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玉米芯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玉米芯的物理改性方法和化学改性方法.天然玉米芯可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后,玉米芯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可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生物载体除藻剂去除海洋赤潮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拟研究了海带、洋栖菜、甲壳素、壳聚糖等生物载体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后对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生物载体投放到水体后,载体缓慢释放出铜离子而杀灭赤潮藻,延长了有效期,增强了杀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海带不仅适用于生物吸附去除废水中重金属铜,同时其作为载体适用于吸附Cu2+后杀灭赤潮藻.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升MIL-101对溶液中放射性碘离子的吸附性能。方法开展铜掺杂改性MIL-101研究。利用SEM,XRD和比表面与孔径分析仪等表征方法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并考察不同Cu掺杂量、吸附时间和初始碘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铜改性后吸附率明显增加,掺杂20%的铜时,材料的比表面积最大,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速率随时间增大而降低,而吸附率随初始浓度减小而增大。结论铜改性后的MIL-101对溶液中碘离子有更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速率和吸附量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改性稻草吸附铜离子的动力学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稻草改性后吸附铜离子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研究表明吸附相当好地符合假二级吸附速率模型,测定了在4个温度下(15℃,27℃,37℃,50℃)的吸附速率常数。吸附平衡可用Langmiu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处理。讨论了pH对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铜离子和孔雀绿在磷酸酯化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一种功能基为磷酸羟基的酯化豆壳阳离子吸附剂的固相制备技术,研究了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采用静态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实验参数(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铜和染料吸附的影响.铜离子和孔雀绿分别在pH≥3.0和6.0时达到最大吸附值.对于浓度为100 mg·L-1的铜溶液,5.0 g·L-1及以上的改性豆壳能去除91%以上的铜;改性豆壳用量≥2.0 g·L-1时,能去除浓度为250 mg·L-1的溶液中95%以上的孔雀绿.改性豆壳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31.55 mg·g-1和178.57 mg·g-1.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分别在75 min和7 h达到吸附平衡,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分别描述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6.
针对白洋淀府河水体磷污染问题,研究了天然沸石、硅藻土、粉煤灰、赤泥、铁铝泥五种材料对磷的吸附性能,并利用盐酸改性铁铝泥、铁盐改性粉煤灰和赤泥,对比研究了改性后材料对磷的吸附能力,探讨了水体pH值和其他离子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硅藻土、粉煤灰、赤泥对磷的吸附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而铁铝泥和改性后材料吸附磷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改性前后各材料吸附磷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各材料吸附磷能力为:改性赤泥>改性粉煤灰>改性铁铝泥>铁铝泥>赤泥和粉煤灰>沸石>硅藻土,改性材料吸附磷能力明显提高。溶液pH值显著影响改性材料吸附磷效果,pH为7时吸附量最大;硫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抑制磷的吸附,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甲酸对天然沸石改性,通过测定其比表面积和XRD图谱评定其结构变化;并在不同浓度的K+、Cu2+、HPO42-存在条件下,比较了天然沸石及改性加工后对沙门氏菌K533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天然沸石经甲酸改性后,BET比表面积增加;由XRD图谱可见,改性沸石表面杂质减少;在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改性沸石对沙门氏菌K533的吸附量极显著高于天然沸石(P<0.01),且在一定离子浓度范围内,天然沸石、改性沸石的吸附量随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综上所述,甲酸改性沸石对沙门氏菌K533的吸附性能优于天然沸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活性碳纤维ACF及经氧化及碱化改性后的活性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动态吸附,采用Boehm滴定、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等方法表征了改性前后ACF的表面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考察了流速、浓度、吸附剂用量及吸附剂类型对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低流速、低吸附剂(ACF)用量,均有利于ACF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改性后的ACF在吸附容量及穿透时间上均优于未改性的ACF,以经碱化改性ACF的效果最佳,其饱和吸附量为225.62 mg/g,是未改性ACF饱和吸附量55.42 mg/g的4倍。在混合离子的吸附中,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强于铜离子和镉离子。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对2,4-二氯苯酚在黄土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独改性和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共同改性的黄土对水中2,4-二氯苯酚的吸附行为以及环境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等温吸附曲线满足Freundlich方程;改性后的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吸附率提高2~9倍,且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大,等温吸附曲线与天然黄土有所不同,并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减小相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随着pH值的逐渐增大,2,4-二氯苯酚的离子形态逐渐增多不利于改性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程度却随着pH值的逐渐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最近,据美国密切根(Michigan)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导,将天然白土用季铵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可以明显改善它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能力。据专家称,这种经过改性的白土是一种廉价的,可以将有机化合物从地下水中有效分离出来的环境保护材料。研究人员利用十六烷基三甲铵离子取代了土样中天然存在的少量无机阳离子。这种经过处理  相似文献   

11.
The biosorption of copper by the brown seaweed Sargassum baccularia,immobilized onto polyvinyl alcohol(PVA)gel beads, was investigated with fixed-bed experiments.Laboratory-scale column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breakthrough curves with varying flow rates and feed concentrations.A theoretical fixed-bed model,known as the Bohart-Adams equation,was evaluated in simulating the experimental breakthrough curves.The Bohart-Adams model qualitatively predicted the breakthrough trends.PVA- immobilized seaweed biomass beads were amenable to efficient regeneration with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the chelating agent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The biosorbent retained most of its original uptake capacity over three cycles of use.The excellent reusability of the biosorbent coul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viable met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天然海水中添加1.5、15 mmol/L铜离子对EH40钢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形貌及成分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天然海水实验室挂片的方式进行4周的腐蚀实验,定期对试样进行表征,并检测海水环境参数.结果 在海水中添加1.5、15 mmol/L铜离子后,EH40钢的腐蚀速率加快,同时表面腐蚀产物出现特殊分层现象,并包含铜单质层.结论 海水中添加1.5、15 mmol/L铜离子,对EH40钢腐蚀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三种机制,铜离子水解形成酸性腐蚀环境、铁和铜离子的置换反应消耗试样基体、Fe-Cu电偶腐蚀池加速阳极铁的溶解.  相似文献   

13.
廖广丹  谌书  苏涛  傅开彬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1):1272-1277
以破碎至10~20目(0.84~2.00 mm)的废旧电脑主板颗粒为试验材料,分为未处理(未去除溴代阻燃剂的主板颗粒)、处理(去除30%溴代阻燃剂的主板颗粒)、加萃取物(处理主板颗粒和萃取物)、对照4组. 以CCl4作为萃取剂,采用固液萃取技术,分析了在微生物作用下不同处理组中ρ(Cu2+)、ρ(Fe3+)、Eh(氧化还原电位)和pH的变化,以考察溴代阻燃剂对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浸Cu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时间的增加,氧化亚铁硫杆菌对未处理、处理和加萃取物3组的浸Cu率不同,其中处理组最好,加萃取物组最差. 浸提过程中,ρ(Fe3+)、Eh和pH与微生物活性、浸Cu率显著相关,表现为微生物活性越好,ρ(Cu2+)和pH越大,ρ(Fe3+)和Eh越小. 浸提24和168 h,处理组的浸Cu率比未处理组分别提高了14.11%和17.37%; 而加萃取物组的浸Cu率比未处理组分别降低了27.69%和21.67%. 表明废旧电脑主板中的溴代阻燃剂是影响微生物浸Cu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进一步提高浸Cu率,必须考虑溴代阻燃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析铜渣组成结构和形貌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铜渣与含砷污酸反应行为及脱砷规律,阐明了反应动力学过程,揭示了铜渣除砷机理.结果表明:在铜渣用量为0.2g/mL,反应温度为23℃,反应时间为24h的最优条件下,铜渣的最大去除容量达到25.89mg/g,除砷率达到99.56%,并且除砷后铜渣的砷浸出浓度低于5mg/L的危险废弃物界定限值,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铜渣除砷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该过程受铁离子释放速度限制,离子交换吸附和化学沉淀方式同步进行实现了砷的脱除,两种方式的结合有利于砷的稳定化.铜渣与污酸反应释放大量的铁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吸附与砷酸根离子发生沉淀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砷酸盐及其衍生化合物,进而达到除砷目的.铜渣表现出优越的除砷性能,为重有色冶炼污酸处置提供了一种高效和低成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泥对含铜废水应急快速处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投加量、时间、pH等条件对去除铜的影响,从铜与水泥的结合形态探讨水泥抗酸冲击性,并开展了水泥应急处理含铜废水的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铜浓度为100 mg/L,最佳投加量为0.8 g/L,此时出水铜浓度已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去除率达99.41%,其在35 min即可快速去除铜离子且在pH 45 min即可快速去除铜离子且在pH 45时无明显差别。水泥处理酸性重金属溶液后pH值升高,利于天然水体pH值的稳定。和氢氧化钠沉淀相比,水泥抗酸冲击性较强,这是由于处理后水泥和铜以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居多。因此,水泥高效、快速、抗酸冲击的处理特点及其廉价易得的优点使其在突发铜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大型海藻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以及调控因素,以枸杞岛海藻场两个优势藻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铜藻和鼠尾藻的主干和侧枝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1)海藻的侧枝分解速率大于主干,并且鼠尾藻各部位的分解速率大于铜藻;(2)海藻的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固持和释放,C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下降趋势,P含量在分解前期有个快速衰减过程,随着分解的进行,衰减逐渐减慢;(3)海藻体内的化学组分含量和环境因素对海藻的分解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水温对海藻分解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7.
污泥施肥时铜对农作物的污染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采用盆栽和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石灰性土壤上,污泥施肥时铜污染对小麦和水稻的影响,和作物对土壤中铜的吸收、迁移、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过量铜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影响,土壤投加铜量为100ppm时能使较敏感的水稻减产10%,两种作物对铜的吸收积累量不同,在各器官的次序均为:根(?)茎>叶>籽粒,但籽粒中的铜都不超过20ppm。本试验投加铜后,提高了土壤中有效铜,并改变了土壤中原有铜离子的形态分布,试验结果和计算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中铜的最高容许含量为130ppm,建议农田污泥施肥时,在石灰性土壤上,我国的铜控制标准,可修改为800ppm。  相似文献   

18.
铜酞菁颜料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 ,提出了一种物化—生化法处理铜酞菁颜料废水的新工艺。该工艺研究了铜氨络离子、PH值、水温、SO42 - 、生化条件等因素对Cu2 +和NH3 N去除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the biosorption of copper and zinc ions by Chlorella sp. and Chlamydomonas sp. isolated from local environments in Malaysia was investigated in a batch system and by microscopic analyses. Under optimal biosorption conditions, the biosorption capacity of Chlorella sp. for copper and zinc ions was 33.4 and 28.5 mg/g, respectively, after 6 hr of biosorption in an immobilised system. Batch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biosorption capacity of algal biomass immobilised in the form of sodium alginate bead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ree biomas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alyses revealed that copper and zinc were mainly sorbed at the cell surface during biosorption. Exposure to 5 mg/L of copper and zinc affected both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ell count of the algal cells after the first 12 hr of contact time.  相似文献   

20.
The effciency of sodium hydroxide treated rubber (Hevea brasiliensis) leaves powder (NHBL) for removing copper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e?ects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n biosorption capacities such as stirring speed, pH, biosorbent dos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copper, and ionic strength were studied. The biosorption capacities of NHBL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pH, stirring speed and copper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biosorbent dose and ionic streng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