早期的植被构成,难以自行向顶级群落演替,后期维护成本高。同时以演替理论为基础,结合社区绿道绿廊植被调查现状,探讨了近自然社区绿道植物配置策略。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遵循演替规律,逐步提高多样性;二是模拟潜在自然植被,有序推进功能群;三是重视乡土植物,慎用外来植物;四是注意绿廊安全,勿用有毒植物。力求为社区绿道绿廊植物配置提供新思路,为绿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学报》2017,(5)
通过测定不同刈割时间处理(不刈割、8月1日刈割、8月16日刈割、8月31日刈割)下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种群地上生物量和高度、密度、盖度、分枝数、每枝叶片数等5种个体性状以及大针茅种群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营养物质含量之间的差异性及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探究不同的刈割时间对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建群植物大针茅种群特征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刈割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特征有显著的影响。与不刈割对照相比,8月16日刈割处理大针茅种群的密度和盖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28%和16.64%;8月1日刈割处理大针茅种群的株高、分枝数、每枝叶片数等个体性状,生物量及营养物质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大针茅种群的生物量与植株高度、分枝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5130、P0.0001;r~2=0.9075、P0.0001),与盖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3498、P0.05);大针茅的高度、分枝数、密度、盖度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内在关联性(P0.05)。 相似文献
18.
依据生活型(乔木、藤本、灌木、半灌木、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一二年生草本)和水分生态型(旱生、旱中生、中生和湿生)将祁连山北坡次生杨桦林28个调查样地中的81个物种划分为18种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types,PFTs),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植物功能型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杨桦林地植物功能型主要集中在中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16)、湿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23)、旱中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9)和中生灌木(PFTs18)4个植物功能型上;乔、灌、草三层冠层特征和中生植物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群落植物生活型趋于复杂化和结构化,生态型逐渐向中生化方向演替的特点;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主要影响植物的生活型分异特征,土壤含水量和林冠郁闭度是植物的水分生态型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坡位、坡度控制着群落植物总体分布格局的形成.图1表3参31 相似文献
19.
选择我国新疆境内天山山脉从西到东处于不同经度位置5个地区(昭苏、巩留、乌苏、乌鲁木齐和哈密)的天山云杉林进行垂直样带调查,采用静态生命表法,分析5个地区天山云杉种群的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为天山云杉种群数量统计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其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表明天山云杉种群处于动态稳定状态;5个地区天山云杉种群均有两个死亡率曲线高峰,死亡高峰主要出现在幼年时期、近成熟前期、成年阶段和老年期.种群的死亡强度和死亡高峰在时间格局上各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图2表6参31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条件下植物叶片CO2同化率昼夜变化的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二氧化碳分析仪及开放式叶室,分别于旱、温季节在野外观测13种乔木树种的叶片CO2同化速率的全天变化,分析各种植物白天净光合速率曲线类型的特点和夜间呼吸与气温的回归关系.结果:7月份植物白天光合时间相对较长,中午,植物光合曲线的午休现象表现不一,曲线特征取决于种的生物特性及环境因子.在气温较高的范围内(25~30℃)夜间阔叶树种的呼吸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在1月份却不明显,针叶树种的夜间呼吸无论在高温、潮湿的7月份还是低温、干旱的1月份都不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