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度对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小城镇污泥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910,1410,1415,1815,1819,2419,2425℃4个温度水平下进行,在蚯蚓生物滤池试验的同时进行了无蚯蚓对照试验,对蚯蚓生物滤池的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对污泥的稳定性、污泥性状、污泥含有的微量元素的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前3个温度水平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污泥有机质能力、总氮去除效果、硝化能力、聚磷效果方面蚯蚓生物滤池与无蚯蚓生物滤池都有明显提高,并且有蚯蚓的处理效果始终高于无蚯蚓的,但第4个温度水平下,无蚯蚓的处理效果与有蚯蚓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剩余污泥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上海市某污水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对未投加蚯蚓的生物滤池(CBF)和投加蚯蚓的生物滤池(EBF)处理城市剩余污泥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EBF 的悬浮固体浓度(SS)减量率、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VSS)减量率分别可达49.5%~55.6%和60.0%~63.2%,比CBF 分别提高了14.4%~21.7%和22.3%~26.4%. EBF 的出泥VSS/SS,污泥的沉降性比(SVI), 污泥比阻(SRF)分别由原泥的64.8%, 103.4mL/g,5.19×1011m/kg 降至51.8%, 38.4mL/g, 2.00×1011m/kg,而CBF 的出泥VSS/SS、SVI、SRF 则分别为61.0%, 51.8mL/g, 4.12×1011m/kg. 通过蚯蚓-微生物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效果,还能较好地优化污泥的沉降性能、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3.
水力负荷对蚯蚓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健  杨键  杨居川  陈巧燕  娄山杰 《环境科学》2008,29(7):1890-1896
通过分析不同水力负荷下蚯蚓生物滤池进出水水质以及蚯蚓生存状况,研究水力负荷对蚯蚓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负荷由2.0m3/(m2·d)增大到6.0m3/(m2·d)时,蚯蚓生物滤池出水各污染物浓度均缓慢增大,受水力负荷影响较小.当水力负荷增大到6.7m3/(m2·d)时,滤池出水COD、BOD5、SS、NH 4-N、TP浓度明显增大,出水TN浓度则呈下降趋势,蚯蚓出现严重不适现象.随着水力负荷增大,蚯蚓相对摄食能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水力负荷为4.8 m3/(m2·d)时,蚯蚓相对摄食能力最大,有机物去除效果良好.滤池内蚯蚓平均重量、平均密度,单位面积蚯蚓生物量和水力负荷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推荐蚯蚓生物滤池运行水力负荷4.8m3/(m2·d),不宜超过6.7m3/(m2·d).  相似文献   

4.
蚯蚓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生物滤池作为一项新的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工艺简单、建设费用低、处理效果好、剩余污泥少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文章详细介绍了蚯蚓生物滤池的基本原理,发展过程以及在污水净化机理、工艺流程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蚯蚓生物滤池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滤池污泥的生态稳定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健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9):533-535
采用生态滤池对高负荷生物滤池所产生的生物膜污泥进行分解稳定的中型试验。生态滤池由布水区、滤床和排水区3部分组成。滤床中蚯蚓等各种微型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将生物膜污泥作为生长代谢营养源,集污泥浓缩、稳定、调理、脱水、处置和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当生态滤池水力负荷3.0m3/(m2·d),污泥负荷(SS)0.18kg/(m2·d)时,生物膜污泥可被滤床的生态系统所吸收和稳定,过滤后出水各项指标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生态滤池中少量增殖的蚯蚓和蚓粪可用作饲料和高效农肥。该方法处理生物污泥具有节能和造价、运行费用低廉,管理方便,解决污泥最终处置问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蚯蚓生物滤池启动驯化阶段蚯蚓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蚯蚓生物滤池在启动驯化阶段蚯蚓的生理生态状态变化,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滤池环境的胁迫,蚯蚓投加后数量和生物量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一旦条件适宜,幼蚓的孵化可以补充滤池内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周边的蚯蚓逐渐向布水区移动,投加58d后蚯蚓分布较为均匀.蚯蚓密度和含水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温度、日平均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积分3个自然影响因子对蚯蚓各生态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温度低于15℃时,蚯蚓呼吸率变化较为敏感,出现大幅度下降,不利于蚯蚓代谢处理污水污泥.在一定范围内,采取措施提高滤池内蚯蚓的密度并使蚯蚓分布均匀将提高污泥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7.
水力负荷对生物滤池中蚯蚓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况试验考察了不同水力负荷条件对生物滤池中蚯蚓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消化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体内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对水力负荷胁迫的响应不同.在2.4~6.7 m3·(m2·d)-1的水力负荷条件下,蚯蚓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水力负荷的增大而增强,蚯蚓通过自身抗氧化系统的协调作用来抵御外界环境胁迫,在各工况条件下均能生存.蚯蚓体内消化酶活性和其消化能力、滤池污泥减量和稳定化效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水力负荷为4.8 m3·(m2·d)-1时,蚯蚓具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KP)和纤维素酶(FP)活性,消化率(41.47%)显著高于其他工况,污泥减量率、污泥有机质分解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8.2%、 65.5%.高水力负荷[≥6.0 m3·(m2·d)-1]对蚯蚓体内AKP、FP活性抑制较显著,污泥的代谢水平受到影响,污泥减量率和有机质分解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不利于蚯蚓生态功效的发挥.综合蚯蚓抗氧化酶及消化酶的响应结果,蚯蚓生物滤池运行水力负荷不宜超过6.0 m3·(m2·d)-1.  相似文献   

8.
玉米芯生物炭对污泥蚯蚓粪中微生物种群及ARG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积蓄于剩余污泥中降低了污泥蚯蚓粪的农用价值.为削减污泥蚯蚓粪中的ARGs,向污泥中分别添加1.25%和5%(质量比)的玉米芯生物炭(简称玉米芯炭),以无添加为对照组,揭示玉米芯炭对污泥蚯蚓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及ARGs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高含量玉米芯炭显著促进污泥有机质的矿化,提升...  相似文献   

9.
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污泥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冲洗污泥的生物相组成、生物活性、沉降特性及絮凝性能。结果表明,BAF反冲洗污泥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絮凝性能,将其作为生物絮凝剂预处理生活污水时,最佳投加量为0.05~0.1体积比(反冲水占混合液体积比),对污水中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21.2%~26.8%和34.2%~37.5%,能够达到预处理目的。  相似文献   

10.
蚯蚓生物滤池(VF)是一种生态型减量和稳定剩余污泥的技术,但在连续污泥流胁迫下,蚯蚓的摄食对细菌群落及病原菌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通过荧光定量PCR和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探究蚯蚓生物滤池内蚯蚓肠道(VEI)及牛粪饲养的蚯蚓肠道(CEI)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变化特征,研究连续污泥流胁迫条件对蚯蚓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蚯蚓肠道对病原菌的抑制贡献。结果表明:(1)VEI较CEI具有更高的菌群丰富度且优势菌门、菌属种类及丰度不同,蚯蚓肠道运输过程中所观察到的选择效应的差异更明显;(2)蚯蚓肠道对不同食源中典型病原菌抑制作用不同,VEI和CEI对沙门氏菌的去除率分别为52.49%、33.79%,前者对克雷伯氏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等削减作用更明显。(3)微生物网络分析表明VEI竞争抑制较CEI更剧烈,相关性分析显示蚯蚓肠道优势菌门、属的竞争抑制对其他多种病原菌属的末端削减起重要作用。蚯蚓肠道显著改变了摄入污泥及牛粪的细菌群落结构,降低了部分病原菌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可为蚯蚓生物滤池及蚯蚓堆肥效能分析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毒性物质苯酚对生物除磷系统污泥性质及性能的影响,建立序批式厌氧/好氧(A/O)序批式反应器,通过控制进水苯酚含量分析了苯酚对生物除磷系统活性污泥及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苯酚对活性污泥及生物除磷性能影响不明显,而高浓度苯酚(50 mg/L)条件下COD去除率为77. 8%~79. 2%,出水ρ(PO_4~(3-)-P)为1. 27 mg/L,PO_4~(3-)-P去除率仅为79. 3%。此外,高浓度苯酚能够减少污泥中总悬浮固体(MLSS)和提高污泥体积指数(SVI),从而导致污泥膨胀。苯酚存在可抑制聚磷菌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当苯酚含量为50 mg/L时,厌氧最大释磷量仅为41. 9 mg/L,远低于空白组。此外,苯酚在活性污泥系统中能被部分降解,并且好氧降解高于厌氧降解。苯酚存在能够抑制生物除磷相关关键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絮凝剂对污泥特性及除污效能的作用结果,考察了SBR反应器中投加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污泥特性及COD、NH_4~+-N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10 mg/L PAC会导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变差,降低了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分解能力;投加0.1 mg/L CPAM和10 mg/L PFS能够改善活性污泥菌胶团和絮体结构,使得活性污泥的吸附效能和沉降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SBR工艺,研究不同生物质原料制成的生物炭粉末对活性污泥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蛋白质(PN)、多糖(PS)]及其含量的影响;分析活性污泥MLVSS/MLSS的变化以及污水氮、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添加的生物炭起到连接污泥絮体的作用,菌胶团尺寸增大,污泥中微生物量明显增多。添加生物炭的活性污泥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中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了62.3%~76.6%。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了17.8%~32.8%,含有更多的氨基酸或蛋白质中的色氨酸、酪氨酸以及苯丙氨酸。猪粪生物炭(PMB)对活性污泥影响最大,污泥EPS的冻干物中含有更多的芳香族化合物及核酸类物质。添加生物炭后,活性污泥对氮的转化效率提高,氨氮更快地转化为亚硝态氮并使其达到较高的浓度,并且对磷也有更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剩余污泥中磷的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磷资源的短缺和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针对磷元素的流动特性,分析了城市污泥中磷回收的必要性。探讨了污泥中磷由固相释放至液相的厌氧消化法、臭氧氧化法、热处理法、超声波溶胞法和焚烧溶出法等方法,并对回收污泥中磷的化学沉淀法、吸附解析法、焚烧热处理法、纳滤法等的原理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城市污泥中磷释放与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城市污泥中磷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陈亚松 《环境工程》2011,29(4):23-25,45
从污水处理厂运行实践出发,研究了混凝剂对活性污泥活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对微生物的影响程度:PAC〉三价铝盐〉三价铁盐,混凝剂用于生化段除磷时,铁盐投加量宜小于20 mg/L,PAC、三价铝盐宜小于10 mg/L。反冲洗污水排入生化系统对微生物无直接的抑制作用,但造成活性污泥中的无机组分比例增加,北区厂V...  相似文献   

16.
董丽  柴志福 《环境工程》2019,37(3):40-43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机械脱水后的剩余污泥为对象,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酸碱调质对污泥电渗脱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渗脱水过程的前30 min污泥含水率下降迅速,之后逐渐变缓。Matlab拟合结果表明: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高斯函数(二维)高度吻合(R~2>0. 99)。pH5时,pH越大电渗脱水效果越差。说明微酸性环境有助于污泥的电渗脱水;当pH为5时,脱水所得泥饼的含水率为32. 5%,耗电量和腐蚀量分别为201. 7 k W·h/t和20. 1 kg/t,为试验最低值。  相似文献   

17.
孙杏  胡凯  雷晨雨  陈卫 《环境工程》2021,39(4):147-155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MEC)处理剩余污泥时水解速率慢、有机质降解率低的问题,采用冻融破解预处理剩余污泥,探讨了冻融对污泥泥质的影响及对后续MEC处理效能的强化作用.结果 表明:冻融处理可以有效促进污泥絮体解散、细胞破裂及有机物溶出,在-18℃冷冻72 h,26℃融解3h后,污泥SCOD增加了2.58倍.以冻融污泥为底物的...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乙酸钠和葡萄糖为碳源,通过间歇实验,考察不同溶解氧(DO)浓度对厌氧-缺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内贮存物聚羟基烷酸酯(PHA)、糖原和系统除磷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DO对以乙酸钠为碳源培养的胞内贮存物PHA和糖原影响较大,并影响污泥的除磷性能;对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的胞内物质影响较小,可能是因为细胞内存在其他类型的胞内贮存物。  相似文献   

19.
剩余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抚顺三宝屯污水厂的剩余污泥采取动态半连续流中温厌氧消化试验,进行污泥减量化及资源化的研究,为中试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连续进泥14 d后,出泥的COD与VSS的去除率开始稳定,产气量也逐渐达到稳定,气体中的甲烷含量达70%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中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含量均不超过《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可作为农业肥料。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表明,投加无机营养盐可强化剩余活性污泥好氧消化的效果.无机营养盐不仅提高了消化前期的污泥活性,加快了MLSS的降解速率,而且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过滤性能,并能使上清液COD值下降,硝化作用提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