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谜一样的华北像一片凝固的海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无疑给全国性的地震大恐慌打了一针安定剂.社会民众对地震工作者的信赖和期望值大大提高,称赞他们是生命一线的“哨兵”和“守护神”,令人景仰. 然而,这些“哨兵”和“守护神”们的欢欣鼓舞很快就消失了.他们几乎都被同一个问题困扰着:海城7.3级地震,是否标志着自邢台地震以来华北地震活动高潮期的结束?也就是说,海城地震之后,华北地区还有没有大震?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唐张”地区的地震形势是紧张了,还是缓和了?  相似文献   

2.
“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我时常唱起这首激情昂扬的哨兵之歌。我是一名地震工作者,20多年如一日,常年值班在地震台站的机房,是保卫祖国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震减灾方队中的普通一兵。  相似文献   

3.
地震救援能力的一项指标--地震灾害发布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建国  贾燕 《灾害学》2005,20(1):31-35
地震救援能力一般很难给定.本文提出利用地震死亡人数的报出时间作为衡量指标来评价地震的救援能力.首先,需要指出,地震发生后存在"黑箱"时间,即地震发生至灾情报出时间;其次,报出灾情后救灾进入"灰箱"状态,而地震死亡人数报出时间长度与总死亡人数有关;再次,死亡人数基本报出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救援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 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该文采用以上数据,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地层岩性、地形坡度及海拔高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发震断裂两侧30 km范围内,在区域上表现出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或"串状"分布的特征;2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斜坡部位与微地貌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震地质灾害多沿山脊线或分水岭部位高位分布;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4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较软岩岩组和坚硬岩岩组内,在地震力作用下,软岩岩组内更容易引发滑坡灾害,崩塌多发育在坚硬岩组内;5在海拔1 000~1 500 m,斜坡坡度30°~50°区域范围内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不同坡度范围内,地震地质灾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发育类型。  相似文献   

5.
像哨兵一样,日日夜夜,风雨无阻,密切监视着地球“脉搏”的地震台站,多数位于高山、丘陵和地质状况复杂的区域。其地理环境特征是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地下土壤电阻较高,是雷电频繁活动区域。而雷电的频频光顾,扰乱了地震台站的正常监测工作。随着“九五”成果在全国地震台站的普遍应用,“十五”项目的不断实施推进,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已基本实现了  相似文献   

6.
龚川  李盛乐  武晓芳 《灾害学》2021,(2):187-192
随着3S(RS、GIS、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地震领域上的应用已引起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文献源,检索2000-2019年3S技术应用于地震领域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探究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总结分析了当前研究前沿。研究结果表明,3S技术应用于地震领域涉及到了多个交叉学科及方向,体现出地震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可划分为8个知识群组,形成了以"地震案例"与"板块运动"为主的两条演化路径;关键词分析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应用"、"模型反演","滑动分布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并趋向于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主题: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工程灾害灾前预防与综合防范,重点研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中遇到的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顾与展望     
<正>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提出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二○二○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六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二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三是试点并推广地震紧急处置技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四是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地震预报世界领先;五是实施强震应急响应与联动工程。  相似文献   

9.
多层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与抗倒塌设计理论一直是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焦砌体填充墙对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从地震倒塌机理、结构破坏模式与成因剖析、抗地震倒塌设计理念3个方面对国内外开展的多层RC框架结构抗震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实际工程及实验室模型难以出现设计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设计细节和非结构构件均影响结构的地震破坏模式;改善填充墙与周围框架连接方式、增设翼墙或设置柔性填充墙一般均能保证结构的抗倒塌性能。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问题已成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18年11月2日-4日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1.
《防灾博览》2010,(4):89-89
<正>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4周年,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借助中国地震科普网平台,举办了"发展、成就、贡献——中国防震减灾事业"专题活动。本专题由发展篇、成就篇和贡献篇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文章、翔实的照片和展板,对我国自1966年以来,特别是唐山地震以来在防震减灾事业各个  相似文献   

12.
《防灾博览》2013,(4):18
在"7·28"唐山地震37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为了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地震和地震工作,提高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2013年7月23日上午,陕西省渭南市地震局开展了"认识地震科学防震,邀请市民进地震局"活动。此次活动引起了市民极大的关注,先后有50余人报名,最后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区域的30名代表参加活动。共安排了参观地震应急装备、地震科普知识展板、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监测实时数据曲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听取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地震台站观测手段介绍,市民与地震专家互动交流等10项活动内容,深受大家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选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主震及5月份发生在陕西省M≥2.5级、四川省M≥4.0级余震共60个,利用"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处理的地震定位结果与四川台网定位结果比较,并参照陕西数字地震台网"九五"与"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对所选取30个地震定位结果的对比情况,对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定位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20,(3)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样,但单次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型相对单一;灾害的地区差异性显著;岩溶区地震具有"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极易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7月27日,亮相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科普展的"港珠澳大桥地震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颇受关注。研发人员表示,该系统可实现实时地震报警、强震动事件报警、自动化健康诊断及地震风险评估等功能,将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港珠澳大桥地震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主要由振动监测、事故预警、健康评估、地震风险评估四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2月20日傍晚,山西省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相继出现市民顶着寒风走上街头"等地震"的事件,起因则是源于一条网络上流传当地要发生地震的谣言。透过此事我们不难看出谣言只是导火索,公众对于地震和地震预报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的大地震给老百姓心中留下的阴影,恐怕才是这场闹剧真正的"炸药包"。近期我们就此事件特别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孙士鋐研究员,请他们谈谈透过"山西地震谣言"看地震预报与近期地震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2,(2):4
围绕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中国地震局加强了同部委、省政府的合作,于2012年2月22日与铁道部签署了《共同推进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战略合作协议》;于3月12日与陕西省政府讨论并通过了《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实施方案(草案)》;同时,还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特别策划了"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1月5日,中国地震局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八届科技委的章程,听取了"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地震联合基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会议专题概况"的报告,就报告和新一届科技委工作内容开展了交流咨询。郑国光代表中国地震局党组对新一届科技委提出了希望,一是希望科技委能够有更高的站位,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4月22日,中国地震局举办"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的专题报告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芦山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吴忠良从中国地震局党组对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提出的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成因机制、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周边地区的强震危险性等三个科学问题出  相似文献   

20.
唐勇 《灾害学》2014,(1):93-98
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日益重视地震遗迹的旅游开发问题,龙门山地区是发展地震遗产旅游的关键区域。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龙门山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环境的困扰。因此,对于地震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短时间的震后恢复重建,而应以地震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时间轴,在其不同阶段均设置相应的动态应对措施。在回溯地震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及该区域地震专题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体系"运用于解决"地震遗产旅游发展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结果为地震专题旅游开发中其它具体模式的理论框架,也为地震遗产旅游动态地应对地震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提供指导,其实践价值有赖于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