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5·12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也使得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是对政府环境应急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2.
滑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合理地治理滑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而合理的力学参数对滑坡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反分析方法对水井坪滑坡参数进行分析选择,并参照同类滑坡确定该滑坡的参数,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破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型重点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滑坡治理问题开始凸显,特别是滑坡治理工程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针对汶川地区大型滑坡体的特点,取龙门山系的一处大型滑坡为例,结合前期勘察的资料及工程地质条件,对该大型滑坡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查明了滑坡的发育条件及其分布特征,同时对滑坡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合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开展了滑坡稳定性系数和推力计算,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滑坡总体稳定,局部有失稳的可能。在未来持续暴雨的作用下,可能出现局部变形加剧,稳定系数进一步降低,考虑到G213线对汶川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一定的工程治理措施是必要的,最后结合滑坡的特点为其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滑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合理地治理滑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而合理的力学参数对滑坡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反分析方法对水井坪滑坡参数进行分析选择,并参照同类滑坡确定该滑坡的参数,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千将坪滑坡特征信息遥感提取及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7月13日,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千将坪村发生特大型滑坡灾害后,利用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技术,结合滑坡前后的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地形图资料和野外所测的GPS控制点,制作出研究区滑坡前后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在获取滑坡前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基本上,采用合理的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了滑坡前后正射影像图。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滑坡,详细地对比解译滑坡前后的图像,分别对滑体的滑动方向、距离和堆积体面积进行了定量计算,估算出其体积约为1 518万m3,在对比千将坪滑坡附近地区多年降雨和三峡库区一期蓄水的基础上,综合地质学、灾害学原理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等科学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理,认为千将坪“7.13”滑坡为古滑坡的复活,三峡库区蓄水和降雨综合作用是促使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重大自然灾害中灾害链对灾情的巨大放大、累加作用,使灾害链研究备受关注。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以中国汶川"5.12"地震灾害和日本福岛"3.11"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地震灾害链梳理和区域对比,并探讨了不同灾害系统下,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对灾害链致灾成灾的影响。通过构建承灾体脆弱性与灾情累积关系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机制。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具有陆地山区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和地震→结构破坏→设施受损灾害链;日本地震具有海洋岛屿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海啸→核事故灾害链、地震→(海啸→)结构破坏→火灾/生命线系统损毁灾害链和地震→滑坡/火山/水库溃坝灾害链等;两场地震灾害中灾害链的成因及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过程差异显著;福岛地震灾害链危害巨大,使灾情在其他相关国家放大。  相似文献   

8.
2000年9月兰坪县城发生特大型山体滑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采取挡墙、抗滑桩等措施后,北部边坡局部基本稳定,南部依见明显新变形,2010~2013年尤甚。基于滑坡现状特征及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提出了以隐伏断裂(F2)为界将滑坡区重新分块,能够合理反映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并为类似滑坡地质勘察加强针对隐伏断裂的影响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滑坡体地质及变形破坏特征,认为滑坡的成因主要受控于滑坡区发育的不利岩性条件及地质结构面,水~岩作用是导致岩体崩解破坏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前滑坡稳定性研究主要以滑坡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大部分滑坡特别是大型、特大型滑坡失稳破坏均从滑坡局部开始,因此从三维局部的角度对滑坡稳定性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采用单元安全度法,以三峡库区某滑坡为例,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该滑坡各单元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得到滑坡各部位稳定性系数分布图,并根据滑坡宏观变形和地表位移监测结果对滑坡的三维局部稳定性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滑坡宏观变形和地表位移监测结果与三维局部稳定性评价结果较为一致;该滑坡目前整体较稳定,但滑坡前缘在降雨和库水的持续作用下将会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近6万个滑坡,岷江、沱江、涪江三条河流的输沙量比地震前增加了3~7倍,由滑坡产生的泥沙将在面积约7万km2的流域内停留数十到数百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3日公布这一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针对高强度地质事件对地表侵蚀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MS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我国对这个巨震未能作出预测,于是国内外各界对地震预测问题议论纷纷.笔者经过地震现场的调查与深入思考,认为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之所以未能作出预测,根本上是因为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关尚未突破,但还有与我国目前地震监测与预测工作上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有关;同时还认为,汶川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因为我国有规模宏大的地震监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取得了一定成功预测的经验,因此对未来的某些地震仍可作出成功预测并取得显著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震害和发震原因,根据汶川地震及其他地震灾害的经验,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工程地震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工程抗震设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加强和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工程结构防震抗震能力,为灾后重建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统计评估方法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给四川及相关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准确确认地震灾害损失情况,在灾害评估领域第一次引入了统计评估方法进行辅助评估.本文就统计评估的意义、思路及建议进行宏观论述,为未来经济评估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荣昌地区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该区s波分裂参数,使用获得的s波分裂参数研究汶川地震对荣昌地区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后快波偏振方向无显著改变,均与区域范围内断裂及断层走向相关性较好;随着汶川地震的临震,延迟时间增大,而震后大约1年多的时间内,S波分裂的快、慢波延迟时间维持在较小的水平,之后延迟时间出现恢复性增...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后主要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威胁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文章结合四川汶川县地震后的实际情况与多起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经验,分析了地震后震区可能出现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途径以及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的建议与对策,为灾区应急处理以及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考验了中国的经济,旅游业首当其冲,损失惨重。造成如此巨大损失,地震的影响固然不少,但旅游系统缺少一整套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章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以青城山-都江堰为例,提出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危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纵横两个侧面来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机理,即:先利用GPS资料研究地表的变形场,然后运用数值方法对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一个剖面进行模拟.文中的计算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地表的主应变率的方位与该区域的地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形变量值很小,表明断层处于闭锁之中;②对地震发生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等效应力及变形能量密度在空间分布由分散状态逐步向龙门山地区集聚,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复发周期约为3 163年.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本文的研究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成因可能为:随着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不断挤压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后形成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铲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的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再加上断层附近介质刚性大,这就导致该断层的闭锁程度增高;但另一方面随着高原东流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龙门山下部地壳囤积的东流物质不断地向斜上方推挤龙门山断层上盘,这样会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发生地震.最后,针对这种发震机理的新型地震,提出了今后关于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人肉搜索”事件集中代表了网络媒介灾害信息的非主流传播,成为灾后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汶川地震“人肉搜索”事件入手,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网络媒介灾害信息非主流传播的特点、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整理国内外关于强震发震断裂地表破裂避让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对汶川大地震现场的考察,提出在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考虑断层避让的工作原则和框架.包括应避让的活动断裂定义,避让的条件,避让范围,并应用于编制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