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级与对比。结果得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0年地表水监测数据及污水排放和气候数据,评估并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地表水环境状况。研究表明,2012—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从89.14%上升到93.47%,但部分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内蒙古北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和京津冀地区。4类生态功能区中,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地表水水质最好,其次为水源涵养区,再次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最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的主要超标项,2012—2020年该两项指标超标断面占总超标断面的比例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4.22%和17.29%。县域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年降水量是影响相关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议增加总氮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质量评价指标,并在进行水环境评价时充分考虑当地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3.
新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正确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起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排序及分级,由此得出符合实际的全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全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北疆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南疆,北疆西部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北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结合京津冀区域海河流域特点,从监测网络建设、技术指标体系构成、新技术应用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现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提出了进一步整合优化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快监测技术体系尤其是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提高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和监测数据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人类生存环境更加舒适美好,更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所起的作用,并且论述了加强环境监测发展的措施,旨在经济发展中改善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水青山。  相似文献   

8.
简讯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加强环境质量分析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促进南京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上半年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运用现代化的测算、分析、统计手段 ,归纳、分析、研究各类环境质量信息、污染变化规律和各项经济指标 ,及时编制了《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环境质量分析》《环境质量承载力分析》《南京市小康建设环境指标统计》《南京市沿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近 2 0部文字和声像报告 ,提供给江苏省人大、政协 ,南京市政府、计委、统计局、环保局等立法、行政主管部门 ,将环境质量承载力和小康建设环境指标直接融入…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物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能综合地判断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通过对黔北丹霞地貌区、香纸沟喀斯特地貌区及烂泥沟卡林型金矿区苔类、角苔类植物的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种群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角苔类植物主要生长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扁萼苔科、角苔科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区域监测指示科植物,蛇苔属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区域监测指示属植物,小蛇苔、蛇苔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区域监测指示种植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环境管理的加强,环境保护标准已逐步跟不上需要,如环境质量标准在具体区域功能管理上有相互矛盾之处,有不少有毒有害污染物无标准可依,环境保护方法标准还不健全,有的分析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等等,因此,迫切需要环境保护标准工作跟上去.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现行的国家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研究建立了综合反映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城市水质指数CWQI。方法具有普适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可用于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应用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的相关城市进行排名测算,3个经济圈的城市水质指数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总体来说长三角经济圈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优于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88—2021年4期Landsat影像,反演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监测星云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8—2021年星云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较小,稳定在中等水平;沿湖平地及山间河谷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边缘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2000年后绿度和湿度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越来越重要;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呈聚集性,高-高聚集区由沿湖平地逐渐向山区转移,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山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环境质量监测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对某一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对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以环境质量监测为基础,通过征求专家意见确定了能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特性的指标及其权重,建立了区域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此综合评价体系对四川省6个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了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简单、方便、适用性强且易于操作,为科学地评价和考核区域环境质量提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环境研究与监测》是由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主管、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主办的行业内部期刊,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发行了31卷。内设科研报告、监测技术、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评价、专论与综述等栏目,成为了广大一线环保工作者学术经验交流、宣传环保知识和弘扬环保理念的平台。现面向社会征收环境保护专业论文,专业论文要求如下:1.论文议题为监测分析技术、污染治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生态遥感技术、环境质量预警、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采样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为例,依据城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的生产位、生态位、环境位进行评估,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以此反映城市经济发展、人类各种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16.
以2016-2020年河南省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河南省"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与2016年相比,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2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渐由轻度污染变为良好状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上升,比2016年上升22.7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进一步下降,比2016年下降18.4百分点;降水、辐射环境质量等基本保持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声环境、生态、农村环境等其他环境要素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与此同时,河南省仍为全国大气污染较重的省份之一,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明显收窄;仍有部分河流污染较重或不能稳定达标,从全国范围看,Ⅰ~Ⅲ类断面比例属中下水平,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总体来看,河南省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不优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还远未达到质变的效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需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二侧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0-2003年的实地监测资料,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过程中河道二侧地下水埋深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沿岸植被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益和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静  王甡 《中国环境监测》2024,40(2):152-157
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自然、人口、能源资源和污染排放等有代表性的指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联度为中等,经济指标与环境质量指标关联度较强,社会、人口、污染排放指标关联度中等,能源和自然指标关联度较弱。金普新区、甘井子区和长兴岛是潜在环境风险区域,需要重点关注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和庄河市虽然属于低排放区域,但环境质量风险相对较大,应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而农村环境保护长期被忽略。通过对卓尼县各种环境污染源分析,确定卓尼县农村污染主要来自于农牧业以及旅游业。而根本原因是农村基本设施配备条件差以及农村人口分布不均,加上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使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因此,卓尼县农村环境保护亟需在环保政策、公众宣传、环境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研究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两者发展特征与关系,对于采取经济环境一体化的综合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利用1991—2010年江苏省社会经济、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主要社会经济与环境指标发展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0年间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由此带来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亦持续增加;同时,由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减缓、控制了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但仍面临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经济结构偏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影响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为此,提出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