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1年陕西秋季强连阴雨天气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建刚  易俊莲 《灾害学》2013,(1):6-10,2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2011年秋季强连阴雨期间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强连阴雨天气具有雨量大,暴雨范围广,站次多、降水集中等特点。欧亚500 hPa高度距平场"北高南低"的分布是这次强连阴雨天气产生的大气环流背景,500 hPa乌拉尔山到中亚阻塞高压稳定维持,脊前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从贝加尔湖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蒙新高地南下,在贝加尔湖与巴尔喀什湖之间形成一条冷舌,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强度偏强,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在秦岭山脉附近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对流层低层秦岭山脉及其邻近地区有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的上升气流,700 hPa流场台湾岛以东气旋性环流的异常维持,偏强的华南偏东气流和高原东侧偏南气流为陕西持续性强降水或连阴雨天气中暴雨发生发展输送了充足水汽。这种环流分布有利于陕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产生与维持。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与副热带急流中心入口右前方动力强迫作用激发的垂直运动,也为陕西强连阴雨中强降水天气产生提供了有利动力环境场。  相似文献   

2.
利用云南省30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以及1961-2009年NCEP/NCAR月平均资料,分析了云南2009年秋季特大旱灾时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同期的环流特征。从水汽输送特征、西风带异常以及副热带高压等3个方面分析了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云南降水是减少的;同期来自孟加拉湾地区、南海地区暖湿水汽减弱,来自内蒙古地区南下的冷空气与由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北部北上暖空气相互作用减弱;云南2009年9-11月份辐合上升水汽输送通量减弱,净获得水汽减少;2009年9-10月份西风带纬向环流增强,而11月经向环流较强,但内蒙古西部、宁夏、四川等地区700~500hPa经向风场减弱;2009年9和10月份副高偏西偏强,云南在副高控制下,辐合上升水汽减少;11月份副高西伸至孟加拉湾地区,偏南风只存在于北纬17.5°以北的孟加拉湾地区,这削弱了孟加拉湾地区向我国西南地区输送的水汽量。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水汽通量异常、西风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是影响云南2009年秋季降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雷达回波在一次大暴雨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常规探空资料和逐小时的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河北省东部平原(以下简称冀东平原)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中α尺度切变线的南压、东移及"人"字形辐合线是本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降水发生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冀东平原近地层偏东风是"人"字形辐合线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不稳定层结存续条件下,急流方向上上游雷达站中尺度低空急流的脉动对下游台站的短时暴雨预报具有一定时效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菊章  陶云  邢冬  姚愚  段长春  陈艳  杜骁睿 《灾害学》2023,(1):72-79+87
基于云南省124个站点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21/2022年冬季云南气候异常的成因,得到(1)2021/2022年冬季,中低纬度地区维持北非槽、阿拉伯半岛脊、孟加拉湾槽的波列,有利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向云南境内输送,造成云南整个冬季降水偏多。(2)前(后)冬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是造成冬季气温前暖后冷的直接原因。从前冬到后冬中高纬度欧洲大陆槽明显减弱北抬,西西伯利亚附近的脊增强,易形成阻塞高压;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冬季风也明显增强。相应地冷空气从少而弱到频发并偏强,气温从明显偏高到显著偏低。(3)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东亚副热带急流从偏弱逐渐变为偏强,而极锋急流从偏强逐渐变为偏弱,导致冬季风逐渐增强,影响南下冷空气,致使云南冬季气温发生了前暖后冷的季节内异常变化。(4)云南上空整个冬季皆存在异常水汽辐合,水汽辐合抬升有利于降水生成。两个主要水汽输送通道一个是从阿拉伯海经孟加拉湾进入云南;另一个是从西太平洋海域经南海、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进入云南。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20日和2014年6月18日西吉两次极值暴雨环流背景和形成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次暴雨均与稳定的环流背景和副热带高压活动有关,由青藏高原移出冷性低值系统和风向风速切变及低空急流影响所致。"20130620过程"西太平洋洋面有台风活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期间,河套"歪脖子"高压使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于宁夏中南部地区;而"20140618过程"无台风活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期间,河套弱反气旋环流使冷暖空气交汇于宁夏南部。过程发生前低层均有水汽辐合、能量积聚过程和整层抬升运动,"20130620过程"低层水汽辐合强、整层水汽含量和不稳定能量大但变幅小,风速随高度减小且垂直切变小,最大小时雨强小但持续时间长;"20140618过程"低层水汽辐合较弱但中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强,整层水汽含量拉升快变幅大,不稳定能量降幅小,风速随高度增大且垂直切变大,最大小时雨强大但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低纬度高原特殊地形影响下的云和降水与其它地区相比有一些独特的情形,中-y尺度暴雨就是特征鲜明的一类,由此系统引发的降水突发性较强,常造成灾害.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卫星资料、加密乡镇雨量站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13日云南昭通小河镇灾害性天气分析发现:短时性、高强度,在降水开始的1 h左右就达到暴雨量级,是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中低层风向辐合、高冷低暖、整层潮湿,低层偏南暖湿气流输送水汽及对流不稳定能量堆积,以及边界层辐合线的触发提供了中尺度天气背景;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此次暴雨形成的云图中尺度特征;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镶嵌在中-β尺度上的中-γ尺度单体为形成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该类系统以"单体合并型"和"自壮大升尺度型"居多,且"单体合并型"占较大比例;单体组织化合并可能是部分这类暴雨的触发与维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红武  胡燕  张海  唐明晖  蔡瑾婕  陈红专 《灾害学》2022,(2):117-124+155
2020年6月8—9日湖南出现一次大范围的致灾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6.9”过程),导致山体滑坡、重度洪涝等次生灾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踪)。此次过程主、客观降雨量预报暴雨落区及强度均出现较大偏差。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HYSPLIT4.0模式模拟,从环流背景、水汽特征、环境场条件等进行了偏差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强降雨中心较分散,各模式对暴雨量级以上降雨空报漏报严重。高低空急流与低空涡旋的有利配置是导致“6.9”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西风急流显著加强、低空两支暖湿气流汇合时段与降雨加强时段一致。暴雨区中低层水汽以少见的气旋式涡旋路径传输,这支以涡旋形式输送的偏东气流主流模式均未能捕捉到,这可能是导致“6.9”暴雨落区漏报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中低层均存在四支水汽传输通道,水汽源地主要为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西边界次之,暴雨区域内水汽收入为正;南边界、西边界水汽输入呈同位相特征,波峰时段与暴雨时段相对应,水平水汽通量辐合是“6.9”暴雨区水汽来源的主要方式。强的上升运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配置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垂直螺旋度中心轴线...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19,(1)
河北省地形复杂,夏季多发生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有必要利用GNSS水汽开展短时天气预报研究。该文首先利用河北省CORS网2013年5-8月GNSS站点数据和气象数据开展了GNSS水汽与实际降水的比较,然后依据6次降水过程中GNSS PWV及GNSS△PWV的变化来探测河北省夏季水汽通道。研究发现:接近60%的GNSS水汽序列峰值超前于实际降水,可利用测站GNSS水汽变化进行降水预报。GNSS PWV的空间变化趋势与水汽通道的方向一致,证实了河北省夏季存在西北-东南方向和西南-东北方向两条水汽通道。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短时强降雨的预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华北雨季不同时段严重旱涝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的13个站点,45年(1951~1995)的降水资料,对夏季4个时段(6月、7月、8月、4~8月)进行了Z指数计算,确定了干旱则主要发生在8月,并可明显看出由50~60年代的多水期向70年代中期以后的少水期的转变,另外,乌拉尔山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加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对华北地区雨季持续性暴雨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洪涝年的夏季(6~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似文献   

10.
利用福州市2006-2011年的天气图、地面观测数据、探空数据等资料,对福州市的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根据天气型归类,从能见度、持续时间、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总结建立了低能见度天气季节模型:全年中霾与轻雾(雾)均为冬春季较夏秋季多、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霾过程数远多于轻雾(雾);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霾与轻雾(雾)多出现于变性冷高压以及冷空气前的暖区,冷高压脊控制时易出现辐射雾;春季低能见度天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变化有关,高空槽前、暖区辐合、切变南侧为高发天气;夏季低能见度天气与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相关,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霾多出现于副热带高压内部,轻雾(雾)则出现于系统边缘;秋季低能见度天气全年最少,多与晚台风和冷空气提前有关。  相似文献   

11.
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主汛期,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持续偏南、偏强,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阻塞形势,6、7月雨带长期在鄱阳湖、没庭湖地区徘徊,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洪涝;8月随着副高北抬,长江上游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长江干流受中下游洪水顶主上游洪峰下泻的影响,水位居高不下,多数水文站出现了超记录的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的已成为一次少有的新的长江大洪水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广西沿江重镇洪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令锋 《灾害学》1997,12(4):75-79
阐述了广西沿江重镇洪灾的主要特点:暴雨强度大、洪水灾发性强、抗灾能力低,探讨了致灾的成因;指出了防洪减灾的主要对策是强调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建立全流域综合防洪体系及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由震洪相关回顾性预测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是多因叠加和强化的结果, 因之要预测它也要从各方面去研究。如特大洪水前的先行降雨和洪水所反映的大气环流状况及太阳活动情况等。本文把1931 年、1954年、1991 年长江大洪水前一年内缅甸北部有7 级以上大震及1998 年长江大洪前一年内缅北有6级左右震群集中活动的相关指标移用于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前, 发现其前一年, 即1869 年缅北亦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震洪相关的物理机制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下放气使孟加拉湾向长江流域输送的水气更多,如遇北方冷气团南下则降大雨致洪。另外,1870 年长江洪水之所以比1931 年、1954 年、1991 年和1998 年长江洪水还大, 我们认为1870 年4 月11 日在长江上游山区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 且震前有大雪发生, 是叠加在前述致洪因素上的另一因素。  相似文献   

14.
蔡明理  杨达源 《灾害学》1992,7(3):61-66
2000a来,长江荆江河段的洪灾与治理一直是举国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荆江洪灾史料的分析,发现荆江洪灾多数发生在气候比较寒冷时期,特别是在寒冷时期中的温暖期内。荆江洪灾的发生主要与上游洪流水量过猛有关,其次是由本区雨季连续阴雨和暴雨所造成。成灾的基础是河间平原地区的相对沉降,造成泄洪不畅。治理荆江洪灾的主要途径可考虑分洪出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泗州城的湮灭看防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瑾冰 《灾害学》1997,12(4):85-88
介绍了古代泗州城的沿革,分析了它被淹没的原因,并提出了该事件对今后防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密云水库上游山洪泥石流发生特点,以系统科学为基本思想,将Bayes判别分析法引入山区小流域山洪泥石流预报模型建立之中。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密云水库上游影响山洪泥石流发生的系统内部要素和其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影响山洪泥石流发生的前15d实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作为预报模型因子,分别建立了三种不同流域面积范围的山洪泥石流预报模型,所建立的山洪泥石流预报模型适用的流域面积范围分别为0.30~2.00 km2、2.00~5.00 km2和5.00~15.42 km2。经检验,三组预报模型的正确率分别为86.4%、92.9%和83.3%,均满足了Bayes判别分析法所规定的其验证正确率的要求,表明模型可以应用于研究区域不同流域面积范围的山洪泥石流预报。预报模型的建立为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密云水库上游山洪泥石流的即时预报提供了一种简捷易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54年,1991年长江流域洪涝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笑生 《灾害学》1993,8(2):68-73
1991年6、7月间长江流域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范围之大、程度之深、损失之惨重,为解放以来所罕见。本文就雨涝特征、洪涝成因和经济影响三个方面与1954年洪涝作一对比。  相似文献   

18.
姚惠明  沈国昌 《灾害学》2000,15(2):70-73
1949长江流域 6月~ 9月持续降雨 ,上游降雨总量超过中下游 ,有些测站为实测以来最大 ,洪水过程包括多次洪峰。长江干流洪峰流量较一般 ,但其长历时洪量和年径流量较为稀遇。上游来水比重大 ,宜昌以上 30 d总入流占汉口以上的 2 / 3以上。灾情以中下游为最大  相似文献   

19.
甘永萍  曾令锋 《灾害学》2001,16(3):49-53
通过对柳州市洪灾特点的分析,探讨了洪灾对柳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提出洪灾的治理必须走可发展的道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城区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天津市位于黄河水系尾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该市历史上一直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加之近几年市区范围不断扩大,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城市沥涝问题日趋严重。为了掌握天津市暴雨沥涝的规律,减轻洪涝灾害对该市的影响,作者利用二维不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及图形技术,采用Power Station Fortran 4.0和Visual Basic5.0编程语言,在Widows98环境下开发了天津市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系统。该系统首次实现了从城市暴雨预报、监测到城市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的研究, 不仅能够处理实时的不均匀的降雨信息,还能处理数值预报模型的预报降雨信息。系统的信息前后处理模块用图形方式管理仿真模型的各类信息,方便用户显示、查询和修改,使系统更加完整、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