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致使其栖息地破碎化,进而威胁黑麂种群生存。因此,识别黑麂适宜生境关键区,构建破碎栖息地之间的生境廊道显得尤为重要。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黑麂分布点位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MaxEnt模型评价黑麂的生境适宜性,利用Linkage Mapper廊道设计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MCR)设计黑麂生境廊道。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59和0.943,MaxEnt模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黑麂适宜生境面积为44.78 km~2,仅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7.8%;影响黑麂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阔叶林距离(29.4%)、海拔(19.2%)和距水源距离(15.2%);在选取的黑麂适宜生境关键区设计了3条黑麂潜在生境廊道,主要位于里秧田村、田畈村、库坑村及霞川村,廊道最小宽度设置为766 m,廊道总长度为12.70 km。该研究结果可为黑麂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是我国有名的茶业大省和茶业强省,茶叶产量占全国20%,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位于闽南的安溪县108万人口有80万人涉茶,而位于闽东北的宁德是全国著名茶乡之一,全市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产茶地(市)之首.近年来,福建茶叶饱受国外绿色壁垒限制,其中有机氯农药污染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原位治理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存在治理效果维持时间短,甚至引发二次黑臭的问题。为深入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维护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效,本研究深入分析几种常见的原位治理技术,归纳总结原位治理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或应用误区,点明实施原位修复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是彻底的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明确各原位治理技术的适用条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县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借鉴,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向生态、安全、高质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雪  迟杰 《环境化学》2014,(11):2003-2004
我国降水具有明显的雨热同期的特征,夏季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45%—65%,北方地区集中程度更高.虽然已有的研究表明夏季景观河流污染最为严重,但是降雨对水质的影响特征并不清楚.津河是天津市内主要景观水体之一,全长18.5 km,宽20—30 m,与海河相通形成水体循环圈.本文于2013年6—10月对津河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水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雨季水污染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景观河流治理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 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柄息地将直接减少.为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黑臭河道生物修复中氧化塘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江栋  李开明  刘军  杨永坤 《生态环境》2005,14(6):822-826
氧化塘技术是有机废水、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效手段,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对于暂时无法截污的城郊河道,利用废弃的鱼塘,将其改造成氧化塘,对上游污水进行预处理。研究表明,生物氧化塘对上游黑臭水体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在污水进水量为4320t/d以内(即污水停留时间为1.4d以上,容积负荷为CODcr:0.11kg/(d·m3)以下),O2:15.6kg/h的增氧曝气条件下,CODcr除去率在50%以上,NH3-N除去率在40%以上,经处理的黑臭水体在氧化塘出水口已形成由藻类、原生动物、浮游动物、鱼类等参与的多级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在黑臭水体预处理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水体生态恢复等技术手段,对河道进行生物修复,能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河涌水体自净能力,为城市黑臭河涌治理和养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于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逐月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鱼类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结合水文条件变化,评价鱼类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获的4739尾鱼类隶属于3目7科38种,其中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铜鱼(C.heterodon)、光泽黄颡鱼(P.nitid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为优势种,占总尾数的89.8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夏季月份较高,其他月份较低,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相对较稳定.对主要物种进行聚类分析,10个主要物种被聚合为两大类群:定居种和季节性出现的物种.按月份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显著.水位和水温是影响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图6表1参22  相似文献   

8.
松花江沉积物中总汞及汞形态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掌握松花江汞污染的动态,通过2005年的样品采集与分析,结合有关历史数据,研究了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汞的分布与变化.结果表明,在切断汞的主要污染源之后,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汞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松花江18个断面沉积物中总汞质量含量较低,平均为0.172 mg·kg-1,除哈达湾、哨口和白旗江段外,大部分江段已处于背景水平.各江段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分布差别较大,第二松花江沉积物中汞以过氧化氢溶态和王水溶态为主,而干流江段则以酸溶态和过氧化氢溶态为主;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除了王水溶态汞以外,2005年哈达湾、哨口和白旗3个代表性断面酸溶态、碱溶态及过氧化氢溶态汞含量均大幅下降.说明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以及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松花江的汞污染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臭为特征的城市内河污染近来受到关注,检测和分析污染河流水质的生物毒性对水质标识和生态评价十分必要。本研究逐月检测了温州市九山外河(JS River)和山下河(SX River)两条典型黑臭河道水样对斑马鱼、发光细菌和热带爪蟾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黑臭河道水体对斑马鱼、发光细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Q67)和爪蟾胚胎均具有毒性效应。以斑马鱼死亡率和发光细菌相对抑光率表征的水质综合毒性较一致,且以发光细菌更为敏感。爪蟾胚胎致畸实验主要通过存活率和畸形率来表征水体的毒性。3类生物监测均显示SX水体毒性明显高于JS整体毒性,这与两条河黑臭程度相一致。通过发光细菌检测水体综合毒性的分析,显示SX和JS水体毒性在5月-8月的夏季较高,冬春季节较低,表明黑臭河道水质毒性季节性变化与水体温度(T)和溶解氧(DO)值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染水体生物毒性检测和黑臭水体综合评价及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生物转笼耦合水生植物系统处理城市湖库重度黑臭和轻度黑臭水体,研究该系统对两种黑臭水体修复性能,以及强化系统脱氮除磷的方法。结果表明:重度黑臭水体系统修复可在4 d内快速消除黑臭,轻度黑臭水体修复时间可缩短至3 d。经处理,两种水体氨氮浓度降至8 mg/L以下,溶解氧浓度提升至5 mg/L以上,透明度提升至33 cm以上,氧化还原电位提升至100 m V左右。两种水体经系统修复5 d后,氨氮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标准,水中氨氮基本转化为总氮(TN)。同时,系统兼具一定的TN、总磷(TP)去除能力。碳源促进微生物和植物耦合技术去除城市黑臭水体TN,TP。间断投加碳源,系统修复作用1周后可使水体TN,TP浓度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劣Ⅴ类值改善至Ⅳ类以内。  相似文献   

11.
宁夏固原市属于中国"两屏三带"中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泾河的发源地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的水源地,其境内的六盘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开展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动态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为当地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绩效考核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在分析了2000~2010年固原市林地结构动态的基础上,使用综合蓄水能力法,计算了森林水源涵养量及其价值并分析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固原市林地面积增长15.94%.由于灌木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和面积比例最大,导致灌木林对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贡献最大(80%以上).森林不同层次对水源涵养量的贡献为:土壤蓄水量林冠层截留降水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固原市新增林地面积以灌木林为主,对水源涵养量增长的贡献占93.34%.随着坡度增加,森林涵养水源量先上升,在15°~25°坡地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由于造林活动主要集中在5°~25°坡地,近10年的涵养水源量在该坡度增长最明显.2000~2010年,固原市水源涵养价值上升23.25%,主要体现在对水量和水质的调节方面的价值增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林地面积、水源涵养量及其价值时空间动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红枫湖位于北纬26°31'—31°34'和东经106°24—106°43'之间,是云贵高原乌江支流猫跳河上的一个人工河道深水水库,其东西宽约9 km,南北长约16 km,面积57.2 km,最大水深45 m.红枫湖是贵阳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占贵阳市饮用水总量的一半.近年来,为保障红枫湖水质,流域上游地区加大了水环境保护力度,红枫湖水质有明显改善.但在贵州  相似文献   

13.
淮安市属于平原河网,经常出现河流静滞的水动力不足现象,加重城市内河的黑臭现象。为彻底消除黑臭,确保水域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美景,根据研究区域污染源成因分析及整治条件,拟定了水质改善和水动力改善综合方案。利用自然高差及泵站提升的方式对新路圩河及周边3条河道进行泵闸联合调度,减少水体停留时间。同时设置人工湿地,通过生物修复治理黑臭水体。经改造后新路圩河水质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水体提升至Ⅳ类水体,水体流速提升至0.05 m/s以上,常规污染物去除率最高达90%,溶解氧和透明度提高30%。分析结果可为新路圩河流域治理及其他同类工程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浦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GC/MS对黄浦江8个断面表层沉积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沉积物中PAHs总量为0.244—2.805μg·g-1,从上游到下游呈升高趋势,工业污染和城市活动是黄浦江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苏州河对黄浦江下游水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具有较大的输入贡献.特征化合物指数分析表明,黄浦江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中下游显示一定的混合来源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有机碳是影响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臭大量感官数据及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有序Logistic回归建立北京市水体发臭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多元线性回归法与有序Logistic回归法整体准确率相似(78%—80%),但发臭评价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更适合作为水体发臭回归方法进行评价.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地表水发臭分级评价中,筛选确定了适合做水体发臭回归自变量的监测指标,发现溶解氧及氨氮起主要作用,对水体发臭贡献率约95%;有机类指标对解释水体发臭效果显著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由于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时间长、高锰酸盐指数多用于Ⅰ—Ⅲ类水体监测、化学需氧量是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指标,综合考虑建议采用化学需氧量为回归自变量;总磷不适合作为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臭回归自变量.对2012年北京市部分城市河道水体发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标准用于评价发臭程度与国家颁布的黑臭标准的评价结果吻合程度为95.6%,通过选取典型发臭水体进行分级评价,再次验证了该评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典型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及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岷江上游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被誉为长江流域"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已有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初步核算了岷江上游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并利用生态经济学价值量评估方法,分别估算了该区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价值.岷江上游森林、灌从和草地3种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分别为21.23×108 m3、17.92×108 m3和14.00×108 m3,价值6.34×108元、5.36x10s元和4.19×108元.植被冠层和土壤层是水源涵养的主要作用层,而枯枝落叶层水源涵养量和价值均较小.3种典型生态系统中以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价值最大.占总价值的39.92%,灌从和草地生态系统分别占33.73%和26.35%.森林生态系统中以冷杉林的水源涵养最和价值为最高,占整个森林系统涵养水源价值的51.22%,整个研究区价值的20.48%,在涵养水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图2表4参31  相似文献   

17.
不同排放高度的污染源对城市大气污染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沈阳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源按其排放高度分成3类:(1)烟囱高度<35m;(2)35m≤烟囱高度≤55m;(3)烟囱高度>55m。并分别计算了不同类别高度的污染源对沈阳市各监测点的浓度贡献,通过计算得知,沈阳市35m以下的污染源SO2的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16.5%,而造成的地面浓度却占45.8%,其贡献率接近一半;烟囱高度在35~55m之间的污染源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14.7%,造成的地面浓度占33.7%,;55m以上的污染源SO2的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68.8%,而造成的地面浓度只占20.5%。  相似文献   

18.
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为识别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ENVI 5. 3和Arc GIS 10. 2软件解译黔中城市群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以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依据识别黔中城市群生态源地,基于石漠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构建黔中城市群阻力面,确定缓冲区,通过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生成廊道,识别生态节点,最终构建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0 354. 95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56. 42%;中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5 132. 14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65. 30%;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9 780. 76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73. 9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部及南部地区。黔中城市群需要加强保护的区域面积占比很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以免破坏黔中城市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技术的松辽平原盐渍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RS、GIS手段,以航天遥感MSS/TM/ETM为主要信息源,运用参数构造法、空间叠加分析法和网格等值线追踪法.对松辽平原盐渍化进行多时相遥感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松辽平原盐渍化面积持续增加.强度持续增强.盐渍化面积变化总动态度为-1.03%,其中,1975-1989年为-1.67%,1989-2003年为-0.31%.盐渍化强度中心位于大安与乾安之间,1975-1989年,强度中心向北东方向移动22.81 km;1989-2003年,强度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16.50 km.松辽平原盐渍化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类活动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特有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特有植物共计23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归110属52科,其中蕨类植物25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207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各计125和82种),主要集中于Theaceae,Rosaceae,Dryopteridaceae,Urticaceae,Ericacaeae,Gesneriaceaea,Labiatae(=Lamiaceae)和Gramineae(=Poaceae)等8科,共计155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65.96%.湖南特有植物所归的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热带亚洲,泛热带及中国特有成分为主,分别占总数的20.00%,19.09%,13.64%和13.64%.从水平分布上看,湖南省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计77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32 17%;其次是西南部与南部,各有51和50种,分别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21.70%和21.28%,从垂直分布上看,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山地带(海拔800-1 600m),计108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45.80%;其次是低山地带(海拔300-800m),计84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35.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