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陕北安塞纸坊沟为例,阐述了地块的概念和在地块尺度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意义。从农业技术因子出发,在地块尺度上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强谳了人类认识程度,利用因素以及农业技术因子的重要性。从生态的角度,评价地块的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土地利用现状结合评价土地的人为利用适宜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能够较好的减少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种环境要素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且能够为科学决策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科学的依据。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各具体的指标体系进行介绍,对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来源和特点进行分析,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土地规划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在生态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在实施土地规划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就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能够更好的评估土地规划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土地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特征以及对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否适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施评价的具体程序,基于价值模型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标体系法有效简化了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并以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跟踪评价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回顾性评价和预测评价,识别出了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制约因素,并根据规划总目标、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进一步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且对规划目标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适宜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分析、评价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合理性,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因子在内的工业用地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并以专家调查意见为基础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以宁波市北仑区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工业用地的适宜性、环境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工业用地规划基本合理,3种工业类型大都布局在生态适宜区内.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东片区三类工业布局与宁波市总体规划不符,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港口开发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港口附近,港口开发带动了临港产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尤其是生态用地)的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需求与生态用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港口土地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选取厦门港港区及港区后方10 km范围内的陆域为研究区,从土地自然生态属性方面考虑,采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不改变区域内已开发建设用地用途的情况下,对港口区域剩余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到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及分布。结果表明:厦门港研究区域内剩余土地资源的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85.43、61.56、174.75 km2。说明厦门港口区域建设开发强度较大,尤其是厦门市区内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弱,已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然而,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考虑的不够全面,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应当在土地刺用规划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基于此点,本文就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总被引:216,自引:10,他引:216  
本项研究工作直接应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项目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取得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极地”模式,并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经度、高程模型。  相似文献   

9.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土地复垦中取得良好的复垦效果需要能够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选取某露天开采矿山,根据其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正确选择评价因子,并着重介绍综合质量指数法,包括该法评价单元的划分、适宜性等级的评定等关键技术内容。在土地复垦中,想要得到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保证良好的评价结果以及能够保证土地复垦方案的科学准确性,如何挑选适合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关键。通过分享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期望加深专业技术人员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提高方案编制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的各种不同的利用及相关的规划对于不同环境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所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而言都是影响深远的,环境方面的评价对于我们设计师们更好地对土地的规划进行指导、预防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主要研究我国土地在利用规划方面各种不同的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继而结合这些不同的理论基础来提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可能影响到这种评价的不同工作程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建立起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土地的利用与规划针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及制定适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EcologicalplanningforlanduseandruraldevelopmentofTaojiangCountyOuyangZhiyun;WangRusong;JasonWeisman(ResearchCenterforEco-Envi...  相似文献   

13.
EcologicalnichesuitabilitymodelwithanapplicationinTaojianglanduseplanningOuyangZhiyun;WeismanJason;WangRusong(ResearchCenterf...  相似文献   

14.
用地指标是我国空间规划实施和国土空间管制的关键政策工具。研究收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用地指标分配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省级和市级因素对指标分配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1)用地指标分配策略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绝对量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相对量呈现西部和东南高、中部和东北低的空间特征;(2)用地指标分配模式主要受经济发展需求驱动,缺乏对水土等资源环境限制性因素的考虑;(3)快速发展期的省倾向于集中分配策略,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则更为均衡。因此,需坚守资源环境底线,配合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实施差别化的用地指标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是为了实现土地的规划和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为规划决策者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文章阐述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意义、内容及相关程序,同时也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积极推进及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现阶段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planningoflanduseinthecentralareaofTianjin,China¥LuYonglong(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eseAcade...  相似文献   

17.
张晓玲  吕晓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261-1272
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系统梳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起源、实施特点、成效与不足,重点解析土地用途管制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转型的改革逻辑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要求,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突出强调对耕地的保护,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要管控对象,建立了土地用途分类—规划—计划—审批—监管的完整管控链条,在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倒逼节约集约用地和提高依法依规用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不全、管制刚性过强、生态用地管制乏力等不足。(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逻辑起点,通过单一地类保护向空间统筹转型、地类管制向空间管控转型、指标传导为主向指标与分区相结合转型、底线约束向约束与引导并重转型,构建面向全过程、多样化的管制规则体系,完善空间传导机制,进而实现所有国土空间全要素统一管制。(3)面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时代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应在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管控指标体系、覆盖全域、上下衔接的规划分区体系、底线约束与激励引导相结合的规划实施弹性机制以及"全链条"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总被引:129,自引:5,他引:129  
论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涵义出发,细分出未变化部分、转移部分和新增部分等3种空间类型,并据此对现有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的数量分析和动态度模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修正后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测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以北京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作为案例,对3种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析测算模型由于细分并同时考虑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及新增过程,能更为准确地测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与速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山区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转型,对山区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景观格局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草堂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采用样带梯度分析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基于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在河谷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区设置5条样带,对研究区2000—2018年不同方向样带上景观格局梯度演变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景观类型整体变化幅度大致可分为较稳定型、逐年递减型和波动递增型,且景观转型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耕地收缩、果园扩张和林地恢复性增长。(2)2000—2018年,研究区河谷地区的景观类型逐渐多样化,土地利用集聚,呈现空间集约化;而山地丘陵地区景观类型逐渐单一化,林地恢复。整体上由生产型景观格局转型成生态经济型、生态调节型为主的景观格局。(3)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在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旅游规划的定位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江智  朱鹤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41-1555
我国已经迈入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新时代,对各专项规划的管控约束性更严、技术性和衔接性要求更高。为此,本文重新审视了旅游规划的性质和地位,并基于产业专项性和空间融合性特征,将旅游规划分为战略规划、协调规划、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以旅游发展规划为示例,提出了六大转型:规划理念从无限思维向边界思维、融合理念和空间思维转变,编制思路从甲方意志向市场导向转变,规划内容从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技术路线从概念逻辑向空间逻辑转变,规划方式从封闭向开放转变,规划技术从缺乏技术到技术融合转变以期推动旅游规划衔接和融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引领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