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温度对灰白冰重力脱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低温实验室中的海冰重力脱盐实验,研究了环境温度对渤海灰白冰冰内盐分迁移以及脱盐速度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灰白冰的盐分迁移规律、脱盐速度和脱盐效果影响较大.环境温度在2.5℃以上时,冰内盐分的垂向迁移迅速,盐度下降较大,温度越高,脱盐速度越快,脱盐效果越好,但淡水获取率会越低.环境温度在2.5℃以下时,海冰盐分垂向迁移和析出较慢,脱盐效果较差,在-15℃以下时.水内盐分几乎不再发生迁移,盐度基本不变.建议在采用重力脱盐法进行海冰淡化时,应该兼顾脱盐效果和淡水获取率,设定适当的环境温度,以达到高速高效的重力脱盐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拉格朗日法求解了低Reynolds数雨滴以终端下落速度时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捕集效率,为考察雨滴表面流体滑移效应,采用Hadamard-Rybczynski流场描述低Reynolds数下雨滴的绕流特征,数值计算中考虑了粒子的惯性碰撞与拦截捕集机理,分析和讨论了雨滴表面流体滑移及粒子重力效应作用对粒子捕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忽略雨滴表面流体滑移及粒子的重力效应,则数值计算结果与已有分析结果一致.当考虑雨滴表面流体滑移效应,则粒子捕集效率有一定程度增加,增加幅度与雨滴尺寸、粒子尺度及粒子密度等参量均有关.粒子所受的重力对雨滴捕集粒子的能力起削弱作用,其削弱程度依赖于粒子拦截参数(R)和Stokes数(St)的大小,在0.2St0.3区间,重力作用对粒子捕集的削弱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依靠自然降水淋洗和植物演替,围垦滩涂土壤脱盐需要数十年。烟气脱硫石膏可以通过钙(Ca2+)钠(Na+)交换将这一自然脱盐过程缩短到数年内。自2011年起,在长江三角洲崇明岛围垦滩涂进行了现场试验,烟气脱硫石膏的施用量为0,15,30,45和60 t/hm2。结果表明,在年平均降雨量为1 050 mm的条件下,施用烟气脱硫石膏的第2年,滩涂盐碱地表层土壤(0~30 cm)脱盐效果明显,用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表达的土壤碱化度(ESP)下降了53%。滩涂草本植物的物种数量和覆盖度随烟气脱硫石膏施用比例增加而提高(P0.05),在现场1 m×1 m样方中发现有盐生草本碱蓬、蒲公英、野艾蒿,甚至苜蓿和喜旱莲子草等非盐生植物取代了原优势盐生植物芦苇。较高烟气脱硫石膏处理过的围垦滩涂木本植物的成活率也明显高于未处理的控制地块(P0.05)。安全使用烟气脱硫石膏可望大规模地有效改善围垦滩涂盐碱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给就业带来的短期冲击效应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刻分析和厘清环境保护工作对就业乃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带动效应,是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从学术视角分析了我国20年来环保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效应,论证了环保投资对就业规模扩展的积极作用及其机制,对于认识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价值,制定针对性政策预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蓝藻"水华"问题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水生态系统及人类生活。如何有效控制藻类生长、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恢复和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是亟需解决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利用植物之间的化感效应抑制藻类生长具有安全、高效和快速等优点,为控制藻类蔓延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以水生及陆生植物中所含抑藻物质展开分析,并阐述了化感效应的作用模式,认为化感效应作用时不仅具有协同与拮抗作用,而且具有专一性和累积性,为利用化感效应控制藻类生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从捕光系统、电子传递两方面对化感效应影响藻细胞光合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藻细胞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均会受到化感效应的破坏,并初步总结了化感效应破坏藻细胞光合系统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化感效应控制藻类生长的机制研究和有效改善水生态系统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初始密度铜绿微囊藻与黄菖蒲共同培养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铜绿微囊藻胁迫对黄菖蒲化感作用的诱导效应。结果显示,初始藻密度分别为0,1.0×105,1.0×106和1.0×107 cell/mL时,相对应的黄菖蒲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及铜绿微囊藻MDA浓度先逐渐增加然后降低;同时,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个处理组中,铜绿微囊藻SOD活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铜绿微囊藻胁迫对黄菖蒲的化感作用具有一定的诱导效应,具体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越高,其胁迫效应促使黄菖蒲释放越多的化感物质,导致其种植水化感抑藻能力增强,但是在铜绿微囊藻密度过高时,黄菖蒲种植水的化感抑藻能力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8.
内源有机碳由地表水体水生光合固定DIC产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准确区分河陆地流水体中的内源有机碳及计算其所占比例,本文选取珠江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不同季节的野外采样调查,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结合传统水化学特征,揭示河流中有机碳的来源差异;最终根据有机碳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分析,明确流域岩性及气候变化对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水体中冬季和夏季内源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65%和54%,表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导致的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性;(2)内源有机碳比例和水生藻类生物量与DIC浓度和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DIC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具有施肥效应;(3)雨季因降雨稀释DIC浓度和冲刷外源有机质,对水生植物的施肥效应减弱,生成的内源有机质减少,且携带的外源有机质增加,导致内源比例减少;(4)高悬浮质(TSS)可以遮挡水体表层太阳光,减弱水生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内源有机碳的形成;但在TSS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其对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则体现在为其提供空间和营养物,从而增加水生藻类生物量及内源有机碳比例。 相似文献
9.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尤其是细粒子(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因粒径小、成分复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PM2.5的毒理效应与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分析其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能更好地把握其核心领域并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基于文献检索与分析,系统梳理了PM2.5危害导致的疾病类型;介绍了PM2.5毒理研究的主要实验手段;讨论当前认知的PM2.5毒理效应(包括PM2.5不同组分、不同来源、不同季节的影响);汇总PM2.5毒理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的原理、特点、检测指标与测定方法,解析目前研究认为的五种主要的PM2.5毒理作用机制。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就PM2.5毒理实验、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并提出今后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PM2.5健康危害的准确评估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生物技术对养殖虾池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前期试验虾池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pH以及DO、CODMn和BOD5相对稳定,处于正常状态,试验虾池的变化与对照虾池相当;养殖中期,试验虾池水体出现了透明度下降,pH波动较大以及水色、DO、CODMn和BOD5增高的现象,pH、CODMn和BOD5出现超标.试验虾池水体CODMn和BOD5均值比对照虾池均值略低;养殖末期,试验虾池水体CODMn和BOD5有所回落,试验虾池的CODMn和BOD5均值比对照虾池低.研究期间,养殖水源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处于稳定正常状态.实验表明,微生物制剂在虾养殖的前期对水质有较好调控效果,对养殖中、后期的水质恶化现象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辽东湾海冰晶体结构及其内部叶绿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1996年冬季首次辽东湾生态环境调查中的海洋背景条件。扼要地阐述了辽东湾海冰一般概况,分析辽东湾冰样晶体结构、存储条件及其与冰内和冰下海水叶绿素之间的关系。辽东湾冰内叶绿素符合其它结冰海区的一般规律。根据辽东湾冰层底部实测盐度变化规律阐明海冰对冰下海水营养盐的贡献。最后对深入开展结冰海区生态环境调查工作的技术、侧重点和意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长兴岛沿岸海域海冰融化水水质状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长兴岛北岸,采集平整冰、堆积冰和搁浅冰。作了26项水质分析,采用三种行业标准评价,结果表明全盐量、氯化物和硫酸盐指标不合格,平整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7.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3.8倍。氯化物超标16.6倍,硫酸盐超标2.3芦。堆积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6.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2.3倍。氯化物超标15.6倍,硫酸盐超标1.5倍。搁浅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3.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1.8倍。氯化物超标10.4倍,硫酸盐超标1.4倍。其余23项合格。 相似文献
14.
海冰数值预报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海冰数值预报的产品被应用到多种领域,如海上石油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保护等,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叙述了海冰数值预报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特别侧重于局部海区的冰模式,为海洋工程服务以及结冰海区溢油行为和归宿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近岸冰区生态环境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月26-31日,在辽东湾近岸冰区选设4个站位进行了一次内容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其项目包括温度、盐度、pH、DO、COD、TOC、POC、营养盐、微生物、叶绿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度栖动物。结果表明,辽东湾近岸冰区营养盐含量丰富,叶绿素a含量较低,存在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海水中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含量均为冰中含量的1.5倍左右,海水中硅酸盐含量是冰的4.16倍,亚硝酸盐和叶绿素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持续减少的海冰正在通过降水和蒸发改变着北极水循环。降水同位素及其过量氘参数(d)作为水循环示踪剂对北极水文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帮助,但由于观测资料匮乏,目前有关北极水循环的同位素示踪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冬季海冰主要消融区——巴伦支—格陵兰海(BGS)为例,调查了BGS冬季降水d值与海冰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BGS降水d值与海冰范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巴伦支—喀拉海(BKS)反气旋指数呈显著负相关。BGS降水d主要受海冰变化导致的局地蒸发控制,当海冰减少时,局地蒸发水汽增加,贡献了更多低d的降水。增强的BKS反气旋通过绝热下沉增温和向极的水热输送,加强了BGS海冰消融与局地蒸发,降低了降水d值;而较低纬地区输送水汽以高的d值为特征,其对BGS降水的直接贡献有限。该项研究从同位素的视角厘清了局地蒸发与较低纬地区水汽输送对北极降水的相对重要性,不仅有助于理解海冰减少对北极水循环的影响,也对北极古气候重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近岸冰区营养要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6年1月下旬在辽东湾近岸具有代表性的冰区所采集的水样和冰样中营养要素的实测结果,对海水和海冰中的NO-3-N、NO-2-N、NH+4-N、PO3-4-P、SiO2-3-Si等营养要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辽东湾近岸冰区营养盐含量较为丰富,而且营养盐的含量基本呈现出海水中的含量高于海冰中含量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2006年南极威德尔海西北海域冬末春初的冰芯晶体结构,和302组冰芯温度、盐度、密度、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数据,以及冰底面叶绿素a垂直分布数据,进一步确定积雪/海冰厚度、冰内温度、盐度、密度对冰内和冰下叶绿素a的贡献.利用环境制约与生态平衡原理,阐明积雪/海冰厚度通过阻碍光通量对冰底叶绿素的效应,以及卤水体积通过冰温度和盐度体现对冰藻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统计分析不仅确立了南极海冰冰内卤水体积-内叶绿素a的逻辑斯蒂上限含量曲线,并体现出粒状冰同柱状冰卤水排泄方式的差异及其对冰底春季叶绿素a快速增长的冰物理贡献.冰藻细胞活性指标小于0.5的仅占4.3%,该数据为南极冰藻是维持南极冰区浮游植物旺发的主导因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海冰荷载的三维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海冰荷载包括两部分:使冰板发生弯曲破坏的分力和使破裂冰块沿斜面上爬的分力。当结构物迎冰面的宽度小于冰的宽度时,冰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三维问题。本文分析冰板作用于结构物时的三维破坏机理,建立一个通用的三维计算模式,并计算了给定的海冰条件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冰荷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