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水生植物材料(凤眼莲叶和茎、大薸叶)作为新型吸油材料,与传统植物材料(水稻秸秆、夏威夷坚果壳、甘蔗渣)的吸油性能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各材料的表面结构特征、表面基团特征、吸油能力和表面疏水性,来对比各材料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材料具有较大吸油容量,且其叶子部分疏水性很强,适合作为水上浮油原位处理的吸附剂;水稻秸秆疏水性稍弱,但也是一种良好的水上浮油吸附剂;凤眼莲茎吸水性较强,与夏威夷坚果壳、甘蔗渣一样具有浮力较小、疏水性较弱的特点,但对正己烷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可考虑作为填充滤料处理含油废水。  相似文献   

2.
吸油材料     
大家都知道,在溢油处理工作中,一般的方法是首先用机械装置(收油器等)将大部分溢油回收起来,然后使用吸油材料回收残留的少量溢油,最后喷撒消油剂将无法回收的油乳化分散在海水中。吸油材料是处理溢油的重要器材之一,因此研究吸油材料对消除溢油和防止海洋油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纳米聚丙烯(nano-polypropylene,PP)为基体,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紫外辐射方法制备高吸油性复合材料(butyl acrylate grafted nano-polypropylene,BAPP)。试验确定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辐照时间1 h,单体浓度33.3%,光敏剂浓度0.2%,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丁酯被成功接枝到纳米聚丙烯纤维上。考察了接枝率、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pH值等对改性纳米聚丙烯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改性纳米聚丙烯对机油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实验数据显示,常温下纳米聚丙烯和改性材料对原油的吸油量分别为35.5 g/g和28.5 g/g,改性后的材料吸油性能明显改善。温度对改性纳米聚丙烯纤维的吸油率有明显影响,与油品种类及粘度有关系,随着pH值的升高,改性纳米聚丙烯纤维对机油的吸油率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4.
针对油污染造成的危害,介绍了控制油污染的方法、吸油材料的种类和要求,通过比较从原料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非织造吸油材料的性能特点,对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吸油产品的作用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一种吸油泡沫材料的吸油性及吸油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油泡沫作为一种新型吸油材料,其吸油性能在应用于溢油应急处置领域有待系统开发研究。文章通过对该吸油泡沫材料在动静态条件下、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油类的吸附性能测试,以及对不同形状泡沫吸附油类性能的测试,主要分析了该吸油泡沫吸油性能的宏观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材料自身的扫描电镜结构、官能团组成等,对该吸油泡沫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其吸油性试验方法提供参考,也为该吸油泡沫材料下一步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制的881-吸油剂,于1991年7月12日,在该所通过了鉴定。 881-吸油剂,以膨胀珍珠岩为基质,经改性处理后,表面形成一层亲油的聚硅氧炕膜。因而,881-吸油剂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每克可吸附5克油),同时又保留了基体的物理特性。 881-吸油剂,是一种质轻的吸油新材料,其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吸油的速度也快,可单独用于含油废水的常规处理,也可与其它方法配合,用于处理复杂的含  相似文献   

7.
本报告叙述了对抗氧化反渗透膜材料——聚砜酰胺(PSA)的研究。用反渗透法处理含铬废水,对膜性能的要求不但要有一定的脱盐率与透水率,尤其要求能在pH1—2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试验表明:聚砜酰胺(PSA)膜在CrO_3为5克/升的水溶液中浸泡75天,再以相同浓度的进料液,连续进行260小时反渗透运转试验,其脱盐率始终稳定在99%以上,是一种有希望的抗氧化膜材料。  相似文献   

8.
改性玉米秸秆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末状玉米秸秆(Raw corn stalks,RCS)为基体,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高吸油复合材料(Butylmethacrylate and styrene grafted corn stalks,BMS-CS).实验确定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在50℃,引发剂硝酸铈铵为2.0mmol·L-1,单体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浓度分别为0.6mol·L-1、0.012mol·L-1,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0.1%(相对于RCS的质量)的前提下反应25h.同时,实验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保油时间等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MS-CS表面变得粗糙且呈毛刺状,具有较多不规则的褶皱;结晶度的下降也印证了粗糙度的增加;红外图谱中新出现的酯基和苯乙烯基的吸收峰说明亲油单体被接枝到RCS表面;两种原因共同促进了改性材料吸油性能的增加.吸油数据显示,常温下RCS和BMS-CS的吸油量分别为5.23g·g-1和20.12g·g-1,后者是前者的3.85倍,即改性后的材料吸油性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绿色生物酶技术改性玉米秸秆髓(CSP),在CSP表面由漆酶催化接枝十八胺,以提高材料的亲油疏水性能,制得高效吸油剂LCSP.研究了改性温度、改性时间、TEMPO浓度、漆酶用量及十八胺浓度等因素对LCSP亲油疏水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SEM、BET、XRD、接触角、FTIR、XPS等分析技术对改性前后CSP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并进行了吸油研究.结果表明,在35℃下,投加100U/g的漆酶、4.48mmol/LTEMPO、8.91mmol/L十八胺,改性CSP6h,制得的材料吸油量最大、吸水量最小,油吸附量从13.24g/g提升至40.82g/g,水吸附量从13.76g/g降至3.83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剂的重复利用实验表明本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回收再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绿色环保的新型石墨烯基吸油材料,以交联多孔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GA)为骨架,以纤维素纳米晶(CNC)作为添加剂,在液相自组装工艺基础上通过两步还原法制备出具有疏水特性的多孔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气凝胶材料即CNC/GA材料,利用FTIR、XRD、SEM、TEM和接触角测定仪对该材料的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可生物降解吸油材料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可生物降解吸油材料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其相关的降解机理及目前可生物解吸油材料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可生物降解吸油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D、C型和Z、Z型天然纤维吸油材料及p u型聚氨酯泡沫吸油材料的制法和性能。 D、C型吸油材料所使用的原料是稻草,Z、Z型吸油材料是用造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作原料,用硅油使它们疏水后,再把它们加工成细纤维。最后制成垫状吸油材料。 在软质聚氨酯泡沫发泡过程中填加亲油疏水剂,便可得到p u型吸油材料。 应用这些吸油材料处理溢油事故,回收水面液态油类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绿色木霉改性玉米秸秆溢油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绿色木霉对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单因素改性实验(改性时间、固液比和改性温度)制备溢油吸附剂TCS(Trichoderma viride modified corn stalk),并模拟溢油环境测定TCS的吸油量.研究表明,25℃下,改性6 d、固液比1∶4时,制得的TCS吸油量最大,达到13.84 g.g-1,相对原材料RCS(Raw corn stalk,吸油量为6.58 g.g-1)提高了110.33%.对RCS和TCS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显示制得的TCS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明玉米秸秆纤维素组分被部分降解;X射线衍射分析(XRD)得到改性后的材料结晶度降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分测定进一步表明生物改性降低了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含量,这些均说明改性后材料吸油量增加的原因.吸附动力学及保油性能测试表明,TCS具有快速的吸油速率,80 r.min-1条件下振荡1 h后即达到吸附平衡;且在吸附饱和后滴淌10 min仍能保持最初吸油量的74.87%,具有良好的保油性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所使用的几百种吸油材料中,吸油倍数为十倍,二十倍的有许多种,但这些吸油材材料,因吸附的油在回收时会流失,常常使回收的效率存在些问题。日本在化学合成中,在有效地利用合成橡胶等配料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吸油材料——这种吸油材料是利用吸油材与油及橡胶相结合的原理研制而成。它可将吸附的油完全封存在内部,使油不致流出,这样操作人员不会受油污染,即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吸油材料的种类、定义、性能及评价标准;分析和阚述吸油材料在抗溢油活动中的地位,认为吸油材料是抗溢油物质中不可缺少的,它的应用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吸油材料的具体应用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HBV为基材 ,在不同的助剂条件下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制备了几种PHBV泡沫吸油材料 ,并进行了吸油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以三氯甲烷和乙基纤维素为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吸油率、二次吸油率随着助剂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 ,而以乙酸纤维素为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吸油率、二次吸油率随着助剂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三者保油率的变化不明显。当达到最佳配比时 ,三种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在 2 6℃原油下的吸油率可达 2 0倍 ,在 17℃原油下的吸油率可达 30倍。从吸油性能、成本和环保等方面综合考虑 ,以乙酸纤维素作为助剂的制备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国外环保信息?????国外环保信息?????天然材料加工的生物吸油块????日本北海道森林组合联合会开发成功利用木质素制造吸油材料“生物吸油块”。现已在北海道道立林产试验场批量生产。????生物吸油块是利用北海道森林的间伐木材,将间伐木材在高温高压下蒸煮,使纤维成木毛状后进行碳化,再加工成土毯状生物块或过滤器状生物块。可用于浮在水面上吸附油和机械加工废油的吸附去除。吸附能力比聚丙烯的吸油材料高?.?~?倍以上。????洪尉摘自《资源环境对策》?,??(?)无变压器的转换器国外环保信息????日本京开发成功无变压器的转换器,是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海上石油泄漏事件频发,不仅造成石油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风险.因此,如何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治理海洋石油污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设计、制备了一种高效油水分离材料,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模板,负载纳米Fe3O4粒子,经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改性,最终获得疏水亲油的PDMS/Fe3O4/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RGA);并利用多种现代表征方法测试材料的表面官能团、疏水性、热稳定性和微观形貌特征,利用吸油测试及重复试验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①改性后GO含氧官能团数量下降,水、油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RGA的亲水角为133.36°,亲油角为44.44°,具有较高疏水亲油性.②RGA的热稳定性较强,孔隙结构发达,油可填充在气凝胶微纳米结构形成的空隙中.③RGA质量轻,机械强度强,吸油量最多可达自重的18倍,对不同油水混合物均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且可重复使用,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研究显示,RGA具有质量轻、易回收、疏水亲油性良好、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接种厌氧污泥的EGSB反应器处理含油废水,运行40d后启动,考察稳定运行期内从第73d以后反应器内厌氧颗粒的污泥浓度、胞外多聚物(多糖)、辅酶F420、产甲烷活性等特性指标,并且对反应器进出水COD、油含量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具有较强活性,颗粒污泥SS均值为139.8g/L,VSS/SS均值为0.642,胞外多聚物(多糖)、辅酶F420含量和产甲烷活性均值分别为4.860mg/gVSS、0.435μmol/gVSS和134mL/gVSS·d,反应器对COD、油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2.7%和82.4%以上,出水COD、油的含量分别稳定在150mg/L和20mg/L以下。  相似文献   

20.
DX新型高效天然吸油材对海上溢油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石油工业和海上石油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海洋的石油污染已充分引起公众的重视。在对海上溢油的危害及其主要处理技术的简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DX新型高效天然吸油材料研制的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DX新型高效天然吸油性能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反复使用;而且DX型高效天然吸油材的后处理对环境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