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以拉萨市林周县温室型多介质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湿地植物配置系统(T1-T4)下芦苇、黑三棱和水葱3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各湿地系统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以期优化湿地植物配置,提高人工湿地系统的去污能力。结果表明,各植物覆盖系统(T1-T4)中湿地植物生长良好,且对污水中COD,NH+4-N,TN和TP等指标的去除效果均显著优于无植物覆盖系统(T5);其中水葱、黑三棱和芦苇的植物混合套种系统(T4)综合了植物根系分布的优势,延长了优势根区反应时间,综合去污效果及其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中植物生长特性及其对TN和TP的吸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构建了潜流水平芦苇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污水,在近2年的研究中考察了芦苇的生长规律、 芦苇不同器官对TN和TP的吸收及季节变化,评价了植物吸收对湿地TN和TP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2个生长年内芦苇的生长规律不同,受第1年芦苇移植的影响,芦苇生长周期滞后,导致植物立枯生物量与活体生物量比例在2年中相同月差异很大.第2年芦苇地上生物量是第1年的3.9倍.芦苇组织中TN和TP含量遵循新鲜叶>成年根>新鲜茎的规律.新鲜植物组织中TN和TP含量变化相对不大,当植物枯萎时地上组织TN和TP含量明显下降.根中TN和TP含量在全年中基本维持稳定.植物净吸收随植物生长情况而改变,按全年衡算,当湿地进水TN和TP负荷分别为61.39和7.39 g/(m2·a)时,植物地上生物量吸收TN和TP分别占湿地TN和TP总去除量的46.0%和26.8%,植物吸收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12种水生植物苦草、篦齿眼子菜、伊乐藻、水龙、蕹菜、节节草、芦苇、水葱、风车草、紫芋、水生美人蕉和梭鱼草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0底至12月中旬在深圳市茅洲河中游河畔开展试验,对比研究其对河流污染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12种水生植物对茅洲河污染水体TN和COD的去除率差异显著(p<0.05),对TP和NH_3-N去除率差异不显著(p>0.05)。本土优势种水龙和节节草能快速生长、繁殖,且对TN、NH_3-N和TP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86.0%、41.3%和95.1%以上,但是对COD的去除率较低。挺水植物紫芋表现出最强的综合水质净化能力,其对TN、NH_3-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1%、98.1%、42.3%和80.8%,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大幅降低水体中TN和NH_3-N浓度。水生美人蕉、水葱和芦苇等挺水植物也显示出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可作为水质净化中的优选种类。伊乐藻、苦草和篦齿眼子菜3种沉水植物在试验过程中生长较缓慢,对TN和COD的去除率较低,但显示出较强的TP净化能力,TP去除率分别为48.6%、43.1%和42.9%,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大幅降低水体TP浓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4-2019年钦江入海河口断面流量以及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3种典型污染物的浓度,本研究通过LOADEST模型优化了COD、TN和TP入海通量计算方程,其优化后的判定性系数分别为0.857、0.772和0.717,这说明优化后的方程能够满足钦江河口典型污染物入海通量及水质变化特征的评估。结果表明:(1)2014-2019年,COD、TN和TP无论是浓度还是通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N依然超标严重;(2)COD、TN和TP季节变化特征显著(p<0.01),入海通量干季低于湿季,浓度干季高于湿季,COD和TN的入海通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性(R2=0.897,p<0.01,R2=0.748,p<0.01),COD和TN主要来自非点源,而TP与降雨量呈显著相关性(R2=0.359,p<0.05),TP不仅受非点源影响,也受点源影响,建议加强沿江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工模拟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添加炉渣和不添加炉渣,并设置不同温度(15℃、25℃和35℃)下静滞和摇动处理,探讨炉渣净化农村生活污水的条件和效果。结果表明,污水经过炉渣静滞净化吸附后,污水中的TN、NH3-N、TP以及COD都有一定的降低,且随温度的升高,炉渣去除污水中TN、NH3-N、TP以及COD的作用越大,在35℃下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 9%、63. 2%、94. 5%和64. 7%。如果加炉渣的生活污水再以一定的频率摇动,能有效地提高炉渣对污水中NH3-N的去除,去除率达到了90. 0%,但对TN、TP以及COD的去除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模拟封闭式景观水体环境,以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Cr)含量为指标,对比研究5种水生植物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景观水体净化效果.结果表明:5种水生植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净化水质能力;中华天胡荽对生活污水TN、TP、COD去除率分别为31%、84%、69%,对学院景观湖水TN、TP、COD去除率分别为52%...  相似文献   

7.
采用混合型(火山岩和陶瓷环)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了混合型填料挂膜情况,不同HRT、DO和进水COD浓度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型填料挂膜效果好,15 d后反应器达到稳定状态,对COD的去除率达到75%以上;在水温为20~32℃,HRT为12 h,DO为5~6 mg/L的条件下,对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5.8%、71.8%、45.9%和35.7%;当进水COD浓度为100~400 mg/L时,各个指标的去除率随着COD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可见进水COD浓度会对污水净化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伟  潘杨  黄勇  陈园 《环境工程》2016,34(6):14-17
以4种不同工艺系统为例,分别在反硝化产生浮泥(甲)及厌氧发酵产生浮泥(乙)两种条件下,研究了出水浊度与悬浮固体浓度(SS)以及浊度与悬浮颗粒携带污染物COD、TN及TP之间的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浊度与SS、COD、TN及TP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在反硝化产生浮泥条件下,SS、COD、TN及TP随单位浊度(1 NTU)的增加分别增加2.737,3.134,0.265,0.063 mg/L,厌氧发酵产生浮泥条件下,各指标则分别增加2.656,3.130,0.187,0.057 mg/L。SS和COD增加量与泥龄呈相关。TN和TP增加量因不同工艺系统特性而异。在浊度大于3.71 NTU,且液相各指标与排放标准相差不大时,出水综合水质指标的提高可通过物理强化降低浊度实现。  相似文献   

9.
采用美人蕉浮床方式,进行了不同季节同一生长阶段美人蕉在高、低浓度污水中生长和脱氮除磷的实验研究.4个实验期内(各28d),美人蕉均能正常生长,夏季生长较其他季节旺盛.TN和TP去除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季节TN和TP去除率有显著相关性,夏季高浓度TN和TP的单位面积去除量分别为24.86和1.45 g/m2,去除率分别为7...  相似文献   

10.
碳源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厌氧/好氧SBR反应装置中,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不同碳源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除磷效果的影响,同时对该过程中ORP的变化规律及影响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碳源浓度的变化对该系统中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影响不显著,COD和TP的去除率分别>95%和90%,出水TP在0.5mg/L以下,当C/N比为6.7时,总氮去除率高达98.4%。本试验条件下,当COD:TN:TP约为200:30:7时,系统同步脱氮除磷运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唐山市南湖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芦苇作为人工湿地植物,土壤为基质建立人工湿地,采用人工湿地控制试验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芦苇和湿地基质对唐山人工湿地南湖污水中氮磷的净化能力以及氮、磷在芦苇根、茎、叶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净化效果十分明显,在一个月内对污水中T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1.99%,TP平均的去除率可达51.97%,其中基质吸附和植物吸收作用是湿地脱氮除磷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Tai Lake (Ch: Taihu) has attract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cyanobacteria blooms. However, the drivers of cultural eutrophication, especially long-term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have been littl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demonstrate how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ffected quality of water and how it has been improv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is study described variability in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in Tai Lakeand investigated thedriver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existed between concentrations of annual mean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ous (TP),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and population, per capit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GDP) and sewage discharge (p?<?0.05). However, mechanisms causing change varied among TN, TP, COD and BOD. Before 2000,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increases in concentrations of TN were human population, GDP and volumes of domestic sewage discharges. After 2000, discharges of industrial sewage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After 1998, the regressions of annual mean TN, TP and COD on per capital GDP, population and domestic sewage discharge were reversed compared to the former period. Since 1999, an apparent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developed, which indicated that actions taken by governments have markedly improved quality of water in Tai Lake.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 and per capital GDP didn’t conform to the Kuznet curve. The U-shaped Kuznet curve may offer hope for the future that with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s a high GDP can be reached and maintained without degrad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rough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sewage discharge.  相似文献   

13.
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浮岛无土栽培的方法,以人工水桶为模拟场所,通过在桶内的生活污水水体表面混合种植各种植物,研究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水体中TN、TP、COD的降解等,结果表明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对TN、TP的去除效果比单一植物要好,COD的去除率也达到80%,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辽河油田超稠油废水潜流湿地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以经过驯化的芦苇湿地为介质处理超稠油废水.在辽河油田进行的中试研究表明,即使超稠油废水的BOD5/COD仅为0.06,潜流湿地系统也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当系统的水力负荷为2cm/d时,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为石油类91.83%,COD 83.16%,BOD5 90.66%,TN 89.37%;出水平均浓度为:石油类 2.26mg/L,COD 77.34mg/L,BOD5 3.13mg/L,TN 1.66mg/L.中试研究还表明,该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超稠油废水处理新技术.对系统内外芦苇的生长量、纤维素、木质素、戊糖及纤维素的长宽比的研究表明,超稠油废水对芦苇材质无明显影响,可回收用于造纸等.  相似文献   

15.
潘彩萍  黄鹄  张轶  赖梅东 《环境工程》2012,(Z2):381-384,541
研究了深圳湾红树林湿地雨水面源污染统计特征、污染过程线等方面内容,采用M(V)曲线法分析讨论了排入湿地的小沙河排放口污染物的特征规律。监测结果显示,BOD5、COD超过地表水环境Ⅴ类水指标,TN、TP没有超过地表水环境Ⅴ类水指标,表明现阶段流域附近的地区内的截污及河道清淤控制较好。M(V)曲线法分析表明,检测的各项污染物指标不存在明显的初期效应,其中BOD、COD、SS较TN、TP相对初期冲击强度较大。研究结果能够为红树林湿地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柳叶马鞭草、菖蒲、鸢尾和美人蕉及南方红壤构建5个生物滞留池模拟装置,研究植物和IWS(内部存水区)及其交互作用对径流中TSS、COD、NH_3-N、NO_3~--N、TN和TP去除的影响,定期测定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以探讨植物的生长适宜性。结果表明:植物对COD、NO_3~--N和TN的去除影响较大,其去除率分别为68.84%~77.28%、13.09%~59.61%和42.41%~71.75%,柳叶马鞭草和美人蕉的NO_3~--N及TN去除能力显著高于菖蒲和鸢尾(P柳叶马鞭草>鸢尾>菖蒲,美人蕉和柳叶马鞭草的去污效果和长势较好,适宜在南方生物滞留池中种植。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种自动增氧型垂直下行流生活污水处理器,采用间歇运行的启动方式,对比研究1号系统(完全空白系统)、2号系统(垂直下行流生活污水处理器系统)和3号系统(自动增氧型垂直下行流生活污水处理器系统)对SS、COD、TP、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5d的启动时间后,3号系统对SS、COD、TN、TP的4d去除率分别达到91.8%、82.4%、93.4%和91.6%,去除效果优于2号系统;3号系统在较短停留时间内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深圳市某污水厂A2/O工艺与进出水在线监测数据,使用GPS-X软件建立、校正A2/O仿真模型并论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提出持续冲击模拟和随机冲击模拟2种冲击模拟方案,模拟了2种因总COD溶解惰性组分占比(frsi)升高导致的低B/C污水冲击A2/O工艺的方式。模拟结果表明:A2/O工艺受到低B/C污水冲击时,TN、TP、COD依次超标,投加碳源可降低TN、TP的超标率,降低好氧池溶解氧浓度可节省碳源投加量,TN、TP的最低超标率小于COD。若以模拟时间内5%的COD超标率为阈值,则A2/O工艺最多可承受frsi=0.133、B/C=0.332污水31d持续冲击,或frsi=0.136、B/C=0.330污水的25 d,frsi=0.143、B/C=0.328污水的20 d,frsi=0.151、B/C=0.324污水的15 d,frsi=0.161、B/C=0.319污水的10 d,frsi=0.189,B/C=0.308污水的5 d随机冲击。  相似文献   

19.
设计一种序批式自动增氧型生活污水处理器,采用间歇运行方式,考察其对SS、COD、TN、TP的去除效果以及抗有机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系统启动后,对SS、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80.9%、87.4%和88.4%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处理器对有机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适合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