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网重要基础设施对自然灾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脆弱性。针对典型自然灾害对电网重要设施影响的特征,构建了基于8类典型自然灾害的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静态和动态3级共40个指标。针对静态指标提出了对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进行评价的指数评价方法,确定各指数的取值范围,划分评价等级标准,给出了评价流程及综合指数的计算规则。实例分析表明某电网重要基础设施——枢纽变电站自然灾害脆弱性综合指数为155,脆弱性等级为中等,其中雷击脆弱性指数最高为72。基于该评价方法不仅可用于同类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自然灾害脆弱性对比排序,并且还可通过评价找出电网重要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环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切实提高电网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水平,保障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大型公共场所由于人群高度密集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特点,其防灾减灾问题一直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点和难点,其风险性研究直接影响到城市防灾减灾安全工程建设及管理策略的制定实施.全面调研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开发与管理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更加严峻.在分析了我国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政策、经济和法规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前文“大型公共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Ⅰ)”得出了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因果分析图。现在以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因果分析图为基础,考虑大型公共场所自身的建筑特点和使用特点,依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组合得出大型公共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并根据因果分析图中各基本事件与顶事件的关系以及各基本事件的统计频率值,确定指标权重,得出大型公共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选择1998—2004年《中国火灾统计年鉴》中大型公共场所特大火灾事故的案例76起,结合事件树、故障树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的原因,得出了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因果分析图。  相似文献   

6.
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地研究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基础设施管理的各个相关方面。本文构建了基于基础设施性能的资产管理策略的框架,并详细讨论了其主要原则与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7.
韧性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城市的新理念,提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明确了韧性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单体建筑和基础设施系统两个尺度的韧性评价方法。结合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韧性理念下存在的短板,提出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实施路径。对于既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首要任务是评价其功能,建立韧性评价方法;对于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关键是融合韧性理念的规划和设计,明确恢复路径。最后提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策略,从设施、管理、文化、经济和智能 5 个维度提出相应建议:提升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健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主动管理理念;提升全社会人民韧性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优化地下空间布局,设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专项资金;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辅助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新的结构方法来评价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灾害及连锁效应,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任务有效性变化的结果分析(第一步)和脆弱性分析(第二步)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灾害从定性到定量的精确评价,为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研究提供一种方法指导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与城市相比,村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等方面都较低。厘清灾害风险与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关系,并评估村镇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有利于村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仿真模型,在确定模型变量权重的基础上,对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进行模拟仿真。以西安市西咸新区大王街道为例,设定了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政府干预型和安全韧性建设型4种发展情景,模拟不同情景下2019—2030年大王街道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预计到2030年,政府干预型方案中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可达到0.779,是上述4种发展情景中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最高的,建议大王街道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政府干预的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村镇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地震灾害后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恢复力评估准确性,该文提出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毁伤恢复力评估方法.分析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中的响应特征,确定基础设施毁伤程度与地震灾害等级之间的关系;收集地震灾害信息,检测地震灾害等级,以此作为毁伤恢复力评估的重要指标;另外,结合毁伤恢复力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构建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近50多年来的气象、社会经济和遥感监测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大。但从1998年之后呈快速的下降态势,目前正处于暖干化的气候期。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2)不同的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处于同一气候区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区域,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工业化程度等的不同,使得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演化影响较大,而对贝尔湖区域生态演变的影响相对较少。(3)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业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地理生态环境对磨盘山水库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气候背景和地理环境对磨盘山水库区域降水的影响,解释了磨盘山地区多雨的主要原因,同时论述了磨盘山水库区域生态环境对气候及水库水量、水质的影响.为确保水库饮用水的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The resilience of any system, human or natural, centres on its capacity to adapt its structure, but not necessarily its function, to a new configuration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socio‐ecological change. In the long term, therefore, enhancing resilience involves more than simply improving a system's ability to resist an immediate threat or to recover to a stable past state. However, despite the prevalence of adaptive notions of resilience in academic discourse, it is apparent that infrastructure planners and policies largely continue to struggle to comprehend longer‐term system adaptation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resilience. Instead, a short‐term, stable system (STSS) perspective on resilience is prevalent. This paper seeks to identify and problematise this perspective, presenting research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heuristic ‘scenario–episode’ tool to address, and challenge, it in the context of United Kingdom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 The aim is to help resilience practitioner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capacities of future infrastructure systems to respond to natural, malicious threats.  相似文献   

14.
生态可持续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系统构成。借鉴自然生态的V-O-R模型,建立了以基况、自然活力、自然结构、生态恢复能力和生态服务能力(CVORS)为准则的区域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生态可持续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低与过度利用并存;河湖萎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严重;水污染日益突出等.较深入地分析了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涛  冯文凯  胥良  吕键 《灾害学》2011,(4):110-115
在对大量文献和典型矿山地质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出发,筛选出合理的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通过进行现状—预测—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并将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Storm surge often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consequence of hurricanes and tropical storms, caus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Many coastal communities that are located in high‐risk areas vis‐à‐vis hurricanes and tropical storms are prepared for moderate (between six and eight feet) storm surges. Such preparation, though, is not commensurate with more severe, but less frequent, storm surges (greater than eight feet). These gaps in preparedness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resil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elements of the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coastal communities during major storm surge events, drawing on Volusia County, Florida, United States, as a case study. It simulates the impacts of five hurricanes (Categories I–V) and their associated storm surges on local infrastructure systems, populations, and access to resourc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Volusia County is subject to a ‘tipping point’ , where surge damage from Category IV storms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from Category III and lower hurricanes.  相似文献   

19.
邹艳琴 《灾害学》2005,20(4):116-118
本文对工程建设项目可能遭遇的地质和地震灾害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依法实施评价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对评价工作的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西昌一攀枝花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的分析研究,选择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性组合和高填深挖等10个子因子,从地质体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工程活动强度和地质灾害等4方面建立了公路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模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公路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