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林火灾害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荷秀  岳宇红 《灾害学》1997,12(4):34-38
应用陕西省5大林区9a火灾个例及相关资料,分析得出陕西省林火的时空分布规律,火源特点,林火造成的灾害,林火发生发展的影响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森林防火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0年全球气象灾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凤 《灾害学》2001,16(2):58-64
2000年,全球气候持续较常年偏暖。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强拉尼娜事件在1月再次达到峰值后,迅速减弱,强拉尼娜事件对全球,特别是对热带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半球许多地区冬季出现严寒天气,夏季又遭热浪袭击,严重的高温、干旱、森林大火困扰全球。而亚洲南部、西欧、南部非洲、南美北部的许多地区暴雨频繁。估计气象自然灾害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达上千亿美元。数亿人口受灾。  相似文献   

3.
森林火灾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针对其风险预报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融合气象、地表覆盖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方式构建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是西南山地区域森林火险综合预报业务化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国家标准(GB/T 36743-2018),本文研究首先构建了重庆市森林火险气象风险预报模型。然后通过融合可燃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方式,进一步构建重庆市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最后利用历史火点数据针对上述两类模型的精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多,且呈现出季节性规律;重庆市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地表覆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条件的共同影响;与森林火险气象风险预报结果相比,森林火险综合预报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高的精细程度;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能有效提高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对削洪减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上游具有形成暴雨洪水的地形与气候条件,森林植被削洪减灾功能的提高必须着眼于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善,削洪减灾功能的提高是通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雨水的截留拦蓄作用实现的。研究区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该系统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截持水量不同,该系统削洪减灾功能的大小不仅与降雨特点有关,而且与系统各水文层前期持水量有关。在连续长时间暴雨情况下,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除对第一次洪峰有削减作用外,对后续暴雨洪水的削减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使洪峰增高。根据宜昌站30d洪水量的地区组成和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截留持水功能的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与保护的宏观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森林火灾状况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讨论了我国森林火灾的状况, 并对森林火灾的时间变化、区域分布、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及地形因素影响等特点进行了论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林火对策  相似文献   

6.
森林火灾的自组织临界行为及其在中国林火数据中的体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森林火灾元胞自动机模型是研究自组织临界行为的一个经典模型。本文从该模型出发,讨论了它的自组织临界行为,考虑到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对经典的森林火灾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降雨、人工烧除等森林火灾模型的演化规则。将经典模型和改进模型的演化计算结果与中国近40年来的森林火灾数据以及美国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克服了经典森林火灾模型的不足,与真实森林火灾的演化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7.
森林大火中飞火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上分析了飞火的形成过程,建立了飞火形成及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各种因素对飞火过程的影响,给出了用诺谟图估算飞火距离的方法。这些工作对森林火灾中飞火距离的估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由于飞火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模型建立过程中所进行的假定等因素,本文所提出的飞火估算模型仍有待于大量的林火实践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森林火灾扑救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森林火灾的蔓延和扑救受林区地形,植被,水系及道路等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林区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火蔓延数学模型,实现了对得杂条件下林火蔓延的计算机模拟预测,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优化的防火道开设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林火管理中防止大火成灾的重要性,并以系统工程为主要手段,通过计算机运算提供的数据,指挥人员选用相对优化的决策。依靠现代化的灭火技术,最大限度地制止大火蔓延直到熄灭,其目标是把火灾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森林火灾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剖析了我国森林火灾与损失概况和我国森林火灾分布及其特点。根据森林燃烧环理论,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森林防火对策,即从森林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以林火性状为依据,进行火险区划,以工程防火为中心,群众防火为主,营林、生物防火为基础,有条件地用火防火的对策,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使火灾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其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以下,充分发挥火生态的效益,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林区社会安定和林区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3-4):200-217
Since 1982, haze pollution has become an almost annual occurrence in Southeast Asia, with the worst episodes being in the period of 1997–1998 and in 2006–2007. Haze originates from peat and forest fires, mostly in Indonesia.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aze can be observed at the global level, with increased carbon emissions exacerb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more importantly at the regional level, with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effects in Indonesia and its neighbouring countries. Most of these fires are manmade, and can be traced back to land-clearing activities of commercial oil palm plantations. This article questions why these companies have been able to burn with such impunity, even though using fire for land clearing is against Indonesian law. It argues that local and foreign plantation companies have cultivated strong patronage linkages with key patrons among the ruling elite. Hence, patrons are encouraged to protect their clients from the repercussions of their actions. This weakens the power of the state in terms of law enforcement, where national laws against the use of fire are thus rendered useless in the face of powerful economic interests. Well-connected companies therefore continue to use fire as a cost-efficient way to clear land while disregarding its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面向问题的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集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描述具体应用在诸如洪水、林火、地震、雪灾、旱灾、虫害等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面向问题的地理信息专题系统。简称灾害集成系统。该系统运行在UNIX平台上,采用面向要素的数据模型,用广义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实现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地震次生火灾虽是1种相对罕见的城市灾害,然其巨大的破坏力却逐渐引起广大城市防灾工作者的注意。为了有效防止和抵御地震次生火灾,构建了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仿真系统,用于辅助防灾工作者预测和评价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蔓延、扑救和破坏过程。该仿真系统由4个部件构架而成,包括空间数据库、模型库、仿真中心和结果输出。空间数据库组织和收集城市中与地震次生火灾密切相关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为仿真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源;模型库是整个仿真系统的核心,包括了地震次生火灾过程中3个关键阶段的模型,即震后起火模型、城市火灾蔓延模型和震后消防扑救模型;仿真中心是仿真系统的运行中心,实现数据和模型之间的集成,并提供完整的仿真方案进行模拟,并以表格、图件和报表的形式输出各种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可为防灾工作者的防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沙尘暴与气候因素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次年际变化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次与北方大风日数的分布在空间上并不完全一致,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受区域特征条件影响较大;(2)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呈现减少的趋势,与我国北方温度持续升高,夏季降水量有所增加的趋势有着较好的一致性;(3)我国北方沙尘暴频次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点说明降水和温度通过改变地表植被、土壤等特征,影响着区域沙尘暴发生的风险等级。文章最后还提出了沙尘暴风险评估和建立预警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森林火险天气形势及其前期气候特征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06年27年间黑龙江省林区发生的37次特大森林火灾资料,针对高空500hPa温压场的结构,将着火前3天短期时段内的天气形势分为4类8型,在此基础上对相对湿度与气温等因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高火险日数及前期气候与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预报.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DIS数据的火点信息自动提取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火点自动识别是提高火灾遥感监测响应速度的关键。MODIS是第一个在仪器特征参数设计上考虑了火灾监测需求的卫星。大兴安岭地区地处草原草甸和森林交界地带,火灾频繁。以大兴安岭地区为实验区,基于马里兰大学提出的MODIS数据火灾监测算法,按照我国的地理环境和植物燃烧条件进行修正,构造了火点信息自动提取模型,形成了从图像预处理到火点自动提取的技术流程。火点信息自动提取产品有火点和异常高温点,火点提取精度达到90%以上。模型适合日间火灾监测。影响火点自动提取精度的主要是因为:图像边缘对探测值产生影响;云覆盖使辐射无法透出;烟羽的影响,使辐射降低。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少区域存在如热融滑塌、冻胀丘、融沉、冻胀等与冻土变化相关的冻融灾害。冻融灾害的存在与发展给冻土区环境与开发带来极大影响。在广泛现场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冻融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岩土性质、活动层厚度、植被覆盖度、坡度、海拔、纬度为内因,年平均气温变化、人为活动为外因的评价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整个青藏高原在现状条件下以中低风险性为主。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地温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草原火险等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频繁发生的草原火灾给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及草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可能引起森林火灾,使损失进一步扩大.草原火险等级预报技术可以预测和预报草原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大大减少火灾的发生次数和带来的损失.根据我国北方草原生态和环境特点,综合影响草原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因子,选择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枯草率、可燃物干重和草地连续度共7个基本指标构造了基于遥感的草原火险指数.根据计算得到的草原火险指数,将研究区域的火险状态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等级,用来预测草原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扩展速度和扑灭难度.草原火险等级预报可以为草原火灾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9.
高宇飞  程远平  汪磊  刘静 《灾害学》2006,21(1):64-67
室内火灾温度是火灾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对火灾防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轰燃为分界点,总结归纳了目前国际上采用的轰燃前后室内火灾温度的预测方法。对每一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及优缺点作了分析。同时对轰燃前后的各种温度预测方法分别作了简要的对比。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推荐了作者认为实用性较强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建筑结构抗火性能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火灾产生的高温可使建筑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火能力 ,必须进行建筑结构抗火分析和设计。各国学者对建筑结构抗火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简要介绍火灾科学的产生及发展的进程 ,重点回顾建筑结构抗火性能研究的进展 ,进而对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