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电解锰阳极泥为研究对象,将经过预处理的电解锰阳极泥经高温焙烧处理,然后采用醋酸铵溶液进行浸取试验,对焙烧处理前后和浸取后样品进行扫描电镜(SEM)表征分析,研究了焙烧后的电解锰阳极泥中的铅离子的浸出行为,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初步探讨了焙烧温度、醋酸铵浓度、液固比、浸取时间对阳极泥中铅离子浸出迁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经焙烧处理的电解锰阳极泥颗粒的微观结构是致密性晶体,而经高温焙烧处理的电解锰阳极泥颗粒则均形成网状结构,且经750℃焙烧的电解锰阳极泥颗粒网状空隙尺寸较650℃焙烧的稍大;浸取处理后的焙烧阳极泥微观结构变化不明显;未经焙烧处理的阳极泥中铅的浸出率低于9%,而经650℃和750℃焙烧的阳极泥的铅浸出率均可达到90%左右。  相似文献   

2.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激活、复合、陈化、酸浸、干燥、焙烧等工艺制得FCZ—L固体酸催化剂,应用于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察了不同的焙烧温度、催化剂的用量、反应物比例等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醇酸摩尔比为1:1.5,催化剂为反应物总量的1.5%,反应温度100~115℃,反应时间为2h时,酯化率可达98.80%。  相似文献   

3.
以纳米氢氧化钛(NTH)作为吸附水溶液中磷酸根的吸附剂,考察了NTH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分子式及其对PO4吸附效果的影响。选择PO4初始浓度为50mg/L,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在pH=2、吸附剂用量为0.1g、吸附时间3-3-为40min、温度25℃时,NTH吸附效果达到最佳,吸附量为55.5mg/g,经200、300、400及500℃焙烧后的NTH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吸附量分别为49.4、40.6、25.5及16.8mg/g;NTH经800℃焙烧后,焙烧产物TiO2不具有吸附性。TG、XRD分析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NTH的表面活性基团(-OH)数量逐渐减少。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吸附性与吸附剂表面羟基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纳米氢氧化钛(NTH)作为吸附水溶液中磷酸根的吸附剂,考察了NTH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分子式及其对PO43-吸附效果的影响.选择PO43-初始浓度为50 mg/L,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在pH=2、吸附剂用量为0.1g、吸附时间为40min、温度25℃时,NTH吸附效果达到最佳,吸附量为55.5 mg/g,经200、300、400及500℃焙烧后的NTH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吸附量分别为494、40.6、25.5及16.8 mg/g;NTH经800℃焙烧后,焙烧产物TiO2不具有吸附性.TG、XRD分析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NTH的表面活性基团(-OH)数量逐渐减少.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吸附性与吸附剂表面羟基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土壤焙烧过程中碘的释放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焙烧时间对黄壤和红壤碘排放的影响。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土壤中碘的逸出率呈上升趋势,900℃时焙烧90min后碘的排放基本达到平衡。土壤中的碘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各种吸附剂对碘的吸附强度不同,从105℃开始即有部分碘被释放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更多的碘被解吸、释放。焙烧90分钟,1100℃时碘的逸出基本达到平衡,红壤和黄壤碘的逸出率分别为99.85%和98.52%。500℃和900℃左右是土壤碘释放的两个高峰,分别对应着高岭石和蒙脱石的脱羟基作用,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I-取代粘土矿物晶格中的OH-而进入了晶格内部。粘土砖生产过程中碘的排放系数约为97.56%,通过计算得出我国粘土砖生产每年向空气中排放4100t碘,其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USY分子筛为载体制备MnOx催化剂,考察了制备方法、前躯体、焙烧温度、催化组分负载量不同的情况下NH3选择催化还原NOx的能力,同时考察了添加Fe和Ce对Mn/USY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法负载10%的醋酸锰并在500℃下焙烧所制得的催化剂,在80~320℃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Fe、Ce的...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高效复合絮凝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地产红黄土壤,经焙烧活化后,再用工业废酸浸渍,取出浸出液,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入适量活性硅酸,制备成聚硅酸氯化铝铁,其最佳活化工艺条件为烧焙温度700℃,焙烧时间2小时。  相似文献   

8.
干法半干法脱硫灰升温过程中二氧化硫的逸出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通气流量等条件,研究了干法半干法脱硫灰中二氧化硫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850℃~1050℃,二氧化硫的逸出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大约由0.15mg/g增加到0.5mg/g;脱硫灰焙烧1h后二氧化硫逸出量比焙烧10min后增加最多为0.047mg/g,因此焙烧10min二氧化硫基本全部逸出;在通气量0.6L/min~0.9L/min的范围内,二氧化硫逸出量随着通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焙烧时间时的增加量都约为0.062mg/g,然后趋于平缓,最后基本不受通气流量的影响;计算得出二氧化硫最大排放浓度为101.4mg/m3,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规定800mg/m3,因此在脱硫灰渣的再利用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
Mn/Fe-Mn改性HZSM-5在NH3-SCR中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Mn含量及不同Fe/Mn物质的量比的HZSM-5改性分子筛,并以NH3为还原剂,在体积空速为12000 h-1条件下,考察了上述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同时,运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比表面积(BET)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呈高度分散形式,催化活性较高,复合改性较单独改性性能更为优越,适量Fe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催化活性和稳定性;(0.25)Fe-Mn/HZSM-5(Fe/Mn物质的量比为0.25)的NO转化率于300℃时最高达到98%,在300~500℃范围内NO转化率均保持在90%以上.实验还研究了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的(0.25)Fe-Mn/HZSM-5对NO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较大,550℃为最佳焙烧温度.  相似文献   

10.
凹凸棒土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连军  黄中华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7):315-317,320
通过比表面测定,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元素测定等,探讨了凹凸棒土的结构与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焙烧法活化凹凸棒土比酸或盐改性处理效果好,用420℃焙烧2h的凹凸棒土处理化废水,COD去除率可达75%,脱色率达97%。  相似文献   

11.
稀土吸附剂对废水深度除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浸渍——干燥——焙烧法制备预载镧氧化物稀土吸附剂,探讨了该吸附剂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在镧离子浓度为0.025mol/1、pH为10-11的溶液中浸渍,于500℃温度下焙烧制得的稀土吸附剂,其除磷效果可达95%。  相似文献   

12.
江明  邵群 《能源环境保护》1996,10(3):17-19,30
通过对新集煤矸石脱杂工艺试验,认为较佳脱杂效果的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400 ̄450℃,浸出温度110℃,浸出温度110℃,盐酸浓度15%,浸出时间120min,浆浓度25g/100mHCl。  相似文献   

13.
采用钴-铁氧化物制备复合催化剂,研究烟气中零价汞的催化氧化脱除性能。考察了催化剂制备的焙烧温度、不同活性组分及不同负载量、烟气温度、NH3/NO及SO2浓度对零价汞催化去除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Co和Fe作为活性组分的复合催化剂脱汞效率明显高于单一金属催化剂,8%Co-2%Fe的催化剂活性最好,催化剂最佳活性温度为300℃,焙烧温度为400℃时活性最好,烟气中NH3/NO及SO2抑制催化剂的脱汞活性。温度为300℃时可获得86.7%的零价汞脱除效率。  相似文献   

14.
复合催化剂PWn/TiO2光催化降解甲醛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合成了PWn/TiO2(n=11,12)两种复合催化剂,运用FTIR,TG-DTA,BET比表面积,SEM,FL等手段对复合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甲醛的光催化氧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PWn/TiO2复合催化剂中的钛醇基团可在PW11的缺位位置发生化学键合作用,导致复合体系中结构的变化,光催化活性较低;PWn/TiO2复合催化体系中不仅保持了PW12完整的Keggin结构,而且,经350℃焙烧处理后PW12与TiO2形成载流子的有效迁移,使得复合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明显优于纯TiO2,2种复合催化剂对甲醛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遵循L-H机理,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PW12/TiO2(350℃焙烧)和PW11/TiO2(300℃焙烧)为催化剂时,光催化降解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243min^-1,0.005214min^-1。  相似文献   

15.
通过静态实验对粘性土、450℃高温焙烧膨润土和双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吸附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对比,并以新鲜垃圾渗滤液为对象,对粘性土/450℃高温焙烧膨润土双层防渗层和黏性土/双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双层防渗层的防渗性能和截污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黏性土、450℃高温焙烧膨润土和双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对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24 h; 450℃高温焙烧膨润土和双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NH+4的吸附作用均大于黏性土.同时, 2种双层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分别能达到1.31×10-8 cm·s-1和2.80×10-8 cm·s-1;黏性土/450℃高温焙烧膨润土双层防渗层对于NH+4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黏性土/双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双层防渗层对有机污染物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对COD的衰减率比前者高出33.82%.故针对垃圾填埋场不同污染物类型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改性膨润土作为反应型材料构建双层防渗层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炼铜烟囱灰的焙烧脱砷实验,研究了粒径、温度以及双氧水等对脱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过筛选的烟渣焙烧后砷含量最低,即砷的去除率最高;铜烟囱灰焙烧去砷的最佳温度为700℃,焙烧时间2h,砷去除率可达82. 75%。  相似文献   

17.
Ru/ZrO2催化剂高温焙烧对NO催化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Ru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NO催化氧化反应.同时,对Ru/ZrO2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焙烧处理,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不同温度焙烧的Ru/ZrO2进行表征,根据表征结果对导致Ru/ZrO2催化活性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Ru/ZrO2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在空速为180000h-1条件下,275℃时即可获得93%的NO转化率.高温焙烧会导致Ru/ZrO2催化活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浸渍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用于湿式H202降解吡虫啉农药废水的Cu-Ni-Ce/SiO2催化剂,利用TG、BET、XRD和XP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的影响以及催化剂表面结构与活性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低焙烧温度,cu、Ni、ce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催化剂晶粒尺寸减小,比表面积增加,Cu、Ni固溶体量和催化剂表面化学吸附氧量增加.湿式H,O,降解吡虫啉农药废水时,600℃下焙烧获得的Cu-Ni-Ce/Si02催化剂活性最高;在催化剂用量10 g·L-1、反应温度为110℃、双氧水用量为理论需用量、进水pH为9.0、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COD去除率为91.5%,活性组分溶出量较小.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CuO、NiO、CeO,及Cu、Ni固溶体之间的相瓦作用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了催化剂湿式降解吡虫啉农药废水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臭氧催化氧化技术中废旧催化剂处理困难的问题,对用于某石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长达5年的废旧臭氧催化剂进行了焙烧再生研究.通过焙烧能够有效燃烧去除催化剂表面及孔隙中的有机物质,增大催化剂孔径和孔隙率,从而恢复废旧催化剂的部分活性.单因素试验对催化剂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优化结果表明:(1)随着焙烧温度从200℃提高到500℃,再生催化剂用于臭氧催化对石化废水生化出水TOC(总有机碳)的去除效果逐渐提升,500℃时TOC去除率可达44.30%,进一步提高焙烧温度去除效果提升不明显.(2)焙烧时间为2、3、4和5 h时,再生催化剂处理石化废水效能随焙烧时间增加先升高再降低,4 h时TOC去除效果最好.(3)在相同运行条件下,优化焙烧条件(500℃、4 h)下得到的再生催化剂对石化废水生化出水的TOC去除率可达新催化剂的77.46%,相较于新催化剂,再生催化剂的颗粒尺寸和平均孔径减小,而比表面积有所增大.(4)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索了废水中有机物和三维荧光测试结果的相关性,认为荧光区域积分体积可以间接反映石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也可间接反映臭氧再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显示,直接焙烧可以作...  相似文献   

20.
氧化铝负载镧去除水中F-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固相反应合成了氧化铝负载的氧化镧吸附剂并研究了其对水中F-的吸附.结果表明.合成的材料对F-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最大吸附量达到53.4 mg·g-1;适当提高吸附温度和氧化镧负载量都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吸附量;较低的固相反应焙烧温度有利于提高去除率,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吸附量从170℃焙烧的42.2 mg·g-1下降到了350℃焙烧的32.9 mg·g-1.同时,吸附剂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在较宽的pH范围内都能保持较高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