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养成,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自由地发挥各自的潜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遵循这一新理念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儿童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动"起来,在"互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通过语文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3.
育人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把"道"传授给学生。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性学科,鉴于小学语文的特殊意义,小学语文的教学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母语为载体进行的,因此,小学语文的学习承担着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4.
<正>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充当好以下三种角色。一、引领者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5.
"情"——是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等活动都是建立在"情感"的激发与感悟之上的。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必然情浓似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情感"的激发,教师还要注重"情感"的感悟,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真正的阅读教学必须突破"教课文"的层次,提升到用课文"教语文""教阅读""教表达"的层面,引导学生能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以达到"不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以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去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点拨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快乐"教学的尝试和大家分享一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心得。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学科,它的学习和运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根据心理研究表明:"情感是学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语文知识,消极情感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进行教学,让学生也得到感染,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只有积极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他们的自主学习应是在"导"下的"学"。以"导"促"学",以"导"助"学",以"导"引"学",让他们不断在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时,激发兴趣,培养信心,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导学课堂",加强对导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育也要具有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实施的是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而不是为"考试"而开展的教育。为此,语文教师要着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陪伴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从细微之处抓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2.
<正>书籍犹如蔚蓝的大海,承载着人生的厚重与辉煌;书籍犹如肥沃的土地,蕴蓄着智慧的博大和精深。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课一课细碎讲解的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加强孩子们的课内阅读,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升教师素质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基础,而"语文主题学习"带来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大多数  相似文献   

13.
<正>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中都体现了德育的内容。我国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阐明了听说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思想教育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来  相似文献   

14.
主要就职高语文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在借鉴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课堂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特点,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探寻职高语文评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改革之后,我们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也进行了大量的更改,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和灵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并且在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表现得更加主动和积极。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想法去学习。"这就为小学语文教育指明了改善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  相似文献   

16.
<正>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高考改革政策中提出:"要降低英语在高中中的比例,增大语文的分值。"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加大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这也促使我们语文教师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实施语文教学,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升入高三之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复习整个高中的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正确态度、习惯、策略和方法,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给教学带来了方便,还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但就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而整合的现象,甚至一节课下来是在讲课件而不是讲语文,很多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针对容易忽略的"听""读""思维"等能力的训练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启蒙学科,语文对于一个学生就像农业对于一个国家,是一个学生素质和修养的一种反映。不可否认,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阅读与写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写作教学并不乐观,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的地方。为此,本文对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任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可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课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现象,学生毫无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语文课堂,彰显学生个性。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仅与大家共勉。一、树立开放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