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心     
在某外资企业供职时,曾接受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强化训练。那是在青岛的海滨度假村,我和同伴们沉浸在飘忽而又幽婉的轻音乐声里,指导老师发给每个人一张16开的白纸和一支圆珠笔。这时,主训师已在一面书写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心形图案,并在图案里而写下了三个字:我无法……  相似文献   

2.
初识《劳动保护》杂志是在我刚步入安全员岗位时,看着杂志封面,就被左上角的一个图案深深地吸引——一个笑呵呵的孩子抬头看着一顶安全帽,贴切地反映出安全的重要性.有了安全就有了一切,否则失去的将不只是幸福,甚至还有鲜活的生命! 我们是石油化工检维修单位,成天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等物质打交道.作为一名安全员,首要任务就是把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可是,刚接手安全工作的我,在这个领域里完全是一个新人,所以加强自身的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方而,向老安全员"取经".另一方面,在《劳动保护》杂志里汲取"养分".每期的《劳动保护》杂志,我都要抽出时间来好好阅读."卷首语"能很好地给予启示,发人深思;"安全画廊"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热线咨询"由安全专家进行详细讲解,增加了知识的普及等等.有了知识的武装,在日常工作中,我不仅能及时制止、纠正施工人员的违章作业,还能同时告诉他们会产生的严重后果.用知识说话,更易于被接受,也利于取得施工人员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有时,一本书、一册杂志,就能传递一份信念,激发一个志向、砥砺一种品格.《劳动保护》杂志之于我,正是如此.它如师如友,伴随着我从大学时期到工作至今. 在改革春风劲吹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大学里就读经济专业.那时我们,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图书馆里通宵达旦,满怀着建设祖国的豪情憧憬,如饥似渴地吸收经济理论知识.一个下午,我在图书馆书刊栏里翻到了一本《劳动保护》杂志.本来只打算简单浏览,但是一打开却深深被其吸引.在此之前,我过多注重经济理论、概念定理和数据分析,很少系统思考经济建设和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通过这次"邂逅",我认识到安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深深喜欢上了这本厚实的杂志."尊重、热爱、保护生命"这句话,深深扎根于心.  相似文献   

4.
用同一块铁,在同一所作坊里,做了两把犁.一把卖给农夫,到田里,立刻干起活来;另一把毫无用处地躺在商人的小铺子里,躺了很久.过了一个时期,这两个老乡又相遇了.在农夫家里呆过的犁银光闪闪,甚至比刚离开作坊的时候更亮了;无所作为地躺在小铺子里躺了很久的犁却颜色发乌,生了锈."请您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亮?"生锈的犁问它的老相识."因为我劳动,我亲爱的,"那一把犁回答."你生了锈,变得不如以前了,全因为这一阵子你躺在那儿什么也没干."这是俄罗斯作家乌申斯基笔下的一则寓言.  相似文献   

5.
标识:标识由4个心形图案组成。色彩用深浅绿色共同组成。深绿和浅绿,代表生命的旺盛和健康地成长。其中每一个心形图案都是由“劳”“保”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L”、“B”组成。心形图案体现了爱心、关怀。把四个心形图案组合在一起,则正好在中间形成了一个绿十字图案,绿十字代表对生命的呵护。同时,也巧妙地避免了单个心形图案过于单薄,在视觉上容易给人以不稳定、不平衡的错觉。在颜色上,4个心形图案中的“B”选用深绿色,中间由4个“L”组合而成的十字图案由浅绿色填涂。给人一种被呵护的安全感和旺盛的生命讯息。同时,层层…  相似文献   

6.
我永远也忘不了2004午7月22日那过去不久的一幕.上午9点30分,我正和两个工友(其中1人是公司生产科长)在一个空油罐里进行切割作业.突然"轰"地一声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就是这"轰"地一声猛响,把车间的门窗、玻璃全震烂了,一个油罐也飞出了老远.我们3人都受了重伤.  相似文献   

7.
晚上和妻子去公园散步,路过斑马线的时候,由于是傍晚,我习惯性地伸出手挥舞着,示意来往车辆注意.因为我仿佛记得,交通法规里有一条:机动车遇到斑马线时要减速.可现在不仅没有车辆减速,反而大多见了行人都加速,生怕你赶在它前面走过马路似的.这时有一辆越野车呼啸而至,我的手臂前伸着,已超过了黄色分隔线.那越野车冲到眼前来了一个紧急偏转,在前方倏地停了下来.好像很是气愤的样子.我倒乐了,挥挥手,意思是你停了车就下来呀,可以聊聊或是辩一辩或是吵上一架,反正我没有违反交通规则,我站在人行道上,也没有跨过逆行线.那车顿了一下,又急驶而去.  相似文献   

8.
永遠的傷痛     
我的右手掌心,有一个直径1公分的圆形疤痕.一看到它,我的心就会颤抖. 几年前,我在厂里的装潢公司上班.我们购置了一把射钉枪.工人装入空包弹,再装一颗射钉,把枪往墙上一抵,扣动扳机,"嗵"地一声巨响,一颗钉子便被空包弹产生的火药燃气射入坚硬的墙里.这玩意儿太厉害了,听说曾有人将它改装成手枪行凶哩.  相似文献   

9.
移动的空间     
“我们在神圣暮色中踏上了回归的路,当时右边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两三棵黝黑的棕榈树,像是乐谱上的两三个音符,映衬着金色天空,它们看上去像黑檀木雕装饰着这美妙的图案,像是用温柔的毛刷,轻轻粉饰着自然的脸颊。”这是亨利·詹姆斯《美国景象》中很优美的一段。阅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他是坐在缓缓前行的小车里,心情怡悦地面对窗外景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很庆幸,在我的人生里结识了《江苏安全生产》。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在我的印象里《江苏安全生产》许多栏目贴近基层,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业界是一份很负责任的刊物,让读者感觉可读可亲。  相似文献   

11.
一五月,山花浪漫。远山如黛,绿色浩瀚。我们的车飞速行驶在京福高速公路上。宽阔的路面犹如一卷轴画铺向远方。天空纯净而蔚蓝,远方的远方永远在绿色之中。司机正播放着来科夫里.佛麦尔的《一千公里的美妙协奏曲》,那是磅礴而向前的一部音乐作品,我仿佛看见无数云雀在蓝天飞翔,看见阳光镀满了每一只云雀翅膀……我的思绪飘悠而宁静,沉浸在一种翔游在美之海的意境里……  相似文献   

12.
年中的时候,参加北京安防行业协会举办的一次研讨会,我提出了安防冬天可能会到来的观点.显然,在奥运如火如荼的大背影下显得有一点儿另类.在场的大部分同仁都认为我过于悲观.其实,不是悲观(黄金视讯今年做的非常好),而是想告诉大家要有一个对宏观经济和安防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增加点危机意识.如果安防冬天真的到来的话,让我们都能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  相似文献   

13.
“我到现在也没明白这个坑有多深.”马晓雯趴在豁口边上,但杨二敬没能对她的呼唤做出反应.等她再从热水坑里抬起头,“脸完全浸入热水里了,脸上已经烫得翻出了皮.脖子以下都在热水里漂着”.杨二敬掉下去的地方,在北京市最繁华的西二环的人行道上,两边是各种快餐和商铺,人流如织.  相似文献   

14.
"别挤,别挤,是谁踩到我的脚了……""往里窜窜,再往里窜窜,还有一个就上来了……""再上一步,再上一步我就上去了……"伴随着拥堵的城市交通,公交车上人挤人的这一幕也在每天早晚的高峰时段重复上演着。  相似文献   

15.
在攻读硕士学位的3年时间里,我除了读书学习,还参加了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劳动法律部。受部里的指派,免费代理了一桩劳动争议案,但没想到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的业余生活几乎都奉献给了这个不大不小的案件。为了它,我和我的当事人在3年的时间里,不断进出法院,从一审到二审,然后到再审一审,再审二审。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外宾.厨师端上来一道汤,汤里的冬笋、蘑菇等都被雕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汤里的冬笋本来是刻雕成民族图案“(?)”标志、不料在汤里一翻身,竟变成法西斯的“(?)”标志,客人们都很惊奇,忙向周总理请教.周恩来神态自若地将汤中的冬笋翻过来,说:“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才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是对各位贵宾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的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  相似文献   

17.
自责     
我戴着“安全第一”的袖标在大冲车间里走着。作为一个安全员,我每天都要到各车间转一转,看是否有人违章作业。当我经过晓金开的那台大冲床时,她停下车,神秘地冲我招招手,我走了过去。 晓金是我们车间的才女,能歌善舞,还画一笔好画。她看我走近了,就用棉纱擦擦手,从衣袋里掏出张照片:“哎,你看看,怎么样?”她口气里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夸耀和满意。照片上是个美发小伙子,两只眼睛明亮而深沉,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挺帅的。”我称赞道。“什么时候认识的。”“认识一个多月了。他是美院教国画的老师。”说着,她把照片放回口袋里,又开动了冲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北京西城一所中学念书.她比我高一届,是宣传队里的歌唱演员,每逢演出,她都和一位高个子男生唱藏族歌曲,穿着红红绿绿的藏族服装.1972年,她考进中国广播文工团.30年后,再次见面,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人也还是那么漂亮.不同的是,我是采访者,而她是被访者.  相似文献   

19.
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在校园里看到一位老人:清瘦,矍铄,年纪该有七十好几,总是骑着一辆二四式的小自行车,车座后面常常夹着一大捆书.估摸是哪个系的老教授,奇怪的是,凭他的年龄和资历,出门总是靠着两个轮子,驮着一大捆书,在校园里跑来跑去,让人叹为奇士.后来才知道,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先生.  相似文献   

20.
夏方龙 《劳动保护》2010,(12):75-75
有一年夏天,扬子石化炼油厂例行停产大修,我参加了当年拱顶油罐大修工作。在大修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给我带来很大触动,从那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我在哪个岗位上工作,“以人为本”始终是我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