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低产田相对潜力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资源报酬变动原理为依据,通过对中低产田相对潜力分析参照系的建立、不同耕地产量水平现状的调查、中低产田相对潜力计算与分级,合理确定出中低产田重点开发区。并将该方法运用到山西省汾阳县中低产田的开发研究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该文就常熟市农业资源的实际出发,从改造中低产田、开发长江滩地、复耕零星废弃地、利用庭园空间、立体利用水面、开发杂草资源、加工植物蛋白饲料及发展棉田套作等8个方面的途径,评价了农业开发潜力,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开发是大有可为的。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3.
借助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生物、化学、生物培肥和综合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自21世纪以来中国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包括工程技术和土壤培肥技术等在内的传统技术仍然是目前中国治理各种中低产田的基础技术,新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在不断诞生,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领域,中低产田改造逐步由单一技术向多种技术融合转变;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低产田治和防的平衡问题,增施有机肥与土壤面源污染问题,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的大范围推广问题和中低产田改造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联动问题。  相似文献   

4.
借助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生物、化学、生物培肥和综合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自21世纪以来中国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包括工程技术和土壤培肥技术等在内的传统技术仍然是目前中国治理各种中低产田的基础技术,新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在不断诞生,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领域,中低产田改造逐步由单一技术向多种技术融合转变;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低产田治和防的平衡问题,增施有机肥与土壤面源污染问题,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的大范围推广问题和中低产田改造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联动问题。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在安徽土壤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安徽土壤及面临的问题安徽省可耕地面积4333万ha,其中80%是中低产田,对它们进行改造使其成为高产田是粮食增产的潜力,但大面积的土壤改良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改良剂的问题。安徽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耕地遍及淮河及长江两岸、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相似文献   

6.
湖南零陵地区是湘南三地市最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全区现有可垦荒地300多万亩,其中坡度在15°以下的宜农荒地142万亩;在现有440万亩耕地中有增产潜力的中低产田290万亩,宜林宜牧荒山800多万亩。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利条件不适应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主要表现在: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零陵地区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年温高,积温多,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一般年降雨量为1500mm 左右,是全省降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指出我国土地整理潜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待整理土地面积及界限确定的方案,并采用因素追加法构建了5种土地整理潜力系数计算方法,分别是相对系数法、绝对系数法、绝对系数修正法、多因素加权法、投资能力系数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成都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市共有中低产田540万亩(低产田209万亩),占耕地的70%,粮食产量比高产田低75~100kg/亩.如能将成都市中低产田的亩产量提高到高产田的水平,全市人均可增加粮食50~75kg。成都市中低产田的类型可划分为:①平原积水型.面积238.6万亩,占中低产田的44%,各区、县均有分布.该类型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排水不良,积水时间长,导致土粒分散、水气矛盾突出,水稻易坐蔸、小麦易烂根死苗.②丘陵雨养型.面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涟水县第二期黄淮海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计算了该实施项目的经济效益,并对工程进行了经济评估。结果表明,该工程效益十分显著,开发项目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涟水县第二期黄淮海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计算了该实施项目的经济效益,并对工程进行了经济评估,结果表明,该工程效益十分显著,开发项目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中低产田发展人工草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天然草地的利用,农业面临的问题出发,说明在绿洲内发展人工草地的必要性。针对全疆中低产田特点,将其分成7种基本类型。按类型总结出相应适生的饲草种类。通过人工种植这些饲草,达到合理利用改良耕地的目的,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适宜新疆农业发展的草地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合理利用和改造中低产田是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高粮油生产的关键。本文拟结合青海农垦系统国营农牧场的生产实际,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城市污泥产生量大,污泥的集中处理能力小,污泥中重金属的质量状况较好,N、P、K、有机质的含量高,综合利用潜力大,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查清中低产田的面积、分布与开发条件是制定农业综台开发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按公里网布设的农业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开展对耕地不同产量水平的面积与分布的动态监测,其方法具有准确、简便和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温州市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国家标准(GB/T18972-2003)进行旅游资源普查所获的资料为依据,从资源丰度、品质、空间分布对温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出温州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品质优良;自然山水型旅游资源占相对优势,但人文旅游资源份量也较重;级别较高,单体分布相对集中,级别较低,单体分布则相对均匀;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分析粮食与耕地资源态势,研究省域土地整理区域差异与对策,为合理制定土地整理规划目标、确保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四川耕地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贫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为确保粮食安全,经济较发达、人地矛盾尖锐的成都平原区和盆地丘陵区应以农村居民点和农地整理为主,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从深度上挖掘耕地资源潜力,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经济较落后的川西南山地区、盆周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应与退耕还林、治水治沙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搞好灾后土地整理复垦规划,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全省应重点抓好成都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川南喀斯特地貌农地和炼磺污染地整理、攀西地区土地复垦开发重点工程,以及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复垦、生态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7.
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初探——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对彭州市待开发复垦的土地进行了潜力分析,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待开发复垦土地的适宜用途评价、潜力分级、经济效益及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待开发复垦土地的潜力分析,可以明确土地开发复垦后的适宜用途、土地开发复垦的难易程度以及空间布局和数量分布,这是对县(市)域进行土地开发复垦潜力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韩德军  朱道林  姜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543-547,553,641
研究目的是解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后生态功能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问题。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东部和西部同纬度的福建南平市与贵州毕节市为实证区域,采用对比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两城市土地利用历史、现状和潜力的基础上,结合两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空间布局的相似性和差异,分析了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异同点,提出两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在土地利用历史进程方面,南平市和毕节市都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阶段;2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面,南平市土地利用程度整体高于毕节市,但两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不同,南平市社会经济产出相对较高,而毕节市土地资源禀赋相对较好;3在土地利用潜力方面,两城市尤其是南平市土地强度均高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说明潜力有限。此外,两城市结构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认为,南平市属于高密度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而毕节市属于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区域发展中所定位的土地开发性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选取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对比分析了2019年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可达性与经济潜力相对高铁开通前(2011年)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高铁开通后辽中南城市群各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明显降低,城市群可达性整体水平提升显著;②从基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分析看,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空间格局整体上保持不变,具有"中部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③高铁开通后多数城市经济潜力明显提升,但不同城市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潜力增加具有空间极化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云阳县中湾村为例,构建了以自然条件、政策与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土地利用4方面16次评价指标为内容的选址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权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土地整治潜力、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和项目实施规模相对重要性最高,产业规划及开发条件、土地规划影响、群众意愿、土地流转政策及实现程度、水源灌溉条件、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土地权属状况相对重要性居中,群众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内)交通条件、干群基础和村域熟人网络重要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