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城市固体废物的焚烧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稳定均匀的燃烧温度是确保减少垃圾焚烧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内旋流流化床(ICFB)进行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实验,探讨了不同的布风速度、垃圾焚烧量、流化床浓相区高度和不同种类垃圾对焚烧稳定性的影响,并给出了流化床内部温度和CO、NOX、SO2等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内旋流流化床采用非均匀布风,低速风的移动区尚未流化时,浓相区温度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低速风区流速超过2倍初始流化速度后,浓相区温度是均匀一致的;流化床的床料具有较好的蓄热能力,较厚的床层有利于提高燃烧的稳定性,可减少垃圾给料和垃圾热值的波动对燃烧温度造成的不利影响;垃圾的焚烧效果与垃圾的热值有直接关系,焚烧低热值垃圾时,为了提高焚烧温度并达到较好的排放指标,需要增加一定量辅助燃料进行助燃;内旋流流化床在燃烧稳定性以及燃烧温度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今高浓度有机废液处理困难的状况,开展了利用管式炉焚烧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液实验。研究了工业废液及苯酚溶液在不同气氛、温度下的燃烧效率、COD去除率、NO_x及SO_2等排放特性。研究表明:焚烧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液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温度越高,燃烧效率和COD去除率越高;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生成的NOx主要是快速型NO_x。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热解氧化焚烧的概念及原理,指出了实现热解氧化焚烧的关键因素。根据热解焚烧的控制过程,详细地介绍了静态热解和动态热解的工艺特点,并对实现热解焚烧所采用的焚烧炉进行了比较及适用性分析,提出了废物热解焚烧工艺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废物焚烧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废物焚烧技术TechnologyofWasteIncineration丁聚庆(中国环球化学工程公司北京100013)在垃圾处理方面,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手段是焚烧。对于下列三种垃圾的处理,焚烧护的应用大幅度增加:(1)城市垃圾的...  相似文献   

6.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过程中关键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在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中的问题,以控制二英、燃烧效果、残渣处置为关键目标,从二英控制机理、工况设计、设备选择和残渣处置等焚烧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燃室、二燃室的最佳温度分别为850~870和1000~1200℃;烟气停留时间大于2s,但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湍流程度的雷诺数大于1×104,当雷诺数大于5×104时,焚烧效率更高;急冷装置在180~550℃时烟气停留时间应小于1 5s,布袋除尘器最佳工作温度为120~150℃;残渣、飞灰和底渣中的w(PCDD DFs)(以TEQ计,下同)应分别小于1 0,0 3和0 5ng g。当底渣中的w(PCDD DFs)高于0 3ng g时,则当作危险废物处理。   相似文献   

7.
马涛 《环境保护》2012,(18):35-37
秸秆焚烧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同当前农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劳动力转移有很大关系。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全面推进存在诸多困难。对于政府来说,治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要广拓思路,不能过于依靠命令控制式工具,更要重视经济激励型工具,探索性地尝试自愿型工具。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疏浚污染底泥与垃圾焚烧灰混合烧制陶粒的可行性,根据陶粒的桶压强度和吸水率等性能确定了原料配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陶粒微观形貌、重金属残留率、浸出比例及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中焚烧飞灰比例增加,陶粒的筒压强度降低、吸水率升高,污染底泥与焚烧飞灰的合适配比为4:1,焙烧温度在1 100~1 150℃时陶粒内部微孔聚集,在1 200℃时陶粒出现大量玻璃相,陶粒焙烧温度宜控制在1 150℃左右;在最佳条件下烧制陶粒的筒压强度为4.56 MPa、吸水率为15.3%,堆积密度为735 kg/m3;陶粒中重金属残留率除了Zn外均随焙烧温度升高而下降,重金属浸出比例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渗沥浓度都有一定程度降低,浸出浓度均达到相关标准。烧制的陶粒有作为铺路、堤坝建材骨料使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焚烧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污泥焚烧是可实现最大量减容的污泥处置方法,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该工艺已日臻成熟。为了探讨污泥焚烧的可行性,阐述了直接焚烧技术、混合焚烧技术和新兴的污泥合成燃料的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了污泥焚烧设备并指出流化床焚烧炉是目前污泥焚烧的主要设备。最后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污泥焚烧系统,并指出了污泥焚烧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己二胺有机废液在流化床中焚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规模的热态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含5%己二胺有机废液的焚烧 实验研究,在700-900℃范围内,研究温度及空气过剩系数对NOx沿床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沿高度方向上NOx浓度 逐渐降低,并且存在NO2浓度大于NO浓度这一有趣现象,在900℃下氧量增加有利于密相区NO、NO2浓度的降低,说明在 有氧条件下NH2促进NOx的还原,在不同空气 过剩系数下和然相区出口NOx几乎为零 ,表明900℃是己二胺有机废液焚烧 的合适温度。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垃圾焚烧处理新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处理低热值、高水分的垃圾而不需用任何辅助燃料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新技术。焚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及产生的噪声经治理后可达标,并可实现热能回收,符合“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原则,一次性建设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是处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槽实验的藻类生长参数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逄勇  丁玲  高光 《环境科学》2005,26(3):78-82
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生态模拟槽中进行了藻类的动态模拟实验.取太湖原水至生态槽中,在温度、光照、营养盐变化条件下进行采样,观察藻类的变化情况.在生态槽实验基础上应用PHREEQC模型建立了藻类生长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氮及磷营养盐的循环过程.利用生态模拟槽实验结果对太湖藻类生长模型的各参数进行了详细的率定验证,并应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最佳的一组参数,藻类及各种营养盐浓度的模拟值均能较好地拟合实验测量值.  相似文献   

13.
垃圾焚烧电厂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会产生渗滤液、酸性气体、二噁英、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此针对各污染因子提出了现阶段先进的污染防治措施,并对今后可进一步发展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1350±10℃的焚烧温度下对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了熔融焚烧试验,结果表明:减容减量化良好,排渣通畅,O、Si、Ca、Al、Fe为构成灰渣的主要元素,检测到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灰渣呈碱性,二次污染物的产生与焚烧温度、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急资源管理是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资源储备地点选择在内的应急资源配置,对提升应急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应急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应急资源库的选址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介绍,并研究推介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方法—图解法,尝试简化选址的优化过程、降低技术难度,以期对基层单位的选址优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应从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影响的范围、影响可恢复性、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关注度 5方面综合考虑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这 5个因素的权重 ,对各污染因子进行分级予以定量打分 ,按得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  相似文献   

17.
由于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较弱,不能够将污染较重的水样中的有机质充分氧化,使测定结果不准确。而多次稀释会给测定结果的计算带来了误差。根据多年的实践,推荐适用此方法测定的最佳水样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8.
环境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模型参数优化是通过极小化目标函数使得模型输出和实际观测数据之间达到最佳的拟合程度.由于环境模型本身的复杂性,常规优化算法难以达到参数空间上的全局最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运算效率的快速提高,直接优化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广泛应用.本文比较了CRS、SCEUA、SA和Annealing-Simplex等4种算法应用于环境模型参数优化的结果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9.
ESOWT专家系统用于选择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ESOWT由主控模块,I/O模块和专家系统骨架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知识表达采用框架式结构,该系统可在IBM PC及共兼容机上运行,ESOWT主要用于帮助确定某种工业废水的最佳处理工艺流程,并给出相应的基建投资、运行及电耗等投资预算。  相似文献   

20.
舰艇设备的抗冲击能力是其作战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其装舰前的冲击试验考核是环境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无法明确设备在舰上安装方式和方向时,考核应模拟最严酷的工作条件和船上可能使用的安装方法,以船用典型断路器为例,简要描述了冲击条件下最严酷安装状态的分析选择过程,以期作为其它舰用设备冲击考核试验所选试验工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