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企业工作比较难做.特别是安全管理工作。往往人面对熟情,一手拿着制度.一手拿着罚单.开了罚单觉得得罪了工人:睁一眼闭一眼吧,又觉得自己失职,对不住老板,左右为难。总觉得现在有不少人实在不自觉。违章变成习惯,违反制度变成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2.
安全短笛     
责任是什么?是“份内该做的事”。如果去做份内不该做的事,那不叫负责,而叫越位或争权。做安全工作的人如果连自己的责任都不明白,那自己的安全就可能成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的行为有两种,分别为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无意识的行为源于习惯或条件反射,有意识的行为则源于激励。这种激励表现在3方面:趋利、避害和繁殖。很多时候,我们正在做的事,并不一定是“想做”,而是不得不做,比如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为了养家糊口,在没有好的跳槽机会之前,只有“坚持”。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如果连居家过日子都不注意安全,很难想象他能重视职业安全;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孩子的生命都不关心,那么又怎么能要求他在工作中做到“不伤害别人”。下面的这份关于北京市民家庭安全意识的调查报告,相信对于所有关心或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安...  相似文献   

5.
驾驶习惯与驾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比如驾驶习惯就是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养成了驾驶习惯,而驾驶习惯往往决定了驾驶员的命运。俗语说得好:“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对此,并非每一个机动车驾驶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期盼阳光     
传板报、墟目的交通秩序管理,他都自觉地承担起来。在村里,郑新严看到谁骑车不戴头盔、无证驾驶或酒后开车,他都会及时上前制止,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安全法规,解释酒后开车、无证驾驶、超速行驶的危害。开始,村民们都嫌他多管闲事,久而久之,村民们渐渐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特别是去年底村里“摩托高手”阿来出了车祸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嫌郑新严罗嗦了,大多村民骑车出门也都自觉戴上头盔,开车的速度也渐渐慢了下来。  相似文献   

7.
支配人所有行为的根源就是“习惯”。习惯好坏的标准,在于对社会和公众是否有利,有利为健康.反之为不良。人之所以各不相同,就在于养成了不同的习惯。习惯不是本性,却有着本性一样的固执.“习以为性”正是指的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8.
不耻下问,辞典解释是指不以向地位和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显然,“下问”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式,对自己有益,对事业有利,但绝不是人人都愿意做的。一些志存高远、想有所作为的安全管理干部知道自己的实践能力有限,对基层情况了解还不够,抓住各种机  相似文献   

9.
数字     
《现代职业安全》2006,(7):12-12
安全工作是“护命”而非“救命”——赵宇安全成绩,无论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如果要量化,都应是矢量,且必须是正向的。然而,现实中安全成绩的设定目标都在负向区域。因此,这种目标的含义不是“安全”,而是“不安全”。安全成绩的最低值是“零”,达到“零”这个值,就体现了安全工作的“护命”特征;如果能“大于零”,就为健康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人们已习惯于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小于零”的目标,尽管在“救命”方面也能出彩,但最终还是因方向感不灵而迷失在误区里。  相似文献   

10.
一个行业或企业事故频繁.虽然多与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制度不健全有重要关系,但是,都离不开缺少必要的科学管理方法这个更直接的重要原因。 几十年来,多数企业的安全工作,一直处于经验管理状态,主要是围绕着事故转,工作方法行政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着事故后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缺少科学分析与预测,很少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与方法,对事故的潜伏形态与触发可能性茫然不知或知之甚少。出了小事故,只要不超指标,就不在乎;出了大事故,则吓一跳,“痛”一下,忙一阵,过后一切如常。有些领导部门也往往是下边出了重大事故,就强调…  相似文献   

11.
把上对下的突击性、运动式的安全检查和下对上的应急性、装饰性的应付检查等一些带封建色彩的习惯作法,转变为常态性的规范化、标准化,区别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季节特点的各个管理层级,对自己负责的定期自控、自查、自律,并结合一定的由上级或专家进行的不定期检查,形成每个人、每个层面都尊重生命,都有危机意识,都依法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对总体安全生产负责的局面,也即每个人、每个层面首先要对自己和各自层面负责,其次才能对别人和相关层面负责。这样安全生产就无需突击性的布置和检查,人人都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这就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追求的目标,如果能使每个职工都认同这种安全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常态机制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级别不低的责任人相继为重大事故负了责任,或主动或被动地辞了职。一时间,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把消除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提到重要工作议程。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也忙着与下属们层层签订“军令状”;各类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也接踵而至。“责任人”们雷厉风行起来,绝大多数切实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责任,但其中也不乏担心被“一票否决”危及仕途者。后者不是自觉承担责任,而是不愿意承担因不负责任而应承担的责任,他们负责任实属无奈。“责任人”负有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的神圣权利与义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他们的辛勤工作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免受伤害。这些人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国家的功臣。勿庸讳言,也有那么一些“父母官”没有把人民赋予他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全面建成小康水平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一名普通矿工,我的“中国梦”是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邱成 《劳动保护》1999,(10):31-31
今年元月7日,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作报告时,曾提到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万人化工厂,但多次实现5年以上无工亡;还提到该公司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风险责任目标管理法”。于是,正值该公司开展“抓现场管理,保稳定生产,抓‘三节三降’,保半年目标”万人劳动竞赛之际,我前往川化。百忙中,总经理谢木喜同志接受了我的采访。得知来意后,谢总经理说:“安全工作是企业自己的事,日常工作嘛,要自觉地去做好。”接着他又说:“其实,安全生产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市…  相似文献   

15.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必须强化群体的安全意识,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第一”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本文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让每一位职工积极行使安全管理的民主权利.主动干预不安全行为,积极进行安全互助,自觉遵章守纪。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大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些行为、举止或作法,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由此想到,利用这个规律,让每个职工都养成遵章守纪、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不就可以大大促进和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了吗。当然,如果人们养成违章违纪的习惯则必然会事故不断,后患无穷。 古人说:“‘习非成是”,“习焉不察”,意思是指习惯了某些不正确的作法(如不安全行为等),不仅觉察不到其中的毛病,反认为是对的。在一些单位常可听到违章作业者为自己的行为这样辩解:“以前经常是这样干的,没问题厂’”‘没关系。注意点就行了。”“不会那么巧就…  相似文献   

17.
关车门有艺术吗?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下车关门时,都会习惯地直接用左手“砰”的一下便扬长而去,有时自己把东西落在了车上都不知道。如果我们试想一下几种情形,看看关门到底有哪些艺术?假设开车的人正好是你的上司  相似文献   

18.
从1987年开始,部分冶金企业开展了群众性的“三不伤害”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于降低伤亡事故起了重要作用,有不少好的经验值得总结。 所谓“三不伤害”,就是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别人伤害。 “三不伤害”活动以人的安全行为为对象,以我为主线,以我的岗位工作程序化、行为规范化、操作标准化为主要内容,以无事故为目标,在生产(施工)中处理好安全“我、你、他”的关系。“三不伤害”的核心是制定岗位“三不伤害”防护卡(见下表),使我所在岗位使用的机器、工具、物品、材料以及他人的机器、设施、工具等都不能把自己伤害,同时也…  相似文献   

19.
隋旭  方静  任嘉 《安全》2010,31(7):32-34
安全教育是人生的再教育,是价值观的再教育,将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这是一个“人生再教育”的课题,是要我们认真研究的。安全教育不单纯是讲授安全知识,应用安全知识于生产实践当中,才是安全教育的核心。安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让安全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20.
唐闽 《安全与健康》2004,(12S):47-47
每一个人活着都希望自己能健康,可是单从身体机能的各部位器官能否正常运作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健康并不全面,因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应该是“身”和“心”都健康的人,“身”,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看得见摸的着的身体;“心”,其实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心脏,而是指一种心理或心态,它的产生依附于我们的大脑,通常以意识的形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