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江汉湖群围垦变化的遥感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监测江汉湖群的湖泊资源,研究湖泊围垦变化对湖区环境生态的影响,本试验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图象的光学仿射纠正技术和机助扫描统计方法,对湖北省湖泊的个数和面积进行了统计,并将八十年代初与五十年代末统计数据作了比较分析。发现江汉湖群的湖泊个数由五十年代末的609个减少到现在的309个,湖泊常年水位面积由4708km~2缩减到2657km~2.七十年代以来的过度围垦,使湖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调蓄、水产和水资源受到损失、研究表明.监测江汉湖群的动态演变,进行合理的湖区开发,加强湖泊的科学管理,已到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围垦的洪水位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闵骞 《环境与开发》1998,13(2):15-18
为解决鄱阳湖围垦造成的湖泊土地资源开发与湖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尖锐矛盾,利用水文学方法,计算出典型年洪水位在不同围垦背景下的洪水位过程,用以确定围垦的洪水位效应,并据此建立洪水位围垦效应与围垦面积的关系;估算再围垦的洪水位效应和退垦还湖效益及湖区大中型圩堤的抗洪能力,提出鄱阳湖区当前适宜退垦还湖面积为450km^2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滇西北高原湖泊剑湖为研究区,1974—2015年间8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剑湖湖泊近40年间的时空演变过程,探析剑湖湖泊的入湖污染物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剑湖湖泊面积呈现先明显减少再增加后缓慢减少的变化规律,由1974年的504.47 hm~2减至2015年的451.72 hm~2;目前剑湖水体中COD含量较低,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TP含量满足Ⅲ类标准;TN含量仅可满足IV类标准;剑湖入湖的主要污染源是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随着时间的演变剑湖湖泊TN、TP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剑湖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干扰。  相似文献   

4.
以滇西北高原湖泊剑湖为研究区,1974—2015年间8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剑湖湖泊近40年间的时空演变过程,探析剑湖湖泊的入湖污染物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剑湖湖泊面积呈现先明显减少再增加后缓慢减少的变化规律,由1974年的504.47 hm~2减至2015年的451.72 hm~2;目前剑湖水体中COD含量较低,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TP含量满足Ⅲ类标准;TN含量仅可满足IV类标准;剑湖入湖的主要污染源是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随着时间的演变剑湖湖泊TN、TP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剑湖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干扰。  相似文献   

5.
论江汉湖群湿地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水质恶化警示着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影响湖泊湿地功能的发挥 ,利用 1999年~ 2 0 0 0年江汉湖群监测结果 ,对其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分析江汉湖群湿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提出对江汉湖群湿地水体功能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藏多庆错湖面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根据1975年地形图、20世纪70年代至2009年7期MSS/TM卫星遥感资料对西藏日喀则地区东南部多庆错、嘎拉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波动变化一致,2002年之前,除1976年湖泊面积较小外,其他年份多庆错、嘎拉错湖泊面积分别在80和10 km2以上,2000年湖泊面积最大,2002年之后,两个湖的面积都明显缩小。从冰川变化情况看,近34 a来,虽然该流域周围冰川与高原其他区域冰川变化趋势一致,处于消退状态,但其融水量对湖泊补给作用不明显。该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温度升高、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湖泊面积的涨、缩与降水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多庆错流域湖泊变化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密切,降水是湖面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分一号多光谱影像,提取高原上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并结合两次全国湖泊调查数据集及气象资料,对1975年至2015年湖泊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1 km2以上湖泊个数共计1210个,自1975年以来整体呈扩张趋势;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蒸发量的增大湖泊面积呈下降趋势;西藏内流区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蒸发量的减少和温度升高引起冰川融化,导致湖泊面积持续扩张。为青藏高原湖泊变化及对环境气候波动的响应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继凯 《环境保护》2012,(14):24-26
"十一五"期间,南四湖初步构建成为具有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能力强和美丽景观效果的良好生态系统。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四个相连湖泊的总称,湖面面积1266平方千米,占山东省淡水水域总面积的45%,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是山东省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调蓄湖泊,对水质要求很高,2013年调水以前输水干线全线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9.
<正> 位于113°12'-113°27'E,29°40'-30°00'N的洪湖,是湖北江汉平原上的大型浅水湖泊。据1978年10月16日美国Landsat-Ⅲ MSS扫描影象,通过本试验在I~2S101系统上统计获得的水面积为628,425亩(包括太马湖和红旗湖)。有辽阔水面积的洪湖蕴藏着丰富的水域资源,湖内水生动植物大量繁衍,水生植物之茂盛实为国内淡水湖泊之罕见,但绝大部分未被利用,引起湖泊老化加速,水域资源浪费(见图1,表1)。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湖泊的经济效益,开发、利用和保护洪湖资源已成当今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快速、准确查清洪湖水域资源种  相似文献   

10.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湖泊生态健康状况评定、环境问题诊断和湖泊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江汉湖群实际情况和生态特点,选取江汉湖群五大湖泊—梁子湖、长湖、洪湖、斧头湖和武湖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并结合GIS技术的研究方法,从生物、水质、生境特征及生态压力4个方面选择15个代表性评价指标,构建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对江汉湖群五大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汉湖群五大湖泊生态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值为5.47~7.46,梁子湖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斧头湖、洪湖、长湖和武湖.从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看,五大湖泊中梁子湖和斧头湖处于比较健康状态,而洪湖、长湖和武湖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能够较客观系统地评价江汉湖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作为江汉湖群健康诊断的评价方法.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江汉湖群的分类管理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对浅水湖泊水体总磷的影响,以华阳河湖群为对象,根据不同季节全湖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磷的空间和季节性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数据,采用浓度梯度扩散模型估算湖泊沉积物内源磷静态释放量;基于2019年在线水质监测站连续数据,分析典型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内源磷释放对水体总磷贡献及估算其年累积释放量.结果表明:①华阳河湖群现场监测总磷浓度变化范围为0.014~0.297 mg/L,龙感湖与黄大湖总磷浓度空间变幅大于泊湖;②典型再悬浮过程中内源磷动态释放对水体总磷的贡献可达75%,华阳河湖群内源磷的年释放量在1.129×104~1.684×104 t之间;③静态的内源磷年释放量为12.92 t,仅占动态释放量0.1%.研究显示:华阳河湖群总磷浓度时空差异较大,内源磷释放对总磷短期波动具有重要作用,静态释放量对全年内源磷释放量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严格控制入湖营养盐通量的同时,恢复草型湖泊生态系统以控制内源释放已成为解决华阳河湖群水环境问题的重要管理决策方向.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古称彝泽,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它上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江、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流域面积达16.2万km’,多年平均人湖径流量1457亿m’,大于淮河、黄河、海河三条河流径流量的总和,上游来水经湖盆调蓄后,由北部的湖口泄人长江,当水位21.69m时,水域面积2933km‘,最大水深29.互gm,平均水深5.lin,蓄水量150.l亿m’。该湖具有巨大的调蓄功能。同时,邵阳湖有滩地2787km‘,是良好的资源,但滩地开发与水利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根据实地调查和水文资料的研究,邵阳湖的围垦对长江洪涝灾害有重大影…  相似文献   

13.
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特征反映气候与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对湖泊健康评价与水生态修复有重要指导价值.以1988-2015年8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目视解译法与比值阈值法提取了研究区高邮湖(含邵伯湖)及其围网养殖区的边界信息,分析了研究区水域面积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8-2015年研究区自然水域面积呈现前期持续缩小、近期部分恢复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其中,1988-2000年自然水域面积缓慢缩减,平均减小速率为4.08 km2/a;2000-2011年迅速缩减,平均减小速率为12 km2/a;2011-2015年迅速增长,自然水域面积增加108 km2;1988年自然水域面积最大(716 km2),2011年最小(535 km2),2015年部分恢复(643 km2).②1988-2015年流域内年均降水量先减后增,年均气温逐渐升高.年均气温升高与自然水域面积变化具有相关性(R2=0.472);年均降水量则与自然水域面积变化无明显关联(R2=0.118).③1988年和1992年研究区内未见明显的围网养殖,2000年围网养殖区面积仅为45 km2,2011年最大,达199 km2.2000-2009年和2009-2015年围网养殖区面积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15.56和9.00 km2/a;北部湖区围网养殖集中,自然水域面积变化最为显著,东西湖区次之.研究显示,1988年以来,年均气温和围网养殖对高邮湖自然水域产生了显著影响,湖区北部湿地侵占严重,湿地生态屏障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长江水灾与长江流域生态破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经验与教训1湖泊和湿地生态破坏严重,导致蓄水调洪能力降低湖泊退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集中分布区,也是长江的主要调蓄湖泊分布区,目前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严重。50年代江汉湖群的湖泊数为1066个,到90年代初减少为182个。建国后的...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灾后重建的流域生态管理学思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洞庭湖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区调蓄能力下降,垸高田低,灾害频率上升。为抗御洪水,堤防越筑越高,造成洪水位抬高等副作用。对此,提出流域生态管理对策:①将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列为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将非蓄洪性质的围垦调整为蓄洪性质的围垦,正常年份耕种,大洪水时用其蓄洪;将封闭式围垦种植改造成为半封闭型的养殖与留湖调蓄;③环境移民城镇安置,缓解人口对土地、湖泊的压力;④进行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⑤调整丘岗地利用结构与重建山区植被是减灾的治本措施。量大、面广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丘陵坡地  相似文献   

16.
三岔湖沉积物揭示的湖泊营养化进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10Pb和137Cs定年基础上,研究了三岔湖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垂直和水平变化格局,揭示了三岔湖沉积物的特性、沉积速率、碳氮磷变化格局与人类活动和湖泊富营养化进程的关系.三岔湖不同时期沉积物的TOC、TN、TP与三岔湖水质呈现同样的变化格局.建库初期三岔湖水质为贫营养状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质不断恶化.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碳氮磷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工、农、渔业、旅游业等人类活动导致三岔湖湖泊营养化进程加快.控制人类活动的强度是改善湖泊水质的关键.网箱养殖是三岔湖沉积物中磷的最重要来源,停养后沉积物中磷含量的下降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1~2006年逐年汛前期和汛后期两个时相黄河源区湖泊群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候、冻土监测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寒湖泊群的最新动态变化,描述了器测时期以来该区域气候的演变背景,揭示了湖泊面积和数量对气候、冻土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2年来源区出现了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和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变化大背景,但2001年以来气候以暖湿为主要特征的同时,蒸发量明显减少,且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冻土环境表现出冻土厚度减小、冻结时间缩短等退化趋势;2001~2006年黄河源区湖泊群的最新波动表现为湖泊面积增大、数量增多的一致性变化迹象,这种波动趋势在汛前期表现得较汛后期更为显著,并以湖泊数量的变动最为明显;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湖泊扩张、数量增大正是同期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少和冻土退化加大了地下冰融化水补给量等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8.
湖长制是我国在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中,以河长制为基础提出的一种升级版创新制度。本文追根溯源,阐述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水问题及"河(湖)长"出现的缘由;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的湖泊问题,分析了湖长制出现的必然性;最后对比了河长制与湖长制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湖长制在实施过程中与河长制的区别与联系,以期为湖长制的推行及湖泊的长效管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我国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我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状况,分析区域防洪需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为评价指标,基于可调蓄水量与湖面面积以及防洪库容与总库容的数量关系构建模型,分别对我国湖泊和水库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1 475.47×108和2 506.85×108 m3,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为3 982.33×108 m3。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泊调蓄能力以西藏、青海、江苏等省以及西北诸河、长江、淮河等流域较强;水库调蓄能力以湖北、广东、湖南等省以及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较强;湖库综合调蓄能力则以西藏、湖北、青海、江苏、湖南等省以及长江、西北诸河等流域较强。从防洪需求来看,珠江、长江、海河、淮河等流域湖库调蓄能力与设计洪量的比值较小,防洪压力较大。针对珠江流域和海河流域,建议通过兴建水库等工程建设提高流域防洪能力;针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可结合退田还湖和水库建设提高湖库综合调洪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2015年MODIS温度产品数据MOD11A1,以中国不同自然地理单元且面积大于250km2的9大湖泊(呼伦湖、兴凯湖、洪泽湖、太湖、抚仙湖、纳木错、色林错、青海湖、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湖泊温度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大湖泊温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湖泊温度的年温差从北向南随纬度变小而逐渐减小.在2000~2015年,湖泊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抚仙湖、色林错和博斯腾湖湖温年际变化的拐点均为2009年,其余6个湖泊年际变化的拐点均为2010年.根据再分析资料得到的湖泊气温均在2011~2015年呈下降趋势.所有湖泊水温对湖泊气温的响应程度强,湖温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个湖泊结冰期出现了不同的响应特征.在2000~2015年,色林错结冰开始日期延后趋势最明显,而纳木错结冰开始日期提前趋势明显;呼伦湖融冰日期提前趋势最明显,而纳木错融冰日期呈延后趋势明显;呼伦湖和青海湖的结冰期缩短,纳木错和色林错的结冰期延长,而兴凯湖和博斯腾湖结冰期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