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在《地球表面气温、新星和宇宙线环境》一文中指出,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GLE)和亮新星对地球表面气温有影响。可以预料,在引起气温变化的同时必然会伴有降水的异常变化,从而引起旱涝灾害的发生。根据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编辑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等资料,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GLE事件及亮新星和我国本世纪旱涝灾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14,(1):14-17
正2013年,全球地震活动频繁,7级以上强震频发,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我国地震活动也十分活跃,5级以上地震达50次,显著超过历史平均水平。2013年全球大震活动2013年共发生7.0级以上地震23次,高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18.3次,年),全球地震保持活跃态势,其中5月24日,在鄂霍次克海发生的8.2级地震,为2013年全球最大地震。  相似文献   

3.
我国疆域内地震多、分布广、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占全球35%的7级以上地震,且我国50%以上(337个)的城市和70%(103个)的百万以上人口大中城市都位于有活动断层分布的Ⅶ度或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活动断层探测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工作,长期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渤海和菏泽两个7级以上大震震中区附近地震活动和朔望关系的研究,发现朔望引起的固体潮对该区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当本省孕育中强以上地震或邻省孕育7级以上大震时,该区小震调制比就出现正异常,表现出对区域地震活动较敏感的特点,可作为监视我省或邻省强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2002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6次,最大地震为2002年11月2日09时26分印尼苏门答腊7.8级地震和2002年11月4日06时12分美国阿拉斯加7.8级地震。200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频次是近几年来发生最少的,比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频次(18次)偏少。200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主要在西太平洋地震带、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地区。2002年中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多发的国家,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雅安地震,近几年的三次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国家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全球共发生 7级以上地震 2 1次 ,最大地震为 6月 4日苏门答腊 7 9级、 6月 1 8日印度洋7 8级和 1 1月 1 6日所罗门群岛 7 8级地震。 2 0 0 0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两岸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 ,尤其是南太平洋的苏门答腊、所罗门群岛等地区。2 0 0 0年我国共发生 5级以上地震 48次 ,最大地震为青海省玛多 6 6级。内陆地区 5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 ,主要在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 ,东部地区仅发生 1次 5 1级地震 (即 1月 1 2日辽宁岫岩 5 1级余震 )。在过去的一年中所发生的地震各有其特点 ,认真总结 ,可从中得…  相似文献   

9.
一、2016年全球大震活动 2016年全球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110次,其中8.0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16次.7.0级以上大震发生频率稍低于1900年以来18.3次年的平均水平,最大地震为11月13日新西兰8.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利用缺震方法对山东南部(鲁南)三个小区的地震分别进行统计处理,观测到发生在西区的三次4.5级(M_L,下同)以上地震在本区均有“缺震”反映,其中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异常达11月之久;东区有反映邻区较大地震的“窗口”效应;而中区仅对本区的4.0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对邻区地震对应效果不甚明显。最后对缺震方法的预报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有地震记载以来,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以上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地震灾害致人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建筑物的倒塌,而减轻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是房屋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和风险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全国地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报告,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著名的鲜水河断裂带上。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强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自1725年以来,该断裂带共计发生了7次7级以上大地震(图1),包括1725年康定7.0级地震、1786年磨溪7.8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胡常忻  郭履灿 《灾害学》1997,12(1):72-76
1995年全世界发生197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有30次7级以上的地震(最大震级8.1级)。具有灾害性的地震为33次,伤亡20人以上的,国内及边界地区为4次,国外有15次,其中有2次灾难性的大地震。该年地震与1994年相比呈明显增强趋势,为本世纪以来第三个强震最多之年。1995年世界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为地震袭击现代化大城市,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惊人的财产损失数额。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地处华北地震区,郯庐、聊考两大活动构造带纵贯山东中部和西部.燕山—渤海活动构造带和南黄海活动构造带展布于山东半岛两侧海域,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历史记载以来,山东内陆及近海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70余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5级地震1次;在20世纪,山东内陆及近海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5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析了全球及我国6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6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发震区域均与埃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在埃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发震次数较多。埃尔尼诺事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在宇宙空间这个宏观场中,二者为伴随关系,在水圈和岩石圈的范畴内,二者则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 0 1 - 1 1 - 1 4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1级大地震 ,这是自 1 950年西藏 8.6级地震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发生将对认识我国大陆今后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地震之后 ,我们向全国的地应力台站广泛征集了有关这次地震的地震观测报告。发现这些报告在写作的思路和内容上差别很大。本文即是在审阅、编辑整理地震观测报告的过程中 ,结合台站提交的地震观测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遇有地震发生 ,特别是大地震 ,台站该如何提供地震发生前后的观测报告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希望能…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月1日—6月15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发生在海域或人口密度较小地方的地震,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受到关注反响比较大的是新疆6.8级地震、阿尔及利亚6.7级地震和日本近海的7级地震。 2月24日上午10时03分,新疆伽师-巴楚之间发生6.8级强烈地震,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了近两千次余震,喀什地区的几个县及喀什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次地震共造成268人死亡,4000余人受伤。 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和附近地区于当地时间5月21日晚7时44分发生6.7级地震,地震持续近50秒,西班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全面分析了1900~1996年发生在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中,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中国人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则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一、2014年全球大震活动2014年全球共发生7.0级以上地震13次,低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18.3次/年),以海域地震为主,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4月2日智利北部沿岸近海发生的8.1级地震为2014年最大地震。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并在西南部与印度板块相交,因此板块活动强烈,地震十分活跃。根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5次,6级以上地震800余次。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区域,承载着丰富的活动和多样的环境。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和财富向城市不断集聚,如果不采取相应对策的话,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无法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