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晨希 《沿海环境》1999,(1):25-26
起始于1997年初的厄尔尼诺事件,一直影响到现在.对于本次厄尔尼诺的看法,在科学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本次厄尔尼诺强度为本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并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的来历“厄尔尼诺”(Elnino)一词是西班牙语“圣婴”、“耶稣之子”的意思,是指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洋面上的海水异常增暖的事件.由于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至7年发生一次,每次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至24个月,平均持续时间为17个月左右.据资料统计1880年至1980年的100年间共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5次,平均约每4.4年发生一次,三十年代前厄尔尼诺事件平均12年发生一次,进入七十年代后发生较为频繁,每  相似文献   

2.
网虫 《沿海环境》2000,(7):29-31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越 来越热,1997年开始席卷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让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但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类对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会日益加强,忧心忡忡的科学家在新世纪乍始便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展开了新的一轮争论,而这场拔河拉锯战的焦点则集中于一关注全球气候冷热走势。 地球气候的冷暖变化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更将对人类的全球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产生作用。 借助先进的气象卫星和大型计算机,人类对全…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的警告”全球变暖──南极植被矿大了:南极冰种在退却,夏季时间延长,气温上升,结果南极植被迅速繁殖。南极一种开花野草的数量,由于繁殖的结果,现比30年前增加了24倍,并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发芽,新的物种正在出现。每分钟环境灾难每年...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警告说,政府大力支持生物燃料生产的做法将引发粮食短缺,并导致破坏自然栖息地,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却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5.
文娜 《环境》2009,(5):36-39
猪肉会传播猪流感吗 专家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猪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因此,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资料:西太平洋水域已发现“厄尔尼 诺”征兆,“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在今年再次再现吗? 让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近年的有关预测。 2001 年5月15日。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在近期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根据他们的监测,东太平洋冷水区变暖的趋势远没有1997至1998年那么明显,而且这种趋势目前正在逐步减弱。因此,还不具备“厄尔尼诺”产生的条件。 2001年5月25日。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发表观测报告,称设置在赤道太平洋上的观测浮标观测到海流变化,预示12月份有可能发生2…  相似文献   

7.
2月15日在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举行的第三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议再次发出了环境恶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警报。  相似文献   

8.
俊红 《环境保护》1992,(11):42-44
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大气的组成,那也许会使气候发生迅速变化.自然界的温室效应保持地球表面温暖.如果没有大气中的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及其它温室气体,太阳照进来的红外线将散发到外层空间.人类活动不仅增加了自然界中的温室气体,也增加了新的红外线吸收气体——如化工产品氯氟烃.在近10年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已有所增加.全球气候是否在转暖?80年代肯定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最热的10年,90年代仍旧炎热,但目前科学家还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科学界、政界和公众关注的重大国际问题。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倍增所致。近一个世纪来,随着社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化亚氮等)日益增多。从1860年至今,二氧化碳排放量,从9000万吨增至56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270ppm提高到345ppm。8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最近,据美国二氧化碳情报分析中心研究,1983年以来,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胡世雄  郭启顺 《环境》1996,(5):14-15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在1990年以前一百多年中最温暖的六个年头(1981,1983,1987—1990)都出现在八十年代。最近英国气候专家分析了世界各地气候资料后肯定:1995年是近14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年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间的长期平均气温高0.41℃。这种全球变暖现象及其对整个地球环境系统的影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续)DetectionofGlobalClimateChange(Continuatio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PWEP)2.上层大气温度除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现代环流模型(GCMS)还可以预测由温室气体引发的上层大气温度变...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的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通过阐述气候变暖的源与汇。回顾并分析了前、后100年气候变暖的趋势及风险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变暖的风险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多达10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2009年8月,台风莫拉克肆虐中国台湾省,造成约500人丧生,7000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目标、方法、主要科学问题及近1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中国是全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诱发的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议大力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增加研究经费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合作,把当前较为分散的研究有效地组织到一些有前景的、能出高水平成果的课题上去,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全球气候谈判纷争的原因分析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毅 《环境保护》2001,(1):44-47
本文从气候系统的全球公用地性质、解决气候变暖的科技难点、全球环境政治的特殊性以及《京都议定书》的遗留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全球气候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认为全球气候谈判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选择正确的方向、建立公平有效的长期行动框架比解决议定书存在的问题更重点。文章还对未来前景和中国的选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杨南 《环境》2002,(9):32-32
科学家通过各种手段研究气候变化的迹象。最直接的气候纪录是气象部门的数据。这种记录尽管精确,却不容易得到,尤其是很早以前,或者偏远地区的数据。当然,科学家还使用其他的气候纪录。例如,树木的年轮可以以年为单位记录温度和降雨量。植物的花粉可以记录温度与湿度。冰川侵蚀的地貌特征也可以衡量过去年代的气候。钻取陆地冰川的样本也能考察过去年代的气候状况。冰核是很好的记录器,它能把过去年代的多种样本包裹起来。通过研究冰核,我们能知道过去大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水平,甚至可以推测出当时太  相似文献   

18.
蔡文东 《环境》2001,(6):8-9
2000年8月上旬,海洋地理学家麦卡锡博士乘破冰船前往北极考察,结果吃惊地发现通常在夏季冰层厚达3米的北极极点覆冰已融化成海水。“北级目前的情况与6年前已完全不同,那时破冰船必须破开2-3米厚的冰层才能到达北极极点。而这次沿途则是冰层稀薄,到极点时破冰船也无冰可破”,麦卡锡说。海洋学家普遍认为,北极极点出现海水的现象据推测曾在5000万年前发生过。换言之,北极极点的覆冰融化成海水是5000万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不仅如此,在北极极点还可以看到海鸥在天空中飞翔,鸟类学家认为这在北极也是前所未有的。不少科学家认为,麦卡锡的发现是证明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此前有卫星图片和研究显示,北极极点的冰层逐年变薄,其厚度在过去50年中减少了4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2007,(11B):15-15
11月16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最后一部份气候变化报告,警告说,全球变暖可能带来长远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将导致“突然的或者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和影响”。报告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的证据,气候变化对目前以及将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如何阻止这些危险发生的各种观点。IPCC的专家们一致同意,过去数十年来地球温度的升高主要出自人类活动而非自然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据权威部门计算,为了维持一个人的生活,每年要从地球岩石圈中挖出25吨矿藏。在人口爆增的今天,消费剧增引起的巨大需求和过度索取,正在导致自然资源损毁·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黄牌”亮出我国足个发展中的国家,许多重要的矿物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3。加之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一个对矿物资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发展时期。因此,所面临的物任形势十分严峻。其一、主要金属矿藏同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突出。据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会同有关工业部门论证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