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旭  刘佳  许兵 《环境保护科学》2021,47(2):118-121
碳源不足已成为限制人工湿地脱氮的重要因素,植物材料因其经济易得、安全有效的特点,被广泛用作人工.湿地脱氮的外加碳源.文章从天然植物材料的处理、利用方式、脱氮效果等方面研究了其作为人工湿地外加碳源的脱氮机理和脱氮效果,为提高人工湿地脱氮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及建议.最后,归纳了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同步法脱氮技术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没有脱氮设施的老式污水处理场,在不增加设施的前提下,在好氧池中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脱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同步法脱氮的观点,对其可行性进行试验论证。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常规工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系统介绍了国内目前常用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当今国内的一些脱氮除磷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过程,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各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强化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的脱氮性能,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启动CANON工艺,并对其施加静态磁场进行强化,分析磁场作用下CANON工艺脱氮效果,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适宜强度的磁场强化了CANON工艺的脱氮效率,并缩短了工艺启动周期。磁场作用下,CANON工艺后期平均氮去除负荷为49.5 g/(m3·d),相比于对照提高了1.45倍。在低温条件下,磁场的存在能使CANON工艺保持较高的反应活性,其平均氮去除负荷为对照组的2.88倍。磁场促进了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合成与分泌,提高了蛋白的含量,同时降低了反应器内体系Zeta电位,有利于污泥的聚集,使其内部形成不同的氧分区,促进了CANON工艺中不同微生物的共存,从而强化了CANON工艺的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6.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的脱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对渗滤液的生物脱氮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生物脱氮新技术在渗滤液中的脱氮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脱氮作用对垃圾渗滤液原位脱氮工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地对土壤脱氮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机理、脱氮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垃圾渗滤液原位脱氮工艺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污水中氮磷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危害,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围绕生物脱氮除磷的化学原理,针对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对pH值要求、污泥龄控制、碳源投加及脱氮新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硝酸盐污染含水层修复的微生物方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林  闫博  谭欣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504-507
通过分离、培养和驯化得到的反硝化细菌进行了2种实验:一是静态脱氮反应实验;一是模拟含水层中的脱氮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选用的细菌在pH为6.5~8.0,碳氮比(C∶N)大于6∶1,温度在20℃,和低溶解氧的条件下,静态实验脱氮率可达98%,在模拟含水层中脱氮率最大为56%.对这种脱氮效率的差异性及其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对实施含水层氮污染微生物修复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从生物脱氮效果的角度,评析和介绍了几种新的生物脱氮工艺和对原有工艺的改进方法,从工艺方法上提高生物脱氮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浦江江水和沉积物中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黄浦江江水的总汞、溶解态汞和颗粒汞含量变化较大,其平均值分别为(0.4±0.44)ng/mL、(0.27±0.42)ng/mL和(0.13±0.10)ng/mL,江水中汞以溶解态汞为主.黄浦江沉积物的总汞含量为70.52ng/g~387.30ng/g,平均汞含量为(204.03±97.41)ng/g.江水和沉积物中汞的沿江分布具有中游高,上游和下游低的特征,西渡—南浦大桥江段汞含量为整个黄浦江最高的江段,汞的分布特征与两岸工农业布局相一致.沉积物总汞与有机质显著相关,沉积物中高汞含量的地点都在高水汞点的下游,与河流的动力沉积特点一致.沉积物中汞以可交换态、腐殖酸结合态、残渣态为主,少量为碳酸盐结合态.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汞具有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而残渣态汞与此相反.在剖面方向上,沉积物中的汞主要集中在残渣态,少量为腐殖酸结合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随着深度增加残渣态所占比例不规则增加.愈接近长江口,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愈容易被重新激活.  相似文献   

12.
贵阳市冬季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动态变化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梅  李晓燕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8):2070-2076
本研究以贵阳市冬季地表灰尘和家庭燃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贵阳市冬季不同时段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家庭燃煤取暖排放的煤灰与煤尘对环境中重金属的排放影响.结果表明:贵阳市冬季前后不同时段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As含量在初冬和晚冬时段均大于初春,Cu和Pb含量表现为晚冬初春初冬,Cd、Ni、Zn在3个时段的含量变化不大;冬季地表灰尘中Cd、Cu、Zn、Pb累积较重;燃煤中元素As、Cd、Pb、Zn主要富集于煤尘中,Ni、Cu则主要富集于煤灰中.贵阳市地表灰尘在晚冬、初春时段,细粒级灰尘所占质量占比明显高于初冬,而且晚冬灰尘中粗粒级所占质量比最低,3个时段中,晚冬时段灰尘中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随粒级减小而增大的特征表现得最明显.家庭燃煤排放对地表灰尘中的As、Pb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3种不同植物类型(乔、灌、草)下优势物种的叶片及其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氮、磷、钾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内稳性、NP限制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回流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提供合理建议,为完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类型叶片碳氮磷含量变化较小,钾含量变化较大,表现为草本植物叶片钾含量显著高于乔木与灌木;叶片在凋落前将大量的养分转移至其它器官,防止养分的流失,使得枯落物碳氮磷钾含量均小于叶片.碳、氮、磷、钾的回流率分别为6.16%~22.84%、24.38%~65.18%、22.38%~77.16%、60.99%~89.35%,其中碳、磷、钾的回流率以草本最大,磷的回流率以灌木最大.乔木与灌木叶片与枯落物N∶P、N∶K、C∶N比差异不显著,草本植物差异显著.植物叶片N∶P比变化范围为12.14~19.17,叶片枯落物N∶P比变化范围为12.84~30.67.通常将N∶P比为16作为评价植物生长受氮或者磷限制的临界值,不同植物类型叶片N∶P比表现为灌木(19.17)乔木(15)草本(12.14),说明该区灌木主要受磷含量的限制,草本植物主要受氮含量限制,乔木主要受氮磷含量共同限制.叶片钾含量与N∶P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枯落物钾含量与C∶P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综合研究表明,该区3种植物类型碳氮磷含量无差异,钾含量差异显著,叶片碳氮磷钾回流率较大,不同植物类型受氮与磷限制作用不一致植物在生长演替阶段对氮磷等元素的累积与回归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常同举  崔孝强  阮震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4,35(6):2381-239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和厢作免耕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重金属(Fe、Mn、Cu、Zn、Pb、Cd)总量、有效量及水稻根、茎叶和糙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2 a的耕作,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Fe、Cu、Zn、Pb、Cd总量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不显著,而对土壤Mn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显著,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及免耕冬水均导致表层土壤Mn向下层淋失.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Fe、Cu、Zn、Pb和Cd的有效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常规平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土壤Mn有效量则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5种耕作方式下,表层土壤Fe、Mn有效量以水旱轮作最高,Zn、Pb有效量以常规平作最高,而Cu有效量受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Fe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Mn与pH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Zn与总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条件下水稻根部Fe、Mn含量,茎叶Fe、Mn、Cu、Cd含量,糙米Cu含量均高于常规平作和免耕冬水,水旱轮作能明显降低Cd向糙米的迁移系数,对降低糙米Cd含量有明显的效果,且水旱轮作条件下糙米Cd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水稻根部Fe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Fe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部Mn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M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中Mn含量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Mn及有效M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叶和糙米Cu含量与pH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糙米中Zn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CE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影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量及水稻重金属的含量,水旱轮作可提高表层土壤Fe、Mn活性,降低土壤Zn、Pb和Cd活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糙米Pb、Cd含量,但也应注意长期的水旱轮作可能会导致表层土壤Mn过度向下层淋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市凉凤灌区小麦籽粒及其相对应土壤样品的调查发现,小麦籽粒中的Ni、Pb、Zn超标率分别为38.1%、28.6%、4.8%;Hg、Cd虽然未发现超标现象,但也有部分样品接近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2762-1994和GB 15201-1994);与1976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在过去的30年中,小麦籽粒中Hg、Pb、Cu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凉凤灌区的小麦存在Hg、Pb、Zn等污染的潜在风险.无论是测定的土壤重金属全量,还是测定的土壤重金属的可提取态含量,都与小麦籽粒的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否对农作物(小麦籽粒)影响时,采用目前通用的土壤可提取态重金属并不一定会优于土壤重金属全量.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Atrazine(2chloro4ethylamino6isopropylaminostriazine)isoneofthemostwidelyusedselectivepreandpostemergenceherbicidesforthecontrolofbroadleafandgrassyweeds.ThisherbicideisprimarilyusedincorncroppingsysteminNortheastandNorthofChina,andasoftentim…  相似文献   

17.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剑湖表层及柱状沉积物钒(V)含量,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提取V各形态,并对V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粒度对剑湖沉积物V及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剑湖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颗粒均以粉砂粒和细砂为主,细颗粒V含量更高.表层沉积物V含量为(117.82±63.31)mg/kg,其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V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分别为(8.91±8.91),(18.36±10.53),(7.67±7.67),(80.22±58.71)mg/kg,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且黏粒和粉砂粒对V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大.V垂直分布差异大,底层V含量高于表层,少部分区域受黏粒和粉砂粒影响.剑湖沉积物V污染程度小,大部分地区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底层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都高于表层.  相似文献   

18.
李晓曼  李青青  杨洁  黄沈发  张施阳  吉敏 《环境科学》2022,43(12):5687-5697
针对上海市3类典型工业用地(化工、金属加工和危废治理)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毒有害6种重金属(As、Cd、Cr、Pb、Hg和Ni)的污染程度、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效应开展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3类工业用地30个潜在污染区域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重金属污染,Cd、Cr、Pb、Hg和Ni在表层土壤中存在明显累积,As、Cr、Pb和Ni在地下水中存在明显累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和变异系数随着垂直深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表明受人类活动扰动影响趋小.不同重金属污染来源不同,土壤中Cr和Hg主要来源于金属加工和危废治理业,Cd、Pb和Ni在3个行业土壤中均有累积;地下水中As主要来源于化工和危废治理行业,Cr主要来源于金属加工行业,Ni主要来源于金属加工和危废治理行业,Pb在3个行业地下水中均有累积.金属加工行业土壤和地下水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重金属Cr、Pb和Ni存在明显的水土复合污染现象,可能与土壤重金属含量、迁移性和企业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度~中度范围,土壤中重金属Hg和Cd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主要受重金属毒性影响,地下水中重金属Ni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主要受重金属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Ecto mycorrhizalfungiareknowntoamelioratemetaltoxicitytotheassociatedhigherplants (Bradley ,1981;1982 ;Brown ,1985;Bucking ,1995) .Theimprovementofheavymetaltolerancebymycorrhizalinfectionisrelatedtoareductionofshoottissueconcentration ,couplewithanincrea…  相似文献   

20.
选用潮土和褐土2种理化性质不同的土壤,采用室外盆栽实验,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植物,研究了佳乐麝香(HHCB)和镉(Cd)复合污染对小麦植株生物量及污染物在小麦植株各部分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土壤中小麦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干重变化顺序均为,单一HHCB污染土壤>HHCB-Cd复合污染土壤>单一Cd污染土壤.潮土中HHCB在小麦植株各部分的累积量高于褐土,且潮土中Cd对HHCB在小麦植株各部分累积量的影响与褐土中不同.潮土中的单一HHCB在小麦植株根、茎、叶中的累积量顺序为:根>茎>叶;Cd能够显著促进HHCB在小麦根部的累积,而对HHCB在小麦茎和叶中的累积则起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可达44.07%.褐土中单一HHCB在小麦植株根、茎和叶中的累积顺序为:根>叶>茎;Cd对HHCB在小麦根部累积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中高浓度Cd却可显著促进HHCB在小麦茎和叶中的累积,促进率最高可达35.95%.潮土中Cd在小麦植株各部分的累积量低于褐土,但2种土壤中HHCB均能够明显促进Cd在小麦植株根、茎、叶中的累积.潮土中Cd在根、茎、叶中的累积量增加率分别为30.84%、61.82% 和61.82%,褐土中Cd在根、茎、叶中的累积量增加率分别为 41.53%、184.16% 和206.18%,可见褐土中HHCB对Cd在小麦植株中累积的促进作用强于潮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