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稳定活性硅酸SPSA在污泥脱水应用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NaO·3.2SiO2、H2SO4和Al2(SO4)3为原料,制备出高稳定活性硅酸絮凝剂SPSA,研究了它在污泥脱水应用中的絮凝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向生化处理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中投加相对于污泥量2.0%的SPSA,在5×104Pa真空度下过滤脱水,污泥含水率由99.4%下降为70.0%,污泥体积降为原体积的1/50,燃烧热值增大50倍,污泥比阻下降,并且所得滤液澄清,透光率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最优煅烧温度(350℃)下,制备不同石墨烯(GO)负载比例的TiO2/GO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SEM、XRD、Raman、FT-IR、TGA、BET等技术表征并分析材料的表面形貌、晶相结构、官能团与化学键合等特征,进而探究该复合材料在紫外光下对水中腐植酸(HA)的降解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烯(GO)负载比例的增大,TiO2/GO复合催化剂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有层次的形貌空隙有效减小了团聚,提升了光生载流子迁移效率;Raman光谱中1350 cm-1和1600 cm-1的2处特征峰验证GO成功负载,且晶型仍以锐钛矿相为主;3%GO负载量的TiO2/GO光催化性能最优。当TiO2/3%GO投加量为0.5 g/L,水中HA初始浓度为10 mg/L时,在紫外光下催化反应1 h后降解率达到84.7%,其降解速率常数为0.0313 min-1。  相似文献   

3.
采用亚硫酸氢钠(NaHSO3)强化高锰酸钾(KMnO4)去除苯胺(AN).通过批次处理实验研究了AN去除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分析了KMnO4投加量、NaHSO3投加量、初始pH值和反应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以石蜡为胶结剂分别制备基于NaHSO3和KMnO4的可渗透反应栅(PRB),对模拟AN污染地下水进行连续处理,研究不同PRB的释放规律和组合PRB对AN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NaHSO3可显著强化KMnO4对AN的降解速率,当AN初始浓度为5mg/L,NaHSO3/KMnO4/AN为5/5/1时,AN去除率达99.2%,高于单独KMnO4处理的85.6%.AN去除率与KMnO4投加量、NaHSO3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线性正相关,与溶液初始pH值线性负相关.采用二次多项式和逐步回归法拟合了AN去除率与反应条件间的关系,模拟值与验证实验结果相近,模型精度较好.PRB中NaHSO3溶出速率显著大于KMnO4.当NaHSO3和KMnO4混合的可渗透反应栅(SB/PM-PRB)质量为5g,进水流速和AN浓度分别为0.1mL/min和10mg/L时,168h内AN的去除率保持在99%以上,且克服了KMnO4单独处理出水色度过高的问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反应前后PRB成分没有显著变化,PRB稳定性较好.紫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AN和苯环特征峰强度均显著下降,表明SB/PM-PRB能使AN开环降解和破坏氨基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开发一种结合原位化学氧化和二氧化硅溶胶-凝胶的可控氧化剂释放技术,制备出一种高锰酸钾(KMnO4)凝胶缓释剂(SRPG).优化SPRG的制备条件和探究影响其在水中缓释效率的因素,并考察其对不同氯代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溶胶的质量分数、KMnO4的含量及pH对SRPG凝胶化过程有显著的影响;提高缓释剂中KMnO4的含量和降低二氧化硅溶胶质量分数,可有效提高SRPG中KMnO4的释放速率,当KMnO4质量分数为6.51‰,二氧化硅溶胶质量分数为40%,KMnO4的释放符合拟一阶动力学,释放速率kobs=0.83 h-1(R2=0.9750),且12 h后KMnO4释放率为82.7%;SRPG可有效降解水中氯代烃污染物,其中对三氯乙烯(TCE)的去除效果最佳,反应24 h可去除水中98%的TCE.因此,SRPG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实际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柠檬渣对污水中Cu2+的吸附性能,利用H2SO4与NaOH对柠檬渣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 测试了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容与孔径等性能,并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电镜(SEM)和能谱(EDS)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佳改性条件:H2SO4改性后的炭化温度为80 ℃,NaOH改性后的炭化温度为90 ℃,w(NaOH)∶w(H2SO4)为0.3.改性后的柠檬渣较原柠檬渣比表面积由88.3 m2/g增至392.2 m2/g,灰分率降低了90.7%,碘吸附值提高了近5倍,孔径分布主要是中孔;柠檬渣属于无定型结构,改性后的柠檬渣有CC生成,形成了芳香烃,表面形成了密集的孔;改性后柠檬渣主要由碳元素组成,从而能有效吸附Cu2+,对Cu2+的吸附率能达到85.3%. 由红外分析可知,改性后的柠檬渣吸附Cu2+后3 804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说明Cu2+取代了这个吸收峰所代表的官能团及部分O—H中的H+.   相似文献   

6.
酸浸焚烧污泥灰(ISSA)是一种湿化学法提取磷(P)的工艺,因其操作简单、损耗低而被广泛应用.以烘干污泥为对照,通过考察不同温度(600~900℃)下ISSA中的磷形态和矿物相转变,研究了H2SO4和HCl作为提取液的酸浓度、酸浸时间和液固比对ISSA样品释磷性能以及对Ca、Al、Mg、Fe等关键金属元素浸出行为的影响,最终通过酸浸、阳离子交换树脂(CER)纯化和沉淀三步反应得到磷回收产物.结果表明:ISSA样品磷的形态以非磷灰石态无机磷(NAIP)为主,且部分NAIP会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转变为磷灰石态无机磷(AP);同时,污泥样品经两种提取液酸浸后,金属元素Ca、Al、Mg释出量最多,其中Ca、Mg元素的浸出量随焚烧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而Al的浸出量随焚烧温度的升高急剧降低;相比其他焚烧温度,800℃条件下ISSA释磷性能更好,且H2SO4酸浸释磷性能优于HCl酸浸,当H2SO4浓度为0.10mol/L、液固比为150mL/g、酸浸时间为150min时释...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最适宜的预处理条件,探究了不同高铁酸钾(PF)亚硫酸钠(Na2SO3)投加量对污泥EPS剥离和有机物转化短链脂肪酸(SCFAs)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Fe(VI)/S(IV)联合预处理对污泥结构,尤其是紧密附着层EPS有较强的分解作用.当PF/Na2SO3的物质的量比从0/1(单独Na2SO3组)增加至2/3时,SCFAs的最高产量由1169.5mg COD/L增加到4796.9mg COD/L(第4d),是单独Na2SO3和PF实验组的4.5和1.6倍.同时,当PF/Na2SO3物质的量比为2/3时,溶解性糖类和蛋白质释放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0.1和2212.2mg COD/L.因此,适宜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最佳PF/Na2SO3物质的量比为2:3.基于本研究结果,结合传统厌氧发酵各个阶段,阐明了Fe(VI)/S(IV)强化污泥产酸的机理,为采用基于SO4·-的高级氧化方法强化污泥发酵产酸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氧化性能很强且环境友好的氧化剂.本文探究了紫外(UV)增强KMnO4处理氧化铜-乙二胺四乙酸有机络合物(Cu-EDTA)的动力学和机制,考察了KMnO4浓度、初始溶液pH及水体中常见离子等影响因素对该体系的影响,确认了主要活性物种,并推导了Cu-EDTA的氧化路径和KMnO4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相比单独UV或KMnO4的作用,UV/KMnO4能够显著增强Cu-EDTA的氧化效果.在初始pH=3.2、最佳氧化剂和污染物比例为1.2、反应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Cu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2%.随着KMnO4浓度在0.09~0.9 mmol·L-1范围内增加,Cu去除率随之增加.粹灭实验表明,与HO·相比,活性锰物种(RMnS)是UV/KMnO4氧化Cu-EDTA的主要活性物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Cu-EDTA的降解产物,表明其降解遵循脱羧反应.不...  相似文献   

9.
以二氧化铈-二氧化钛(CeO2-TiO2)、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GO-CeO2)、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GO-TiO2)和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二氧化铈[GO/(CeO2-TiO2)]为改性物质,借助真空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进行改性制备复合膜,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紫外可见漫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等手段探究了复合膜的结构和光吸收能力.选择常州太湖支浜水样作为原水,研究了复合膜在黑暗及紫外光条件下对氨氮及DO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GO-CeO2)复合膜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到28.21%,GO/(CeO2-TiO2)复合膜DOC去除率最高达29.58%;紫外光条件下,GO、CeO2、TiO2间的协同作用使得GO/(CeO2-TiO2)复合膜氨氮(65.4%)及DOC (54.7%)去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废弃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其治理水环境中Cd2+的污染问题,用KMnO4、KOH、H2O2、KOH+H2O2、酒石酸、柠檬酸、TiO2对水稻秸秆进行改性,制成不同的水稻秸秆吸附剂来吸附溶液中的Cd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和Zeta电位仪对改性前后的水稻秸秆进行表征分析,吸附过程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修正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Cd2+初始浓度100mg/L,pH7,水稻秸秆添加量为10g/L,25℃条件下,7种改性水稻秸秆吸附Cd2+的效果不同,其中经KMnO4改性的水稻秸秆对Cd2+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达10.024mg/g,对Cd2+的去除率达到99.24%,比未改性水稻秸秆提高了99.44%,其次是KOH和KOH+H2O2改性处理的水稻秸秆,吸附量分别达到了9.302和9.189mg/g,对Cd2+的去除率分别达92.62%和90.82%,比未改性水稻秸秆分别提高了85.07%和82.83%.改性处理水稻秸秆吸附Cd2+的效果顺序为:KMnO4 > KOH > KOH+H2O2 > TiO2 > H2O2 > 柠檬酸 > 酒石酸.对于Cd2+的吸附过程,准一级速率方程只能较好地描述吸附初始阶段,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则能很好地描述吸附的整个过程.经KMnO4,KOH和KOH+H2O2改性的水稻秸秆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废水中Cd2+吸附剂.  相似文献   

11.
液氮冻融破碎生物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城市剩余生物污泥,采用液氮冻融破碎、提取液提取的方法制备了生物污泥絮凝剂。对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及其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液氮冻融破碎,pH为1.0的稀盐酸溶液作为提取液提取所制备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效率可达98.5%。液氮冻融破碎的次数对絮凝剂制备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以及絮凝体系的pH对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刚  李伟光  王广智  李鑫  公绪金 《环境工程》2012,(Z2):489-493,568
以城市生活污水厂脱水车间污泥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ZnCl2为活化剂)在活化剂浓度为45%、活化温度为600℃、浸渍温度为45℃、活化时间为50min条件下制备污泥基活性炭。对污泥基活性炭进行了孔结构、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XRD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条件下制备出的污泥基活性炭碘吸附值为427.51mg/g,比表面积为329.48m2/g,大孔、中孔、微孔容积分别为0.19,0.12,0.15cm3/g。平均孔径为3.953nm。将其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考察了污泥基活性炭投加量、pH、吸附时间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镇污泥总磷测定条件的优化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住建部要求对(CJ/T221-200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依据水中总磷的测定原理,通过过硫酸钾消解后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对污泥中的总磷进行测定,并对过硫酸钾消解后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条件,包括污泥样品取样量、过硫酸钾溶液加入量和消解时间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发现污泥样品取样量为0.1 g左右,过硫酸钾溶液加入量为50 mL,消解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加标回收率在90%~105%之间.结果提示我们进行优化选择的方法能满足实验室的要求,可作为城镇污泥中总磷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以氯化锌和氯化铜为复合活化剂,采用低温炭化及中温活化方法制备了污泥活性炭。经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活化温度为534℃,活化时间为60 min,ZnCl2浓度为3.0 mol/L,CuCl2浓度为0.3 mol/L,碘吸附值达到534.0 mg/g。所得污泥活性炭含有大量微孔,同时也含有部分中孔和大孔,BET比表面积为784.89 m2/g,Langmuir比表面积为1 053.69 m2/g;利用污泥活性炭吸附制药废水,实验结果符合Freundlich方程,由此建立的分形吸附模型证明制备的污泥活性炭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越高,则粗糙度越大,碘吸附值越高。  相似文献   

15.
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L9(34)考察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确定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及最佳测定条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浓度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加热时间及滴定时间,影响较小的是溶液的酸度。在最佳测定条件下:1+3硫酸、加热8min、60s内滴定、高锰酸钾浓度为0.0100mol/L,加标回收率为101%。  相似文献   

16.
Removal of 2-methylisoborneol (MIB) in drinking water by ozone,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PAC),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potassium ferrate was investigate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MIB by both wood-based and coat-based PACs show that main removal of MIB occurs within contact time of 1 h. Compared with the wood-based PAC, the coat-based PAC evidently improv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MIB. The removal percentage of trace MIB at any given time for a particular carbon dosage was irrelative to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IB.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H on the ozonation of MIB.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zonation of MIB. It is conclusive that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potassium ferrate are ineffective in removing the MIB in drinking water.  相似文献   

17.
臭氧-活性炭技术处理炼化企业RO浓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臭氧-活性炭技术对炼化企业RO浓水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研究该废水在不同pH、臭氧投加量、臭氧接触时间、投加催化剂、活性碳吸附时间和活性碳投加量条件下RO浓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确定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炼化企业RO浓水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pH为8,臭氧投加量为75 mg/L,臭氧接触时间为5 min,催化剂KMnO4的投加量为35 mg,活性炭吸附时间为150 min,活性炭投加量为4 g/L时,臭氧-活性炭技术对RO浓水中COD处理效果达到最佳,总去除率为58%。  相似文献   

18.
马斌  许鑫鑫  高茂鸿  委燕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20,41(3):1377-1383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是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脱氮有望大幅降低外碳源投加量.本研究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考察了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深度脱氮性能与污泥特性.结果表明,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可迅速启动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在进水COD/TN为2.19±0.08时,出水TN浓度为(4.82±1.84)mg·L~(-1),实现了低碳源污水深度脱氮.系统粒径大于0.20 mm的污泥占86.16%,污泥实现了颗粒化,有助于厌氧氨氧化菌在系统内的有效持留.将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深度脱氮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深度脱氮,可降低外碳源投加量,同时可降低污水处理厂硝化池耗氧量.  相似文献   

19.
模拟高藻期碱性水源水,采用高铁酸钾对水中以颤藻和二甲基三硫醚为代表的藻类及微量嗅味污染物进行同步控制研究.在高铁酸钾与聚合氯化铁(PFC)单独混凝对藻类的控制效果对比的基础上,展开了高铁酸钾与高锰酸钾预氧化-PFC联用方法对藻类及嗅味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对比,探讨了pH、预氧化时间和浊度等条件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FC单独混凝除藻率最高为90.6%,以Fe计的等量投加条件下,高铁酸钾控藻效果较PFC混凝好,除藻率可达92.4%.高锰酸钾对PFC具有强化混凝效果,可明显提高除藻率(94.5%).高铁酸钾较高锰酸钾预氧化对二甲基三硫醚的去除效果理想,且氧化时间大大缩短,高铁酸钾氧化时间1 min可去除92.5%二甲基三硫醚,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10 min后达到的去除率(7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