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建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是顺应国际趋势、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在分析中国开展低碳标志工作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先进经验,初步设计中国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框架,并根据中国的自身特点提出推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若干建议,为推进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俄勒冈州《能源设备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加州《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立法进行简要评价,并就中国气候变化立法提出相关建议。《能源设备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是美国国内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第1部立法,该标准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相衔接,标准执行具有灵活性;《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制定注重消费者权益保障,以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要与现行污染物防治制度、能源制度相协调,并探索与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越来越多的区域规划涉及贸易活动内容,贸易活动在中国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压力,因此将区域贸易规划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制度是大势所趋。首先研究了贸易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通过"自由贸易→经济活动→环境影响"的链式反应分析,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3个方面进行环境影响途径分解;探讨了区域贸易规划环评的工作流程;其次,根据贸易对环境影响效应理论,提出区域贸易规划的环评方法;最后,以《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德宏州贸易规划环评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可为中国未来区域贸易规划环评提供一定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原铝生产流程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然而由其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也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计算了我国原铝生产不同年度的生命周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分析了资源消耗和生产工序能耗等影响因素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各年原铝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电力和阳极效应导致的排放所占比重分别为68.5%和7.9%,其他影响因素所占比重均低于6%;与温室气体排放关联度最高的3个影响因素依次是电耗、煤气燃烧和石灰石煅烧,其值分别为0.937、0.899和0.893;在目前铝电耗和阳极效应控制水平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降低煤气的消耗,提高石灰石的使用效率,是实现原铝生产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等环节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借鉴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体系,提出中国CCUS项目环评技术建议,包括CCUS项目工程分析、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跟踪监测方案制定等方面。最后分析了中国目前推行CCUS项目环评制度存在的障碍:超临界CO2管道运输泄漏的风险评价模型尚未建立、封存导致的CO2渗漏的概率和规模尚不清楚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评价所需的基本数据缺乏等,旨在为环境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识别能源结构调整对CO2排放的定量影响可以为评估国家相关温室气体控制政策提供数理工具。首先基于中国的实际能源结构,对不同能源的标准煤CO2排放系数进行了测算和适用范围界定,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能源结构调整对CO2排放的影响,指出了中国节能措施和能源结构调整措施对CO2排放影响的贡献率。通过对能源结构调整与CO2排放的敏感性定量测算,可知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具有最佳的CO2排放降低效益。在定量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源结构的降低CO2排放的针对性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催生的新兴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将低碳理念融入战略环境评价(SEA)的目的就是要把抽象的、宏观的战略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项目中.从温室气体的污染特性、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当前中国SEA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构建中国SEA中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将SEA中的低碳评价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建议型指标,以全面体现SEA的功能定位.评价型指标的作用是综合评价拟议规划对低碳理念的融合程度;建议型指标则是提出低碳发展的评估体系和衡量标准.最后指出,当前中国大部分战略规划都尚未融入明确的低碳发展指标,因此建议型指标的构建是未来一段时间内SEA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以《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ISO 14067:2018)为依据,以等量镍资源生产1 t高镍镍钴锰酸锂(NCM811)电池的正极材料为目标,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退役低镍镍钴锰酸锂(NCM111)电池回收再利用过程的碳足迹进行研究。计算得到,通过回收NCM111电池生产1 t NCM811电池的正极材料净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8.4 t(以CO2当量计),比正常使用原生材料生产1 t NCM811电池的正极材料可以减少36.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建议NCM811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过程中关注氢氧化钠和电的温室气体减排。假设全部使用绿色能源,通过回收NCM111电池生产1 t NCM811电池的正极材料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将减少90.7%。  相似文献   

9.
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林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置5个方面构建四川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立足部门主体异质性和温室气体品种异质性双重视角科学研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界定关键排放来源。结果表明:1)能源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首要贡献源,能源加工转换和终端能源消费是关键排放领域,区域电力交易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间接减缓排放强度。2)工业生产中,四川省作为水泥生产大省带动行业CO2排放占据主导;电炉钢产业示范性发展推动钢铁生产碳减排;资源回收利用导致玻璃生产CO2排放量较小;N2O排放来自硝酸生产的高温催化反应。3)农业活动中,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占据主导,粪便管理N2O排放较显著;水稻种植CH4排放受到规模效应和有机物投入的综合影响。4)林业活动中,森林碳汇对温室效应缓解效果显著,而2021年由于病虫害高发致使虫灾造成的碳库减少量陡增。5)废弃物处置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小,且主要来源于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5种常用制氢途径的全生命周期能耗、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氢气供给结构与能源结构,核算中国氢燃料电池重型车(HHDV)全生命周期能耗、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柴油重型车(DHDV)进行对比,分析推广HHDV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和效果。结果显示,电网电电解水制氢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均为最高;可再生能源电电解水制氢的CO2及CH4排放最低,甲烷催化重整制氢能耗及N2O排放最低;HHDV全生命周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为20.4 MJ/km、1 492.7 g/km,分别比DHDV高20.0%和41.5%,表明在当前氢气供给和能源结构条件下HHDV无法实现节能减碳效果;HHDV和DHDV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各有优劣,与污染物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