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贵阳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不断在践行中寻求新的和超越发展的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不仅要依靠党和政府,重要的是依靠公众积极、主动、有序的参与。通过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繁荣。一、要培育公众参与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实践告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创新公众参与形式,积极培育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以《有关做好"十一五"阶段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划》为主要方针,国内各省区环保部门、宣传教育部门在积极开展本地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行各业人士参与到当中,截至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现阶段,该工作对于增强各行各业领导以及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环境的建设推进、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当前由于国内环境污染情况加剧,就为环境保护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对于此,为切实做好新时期国内环境教育宣传活动,要求全社会内形成自觉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在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力量的结合之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本文将据此提出系列建议和论述,希望可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阶段,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做好的环境治理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同时还依赖于科学可靠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而大数据在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大数据的特征以及处理方式入手,阐述了大数据在环境质量预警、立体化生态治理以及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提升方面的作用,旨在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绿色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是为后人“种树乘凉”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这一工作延伸到了不同层面,通过持续、深入的生态教育活动,着力从生态文明的层面,引导公众转变思想,树立绿色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如今,我国生态教育稳步展开、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既实现了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也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与人才根基。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近年来,厦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以普及生态文明为着眼点,以推动公众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创建为突破口,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环境宣教格局,为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环境工作通讯》2011,(3):I0050-I0052
首先,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对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是我国第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关注方向的社会团体。研促会的成立,顺应了现实需要,必将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刚才,春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从生态文明研促会成立的重大意义、职责定位和目标任务,以及如何开展工作等方面讲了很好的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过一会,宗兴副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  相似文献   

7.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尤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在剖析水生态文明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对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困境进行分析与评估,从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宣传教育;渠道及反馈机制的构建;推动非政府组织发展等角度提出完善该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机制和对策,为其他地区公众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环保社会组织(又称环保NGO)作为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重要力量,如何培育引导环保NGO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为社会提供优质环境公共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应从江西实际出发,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立法,全面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文章指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宣传教育是提升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手段,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宣传教育需着力从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重点人群带动作用、融汇贯穿到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新思想及视察甘肃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取得积极成效。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在落实主体责任、抓好污染防治、强化执法监管等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的创新实践以及取得的经验,以期为其他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的总全目标,突出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机制的创新,着力抓好工程项目载体,强力推进生态经济、资源支撑、环境安全、人居环境、生态社会五大体系建设,生态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导向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考虑的生态规划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规划发展新方向。推行生态规划对传统规划思维的转变、规划工作者和管理者的生态学知识提出了挑战。有影响力的环保社会组织以其学科专业性、权威性,可在生态规划编制期间提供信息咨询、并引导公众参与,共同建设。本文以防城港市山心岛生态岛礁项目为例,从生态规划面临的规划思维、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问题,阐述环保社会组织在促进完善生态规划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积极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核能,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美丽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能源革命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核能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认识新时期中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公众科学理性认识中国核安全状况,构建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新格局,协力共创核能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探索并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但仍存在公众参与法律机制不健全、具体制度操作性差等诸多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实践分析,正视公众参与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并基于公众参与法律机制的构成要素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切实保障公众全程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促进入与自然的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公众参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环境公众参与度进行了思考,提出提高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把握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实践中从法律法规、制度保证、理念培育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在我国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新修订通过的《环境保护法》创新性地首次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单独成章,成为新法七章之一,说明对公众环境权益的重视。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虽然已经成为环保部门对于环评质量及项目公信力的重要抓手,但是仍存在很多值得分析的问题,包括公众参与方法、有效性等。在对火电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高火电建设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有效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其生态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师范院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凭借特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积极承担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担,使得新世纪的大学生具备广博的生态文化知识、较高的生态文化素质、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以及自觉的生态文化行为。因此,师范院校要通过学校管理、课程设置、师资条件以及校园建设等方面紧抓生态文化教育的实施,从而更好的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加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型社会。对此,本文分析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治理修复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促进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