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迅羽 《环境》2014,(2):64-66
正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不少新能源有望成为今后世界上被广泛应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它们的现状如何?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如何?新能源未来的发展究竟又会是怎样的格局?人类终须面对能源危机吗?这个跨世纪的问题注定与世界发展的脚步如影随形。化石能源的利用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它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逐渐凸显。不少环境方面的专家都把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矛头直指化石能源。无论化石能源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元凶,也许人们也开始发现:这个赌注,我们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2.
麦克尼尔是乔治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该书获2001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这部力作的核心思想是:20世纪,人类活动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尺度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虽然这一观念并非麦氏首创,但麦克尼尔在书中最开始就利用历史的宏观叙事和数据曲线介绍了1500年来人类经济的增长,以及从公元前1万年来人口的增长和能源使用的历史,生动说明了20世纪的一个特殊事实,即人类开始主导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这是联合国环境署制定的199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20世纪中叶时,人类登上月球,从太空中第一次鸟瞰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宇航员看到的一颗小小的蔚蓝色星球,它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脆弱……。3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时,这颗行星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生存的“伊甸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人类就企图主宰地球,驾驭自然。10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人类历史上,由于农业文明发展不当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玛雅文明的消亡,富…  相似文献   

4.
<正>俄罗斯民用核能发展现状自二战结束之后,俄罗斯在核利用发展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54年前苏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自此俄罗斯开始步入了核能发展的历史,几十年来俄罗斯核能利用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是,1986年前苏联建造并运行的位于乌克兰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因人为原因操作失误发生爆炸,给当地的人员、财产和生态却造成了损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国家地理》2016年7月28日貌似南非地区的远古人类的脚趾可能对现代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富含化石的南非地区被称为人类的摇篮,在那里科学家们发现了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利用3d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在大约生活在一千六百万到一千八百万年前的斯瓦特克朗洞穴人类的脚趾骨头中诊断出一种被称为骨  相似文献   

6.
<正>据《生态学家》杂志网站报道,英国全国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高级研究员、赫尔大学地理系讲师大卫·邦德(David Bond)近日撰文称,地球目前正在经历的气候变暖在5500万年前也曾出现过.如果事实如此,这对于人类是一个好消息,我们或许能够避免大规模物种灭绝.但另一方面,南北极将会完全融化,地球要经过几十万年才能回复"正常".目前常被提及的说法是,由于人类的原因,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在变暖.而研究人员发现,大约5500万年前,  相似文献   

7.
惠婕 《世界环境》2021,(1):12-13
气象学家发现,全球范围内,大火的发生率是40年前的4倍,火势持续时间也比40年前要延长3个月.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强烈的暴雨袭击次数增加了70%. 国际"世界天气归因"项目发现,从2016年开始建模的5个极端天气事件中的4个,与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有联系,包括太平洋中的珊瑚褪色,欧洲的春季暴雨,路易斯安那州的夏季洪水以及极...  相似文献   

8.
<正>核电发展经历4个阶段1954年,前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机组,人类进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从世界核电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实验示范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减缓发展阶段以及开始复苏阶段。1.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1954-1965年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站。期间,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1956年英国建成45MW原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60MW原型压水堆核电站;1962年法国建成60MW天然铀石墨气冷堆;1962年加拿大建成25MW天然铀重水堆核电站。  相似文献   

9.
杜妮 《环境》2009,(10):56-59
从现在起到20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世界可能会变得大不相同。让我们来看一看,世界杰出科学家是如何预测2020年地球人类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爬行动物,世世代代生活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各地,有着比人类更为久远的古老历史,其祖先最早出现于中生代三迭纪,距今已有两亿多年,在爬行动物兴盛的中生代,曾是地球上的“主人”之一,主宰着整个世界。到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爬行动物恐龙等大多在地球上灭绝,扬子鳄和其他20多种鳄类一起继续经历了爬行动物的衰败和哺乳动物的兴起,成为地球上的幸存者。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扬子鳄的皮肤、牙齿、骨骼结构至今还保留着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兔的风波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是后来者,是最晚出现在地球上的一种智慧生物.人类的历史只有三四百万年,只占整个生命演化史的千分之一.但是,今天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对自然界施加重大影响的生物因素.人类的盲目行动,常常会破坏自然平衡,引起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把生物从世界的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有时不仅不能实现人们原来的愿望,反而会带来一种灾难,使人们不得不应付一种新的更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完毕,标志着人类在科学认识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种基因革命的前景不可估量。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将对人类产生更加实际影响的是更为复杂的后基因组阶段对于基因产物的工作。近两年,这个研究工作的紧迫性在国际学术界受到空前的重视。原因有两点:首先,人体内最终真正起生理作用的是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其次,并非所有的基因产物均与疾病等生理效应相关,如何确定它们的功能是今后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蛋白质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3万-4万个的人类基因,如果每个基因产物需要一个激活剂和一个抑制剂,那我们至少需要6万-8万个化学小分子来论证这些蛋白质的特异功能,并论证它们对于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后基因阶段的研究给化学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素有“造陆元老”之称的荷兰,历史上又名“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荷兰全国4.1万平方公里面积均为低地,其中1/3海拔不到1米、1/4在海平面以下;濒临的北海多风暴,莱茵河经荷兰入北海.海潮和洪水曾多次把大半个荷兰吞没.荷兰人民饱受水患,与大自然英勇抗争.早在1000多年前荷兰人民就开始筑堤防洪、挖渠排水、拦海造田,把大片海洋、沼泽和湖泊变成农田.现在荷兰国土面积的1/4是向海洋要来的,荷兰人曾自豪地说:“上帝造世界,荷兰人造荷兰.”多少年来,荷兰的拦海造田作为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光辉典范被许多国家效仿.然而,荷兰人越来越觉得这种人为操纵海陆变迁的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诸多方面的环境恶化:1改变了地下水运行规律,使地下水位涨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生物物种之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地球上有1400万个物种,一些生物学家估计的数字高达1亿种,而其中已被人们发现的只有150万种。地球的这一特点被称为生物多样性。这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5.
首先,我向大家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纪念世界环境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讲话精神.他指出,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从此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6.
农药对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小平 《环境保护》1994,(10):41-42,38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问题,除了施用越来越多的肥料以外,施用的农药也越来越多.农药开始是农业方面为防治病虫害所用的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菌剂的统称.现在,农药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农业使用的范畴.农药还广泛用于公共卫生、家庭卫生等方面.1984年,世界公共卫生方面所用的杀虫剂就高达6.6万吨.农药并非特效毒药,它对所有的生命都有危害作用,人类由于农药而中毒或死亡的例子举不胜举,农药作为产生公害的原因之一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面临绝种命运的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天然物种,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本身也面临这种威胁。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及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罗伯特梅说,过去100年,在各种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平均每年有一种绝种。目前,地球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超过1万种,假如人类算是其中一种的话,那么就像买奖券一样,由现在开始有万分之一的机会绝种。科学家从对古化石的研究发现,地球在过去曾经经历“五大绝种潮”,其中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庞大的恐龙就是当中的受害者。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也面临灭绝威胁  相似文献   

18.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什么叫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有人类,为什么?因为地球这样的环境适宜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地球提供了生物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离太阳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也比较适度,地壳变迁相对稳定,地球的气候适合生物生存。地球外层有一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射来很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了生物和人类。地球的形成大约已有45亿年的历史,它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环境。地球开始时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的演变才适宜于生物生存,到了大约32亿年前才开始出现生命。5~6亿年前出现大量的生物,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的物质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是东北地区冬春季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研究东北地区沙尘颗粒的特征,来源和成因是防止沙尘暴的关键.通过对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物质的粒度分析和孢粉分析,发现沙尘暴物质中孢粉丰富,主要以草本中的蒿属和藜科为主.沙尘颗粒的中值粒径为10~20μm. 通过粒度分布曲线和孢粉组合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沙尘来源.通过对扬沙和沙尘暴季节分布规律,多年分布规律和地质历史时期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出现规律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扬沙沙尘暴以冬春型为主,50年中冬春季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占总次数的75%.在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扬沙和沙尘暴就频繁出现,50年来,扬沙和沙尘暴在波动中减少,2000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率增强.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次、强度和分布的南界受冬季风强度控制,冷干组合是沙尘暴高发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都在提醒世界人民要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50年代末期,美国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其环境问题开始突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只有一个地球"、"还我蓝天"的呼声此起彼伏,这促使全世界人们不得不研究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于是一九七二年六月五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百一十三个国家、一千三百多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历时12天,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