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模拟生物体液实验是一种评估有毒物质(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重要手段,该方法通过模拟人体消化及呼吸等过程评估经各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综述了近年来在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模拟生物体液实验建立的背景,分析了影响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主要因素,最后对现阶段利用模拟胃肠液及肺液估算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人体总暴露研究是针对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期,人们已发现空气污染物的人体暴露(人体接触污染物的实际浓度)与大气监测站的浓度监测值有显著差异。70年代后期研制出的个人暴露监测器推动了污染物人体暴露的研究工作。80年代初国外形成了人体总暴露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把人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接受者,它不但考虑某一空间的污染物浓度,而且还考虑人在这一空间度过的时间,因此人及其活动就成为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总暴露研究考虑污染物可能到达人体的所有暴露途径(空气、食品、饮用水、皮肤等),提供经这些途径的暴露人数、暴露程度及与之有关的污染源方面的定量数据。人体总暴露研究将为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提供新的数据库。本文介绍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包括个人暴露监测器的研制状况,人群抽样设计方法,暴露评价方法,人体暴露计算机模拟方法,国外今后的研究重点,并就我国开展这方面研究作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机动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构建城市主要道路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可以厘清机动车的大气污染排放状况,为中国不同城市制定机动车尾气治理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以天津城区主干道为例,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取得机动车流量数据,运用修正的EMIT模型计算天津干道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并通过Mapper工具绘制天津城区主干道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探讨了中国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生物监测及其质量控制 的意义 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突出,环境污染对人体所产生的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仅靠目前所使用的固定的外环境监测网,乃至个体的监测结果去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不够完善的.因此有人期望通过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浓度,去评价人体内污染物的接触情况;探讨环境污染物的剂量—时  相似文献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分布与生物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持久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典型地区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其中淮河中下游的PAHs含量较高,而大连湾检测出的DDTs和PCBs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在动植物体内不断富集,据分析,有机污染物在鱼类的富集因子可高达1124.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逐级放大,对全球生态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近年来,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动物的死亡、甚至灭绝的现象,而且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的影响。最后,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指出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以及这些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系统阐述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及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学物的种类和产量日益增多。这些化学物随着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造成天然水体的严重污染。它们除了通过饮用水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外,还可以通过动、植物富集,经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分析检测天然水或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对保护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言 在我国,工业尾气和汽车排气约占大气污染负荷的30%。这些污染物除一次直接危害人体和生态外(如多环芳烃致癌),还生成危害很大的二次污染物(如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的光化学烟雾)。始于1949年的催化净化工艺可以使排气中浓度较低或组分复杂而不能回收的有害成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汽。  相似文献   

9.
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通过计算机将生物信息学的技术与成果用于环境生物技术 ,控制污染。降解污染物基因DNA的碱基组成 -结构 -功能的核酸信息 ,降解污染物酶的氨基酸组成 -结构 -功能的蛋白多肽信息 ,为应用环境生物技术控制污染 ,注入了新的灵魂与力量。构建遗传工程特效菌株 ,高效降解危险有机污染物 ;创造高效工艺系统 ,去除危险有机污染物 ;有效降低或消除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是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的基本任务和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10.
健康危害评价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试将危害评价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根据相应数学模式分别计算了放射性污染物、化学致癌物、非致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危险,全评价区个人年平均危险为5.52×10~(-2)a~(-1);群体年危险为41.26人·a~(-1)。三类污染物中化学致癌物是主要污染,占99.6%;在化学致癌物中Cr~(+6)又是主要污染物,占79.5%。  相似文献   

11.
室内环境污染现状与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介绍了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分析了几种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提出了针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人们在环境污染6开究初期,主要关心的是含量相对较多的污染物。随着对污染效应(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恶化水体环境,毒害水生物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过程及后果)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注意力日益转向水中的微量及痕量污染物,目前所关心的含量浓度已从PPm(10~(-6))级降低到PPb(10~(-9))级以至  相似文献   

13.
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通过计算机将生物信息学的技术与成果用于环境生物技术,控制污染,降解污染物基因DNA的碱基组成-结构-功能的核酸信息,降解污染物酶的氨基酸组成-结构-功能的蛋白多肽信息,为应用环境生物技术控制污染,注入了新的灵魂与力量,构建遗传工程特效菌株,高效降解危险有机污染物;创造高效工艺系统,去除危险有机污染物;有效降低或消除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是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的基本任务和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14.
水体有机污染物因其生物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环保技术的发展,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已得到很好的去除。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微量有机污染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深入地研究微污染有机物及其去除技术,对微污染有机物的种类、性质和危害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法、膜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吸附技术对微污染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的特性、POP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判定基准 ,综述了其分析和研究方法及治理技术 ,归纳了POPs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遗物祭品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给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通过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初步核算了全国范围内的遗物祭品焚烧量,并结合典型遗物祭品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实际监测,初步掌握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遗物祭品焚烧量较大,年平均焚烧量约为13.6万t;未经烟气净化的总悬浮颗粒物(TSP)、CO分别可达2 020.0、2 671.4mg/m3,是《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801—2015)排放限值的25.3、13.4倍;经过净化后的焚烧烟气中,颗粒物浓度可大幅降低,其他气态污染物排放浓度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殡葬行业应进一步开展遗物祭品焚烧方面的研究,从源头和末端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这些有害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进一步转化、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对气候、人体健康带来极不良的影响。为此,人们开展了大气污染化学的研究。大气是个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自然条件变化多端、污染物种类  相似文献   

18.
再生水经深度处理后资源化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与累积性,所以其在再生水及地下水中也有检出,且在极低浓度下能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人工复合土层利用物理、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去除能力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密切相关。目前对复合土层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渗滤介质、系统复氧方式、微生物特性、堵塞问题、运行方式,但主要集中在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对水体中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研究缺乏。提高复合土层系统对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稳定性及持久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宁锴 《污染防治技术》2003,16(Z2):186-187
氡是室内环境中的关键污染物,由于其无色无味,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就氡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5月 2 3日 ,包括中国在内的 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 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从而正式启动了人类向有机污染物 宣战的进程。根据该公约 ,各缔约国将通过法律 ,禁止或限制使用 1 2种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特 别有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这 1 2种污染物是 :艾氏剂、氯丹、滴滴涕、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等 8种杀虫 剂 ,以及多氯联苯、六氯代苯、二、呋喃。这些污染物能够沿食物链传播 ,在动物体内的脂肪上聚 集。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