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连续流间歇生物反应器(CIBR)污泥吸附生活污水低浓度氨氮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CIBR工艺好氧段和缺氧段活性污泥和灭活污泥的氨氮吸附能力均较差,但活性污泥的吸附能力强于灭活污泥; CIBR缺氧初期活性污泥对不同进水浓度的氨氮的吸附率只有10%左右,且吸附量与吸附率呈负相关,并通过缺氧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实验证实污泥对氨氮的吸附存在饱和吸附容量为1. 02 mg NH4+-N/g VSS;污泥对氨氮的吸附遵循线性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表明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以多分子层的不均匀吸附模式为主;好氧/缺氧/厌氧污泥环境变化对污泥吸附生活污水中低浓度氨氮能力的影响不明显,平均吸附率为8. 6%。  相似文献   

2.
采用SBR法对早期垃圾渗滤液进行好氧生物处理,探讨了进水COD负荷、pH值对COD、氨氮的处理效果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运行周期为24 h时,好氧生物处理对早期的垃圾渗滤液有很好的处理效果,COD的去除率都能达到88%左右;出水的COD浓度随着进水COD浓度呈直线变化。pH一直保持在中性条件下,有利于COD的去除,但是对氨氮的去除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建了(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试剂与蔗渣纤维素发生的硅烷化反应,成功将丙基硫醇基团键合至蔗渣纤维素,制备出丙基硫醇键合蔗渣(SBM)。采用静态吸附方法,设置吸附液与吸附剂质量比为50:1,考察了SBM对重金属离子Hg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BM对Hg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2 h;pH、温度和电解质对其吸附性能无明显影响,即使在pH=0这一极强酸性条件下,SBM对Hg2+仍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当溶液中Hg2+初始浓度为200 mg/L溶液时,SBM对Hg2+一次吸附率高达88%;当溶液中Hg2+初始浓度小于50 mg/L,SBM对Hg2+一次吸附率高于99.9%,经一次吸附即可达标排放(≤0.05 mg/L)。SBM对水溶液中Hg2+的饱和吸附量为12.24mg/g,而在相同条件下,蔗渣纤维素原料对Hg2+无吸附,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仅有3.58 mg/g。该研究制备的SBM对水溶液中Hg2+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蔗渣纤维素原料和活性炭。  相似文献   

4.
中试采用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对中国北方某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行处理,考察其在低温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及含氮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当进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为53~140 mg/L和21~78 mg/L时,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出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在24~48 mg/L和0.5~3 mg/L范围内,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冬季COD<50 mg/L,NH+4-N<8 mg/L),而该污水处理厂原有工艺出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在20~73 mg/L和9~20 mg/L之间.因此,在低温条件下,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复合工艺能够提高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湖北宜昌市某垃圾填埋场早期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有机物、氨氮及磷,采用传统连续曝气搅拌与交替间歇曝气搅拌2种运行模式来考察SBR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果及运行中p H值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1 029~18 799 mg/L时,连续运行与交替间歇运行方式的出水COD平均浓度分别为1 965、1 663 mg/L,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81%、85%;进水TN为310~473 mg/L时,间歇方式出水TN平均浓度为47 mg/L,连续方式为60 mg/L,间歇方式对氮的深度去除效果更佳;进水TP为5.9~9.6mg/L时,间歇方式出水TP稳定在3 mg/L以下,连续运行TP平均去除率达70.48%,但波动范围大;当进水p H为7.9时,运行一个周期,间歇方式最终出水p H为7.26,连续方式为7.20,间歇方式波幅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使生物膜系统交替处于厌氧/好氧状态,据此研究了不同进水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质量浓度、运行周期以及反冲洗条件下生物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实验中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滤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3 h,进水流速为5 L.h-1,气水比为8∶1,进水平均COD负荷、氨氮负荷和磷酸盐负荷分别为4.7、0.41和0.095 g.(L.d)-1.结果表明,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生物滤池能有效实现释磷和吸磷;当进水VFAs质量浓度(以COD计)为100 mg.L-1、运行周期为6 h时,生物滤池除磷性能最佳,曝气阶段滤池出水磷去除负荷可达0.059 g.(L.d)-1,同时COD和氨氮的去除负荷分别为3.8 g.(L.d)-1和0.28 g.(L.d)-1,出水平均磷、COD和氨氮质量浓度为1.8、43.6、8.7mg.L-1,滤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氮流失;中止反冲洗使生物滤池除磷性能迅速下降,2 d后滤池除磷效率低于40%,随即恢复反冲洗使滤池除磷效果出现短暂增强,再经2 d反冲洗后除磷效率又回到原有水平.可见,在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下生物滤池成功实现了生物除磷并具有较好的磷负荷去除效果,充足而稳定的进水VFAs质量浓度、适当的运行周期以及较高频率的反冲洗有利于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  相似文献   

7.
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杨帅  杨凤林  付志敏 《环境科学》2009,30(3):803-808
采用挂膜填料代替传统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活性污泥,构建一种新型的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 (MBMBR),考察其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效果及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特性.结果表明,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运行67 d,对模拟生活污水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有机物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进水COD浓度为573.5~997.7 mg/L时,膜出水COD去除率为88.3%~99.2%.进水氨氮浓度为45.5~99.2 mg/L时,膜出水氨氮去除率为72.1%~99.8%,总氮去除率为62.0%~96.3%.批式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去除总氮的最佳溶解氧浓度为1 mg/L,其中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100%和60%.生物膜系统内可能存在好氧反硝化现象.DO为3 mg/L且有机碳源充足时,生物膜总氮去除率为99.0%,SND率达到99.8%.扫描电镜对生物膜的观察发现生物膜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孔隙,有利于溶解氧和有机基质从外界向生物膜内部传递.  相似文献   

8.
刘润  安立超 《环境工程》2014,32(9):40-44
以普通的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保持COD不变,通过逐渐提高进水氨氮浓度,同时缩短沉淀时间,在SBR反应器中快速培养出具有短程硝化特性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保持ρ(COD)为300 mg/L,将进水ρ(NH+4-N)从50 mg/L逐渐提高至500 mg/L,沉淀时间从40 min逐渐缩短至2 min,并控制曝气量为200 L/h,pH值为8.0,温度为30℃,在第50天成功培养出了粒径为1.0~2.0 mm,SVI为20.1 mL/g的好氧颗粒污泥。在ρ(NH+4-N)为500 mg/L,碳氮比为3∶5时,对氨氮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和99%,亚硝态氮的积累率达到了92%,出水COD和氨氮均达到了理想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氮磷同时缺乏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采用2个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按照缺氧/好氧的方式平行运行,通过调节不同的进水COD/N/P比,考察了氮磷同时缺乏状态下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沉降性、絮体形态、出水水质以及比耗氧速率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在氮磷同时缺乏时,当进水COD/N/P比为100/2/0.4时,活性污泥系统会发生丝状菌膨胀,而当进水COD/N/P为100/0.5/0.1时,污泥沉降性保持良好;各反应器的活性污泥浓度均在逐渐地下降,MLSS由约2200mg/L下降至1800mg/L以下;各反应器的比耗氧速率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COD的去除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厌氧氨氧化混培菌的获得及其运行条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了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混合接种的方法 ,成功地启动了实验室规模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启动后含氨模拟废水运行的进水氨浓度和进水亚硝基氮浓度均为 2 0 mmol/ L ,氨氮、亚硝基氮和总氮的容积负荷率为10 .69mmol/ L·d,12 .2 6mmol/ L· d和 3 94.5 5 mg/ L·d,氨氮、亚硝基氮和总氮的去除率保持在 90 %、99%和 95 %以上 ,对运行条件研究表明 ,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最适 p H为 7~ 7.5 ,最适温度约在 3 0± 1℃。厌氧氨氧化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而下降 ,氨的厌氧转化随 COD浓度的增加也呈抑制型曲线 ,当 COD浓度为 80 0± 5 0 mg/ L 时 ,厌氧氨氧化速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不同Pb2+浓度(3、5、10 mg/L)下,SBR活性污泥系统对模拟含铅废水中Pb2+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活性污泥去除Pb2+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动力学模型、红外光谱及X射线能谱对活性污泥吸附Pb2+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Pb2+浓度分别为3和5 mg/L时,SBR活性污泥系统对模拟含铅废水中Pb2+的去除率均在98%以上,该系统中活性污泥的Pb2+吸附量为6.2 mg/g;Pb2+浓度为10 mg/L时,SBR活性污泥系统运行后期Pb2+的去除率有所下降,这与该系统Pb2+累积量(351.6 mg)过高有关. ②在Pb2+长期作用下,SBR活性污泥系统各试验阶段的MLSS均会经历先下降再恢复的过程,且该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可逐渐筛选出对Pb2+耐受性较强的微生物. ③SBR活性污泥系统去除Pb2+的适宜pH范围为6~7,最佳温度为25 ℃. ④活性污泥对Pb2+的吸附机理主要表现为化学吸附作用,包含表面有机络合、离子交换等过程. 研究显示,SBR活性污泥系统更适用于处理低浓度(3、5 mg/L)的含Pb2+废水.   相似文献   

12.
活性污泥对病毒的生物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玉芬  郑祥  雷洋  陈迪 《环境科学》2012,33(5):1621-1624
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以f2噬菌体为模型病毒,采用静态吸附方法,研究病毒在活性污泥上的生物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了解病毒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固液两相体系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病毒的吸附速率快,吸附量大,在120 min时即能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率高达96%以上,对病毒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该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且吸附率随着病毒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另外,pH值、金属阳离子浓度及有机物浓度均可显著影响病毒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  相似文献   

13.
污泥活性炭理化性质表征及吸附抗生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北京方庄污水处理厂的浓缩和脱水污泥为原料,采用ZnCl2活化法分别制备污泥活性炭。对制得的污泥活性炭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加替沙星废水的处理。研究2种污泥活性炭吸附反应的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pH值、初始浓度4个因子对吸附量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受到4个因子影响程度相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短期吸附时,脱水污泥表现出更好的吸附性能。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最大,获得最大吸附量的条件组合为:初始浓度200 mg/L,投加量0.05 g,pH=9,t=2 h。浓缩和脱水污泥活性炭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34.541 mg/g和34.925 mg/g,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对加替沙星均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污泥活性炭作为一种废水吸附剂,是废水处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采用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系统,避免了硝化菌和聚磷菌的污泥龄矛盾.利用反硝化除磷的“一碳两用”缓解原水碳源不足的矛盾.通过独特的硝化液回流方式,使全部污泥经历了释磷和聚磷循环,厌氧池污泥浓度是缺氧池污泥浓度的1.5~2倍,对进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好,厌氧池COD的去除率高,强化系统的除磷能力.以低碳氮比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长期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中的总磷、氨氮、总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1% 、88.7%、58.1%和88.6%.出水水质平均值为磷0.27  mg/L,氨氮1.74  mg/L,总氮17.30  mg/L和COD 24.38  mg/L.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具有稳定的同步除磷脱氮效果,出水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钢铁废水污泥吸附除磷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处理含磷废水同时实现钢铁污泥资源化利用,将钢铁污泥用于吸附除磷,从磷吸附影响因素、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等方面研究了钢铁污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钢铁污泥对水中磷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pH = 2.00,温度为40℃时,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可达8.917mg/g.实验数据符合Langmuir方程,为单分子层吸附.60min即可达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方程,主要为化学吸附.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后污泥表面可能存在FePO4、CaxFey(PO4)2x/3+y等物质,推测磷的去除可能是PO43-与Fe3+或Ca2+等的化学沉淀作用,以及Fe3+的水解产物与PO43-发生化学吸附并进行络合反应形成络合物的共同沉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钢铁污泥在吸附除磷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铜离子与解偶联剂协同下的污泥减量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宗凯  田禹  程寒飞 《环境科学》2007,28(8):1697-1702
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培养装置,以2,6-二氯苯酚(DCP)作为解偶联剂,浓度为20 mg/L,Cu2+浓度为1 mg/L,加入到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通过30 d的连续运行发现,COD去除效率相比对照实验下降7%,污泥减量达75%,且出水中DCP的平均浓度为0.28 mg/L,Cu2+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但污泥沉降性和污泥对N、P的去除率下降,污泥活性也降低.镜检发现,污泥中丝状菌增多,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减少.结果表明,Cu2+和DCP对污泥减量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活性污泥工艺中运用铜离子和解偶联剂联合来限制污泥产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对水中硫化物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城市污水厂污泥对水中硫化物的吸附特性,从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采集回流污泥,考察了硫化物浓度、温度、pH值和其他离子对污泥吸附硫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厂回流污泥对硫化物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方程很好地描述,其最大硫化物吸附量为15~27mg/g-干污泥.在温度为5~35℃条件下,吸附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表明该吸附为吸热过程.pH值在2~7范围内,pH值对污泥吸附硫化物的影响不大,当pH值低于2时,污泥对硫化物的吸附量随pH降低显著减小.硫化物可能以离子形式被污泥吸附,该过程为化学吸附过程.水中存在0~25mg/L Cl-或0~12mg/L SO2- 4不影响污泥对硫化物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粉末活性炭和钙离子的投加对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在300 L SBR(序批式反应器)中接种普通絮状污泥,投加1.0 g/L粒径约75 μm的PAC(粉末活性炭)及35 mg/L的Ca2+以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并研究其稳定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常温下反应器在14 d内开始形成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AGS(好氧颗粒污泥),至第18天污泥颗粒化程度达到80.0%左右;在此后运行的100 d内,AGS基本能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同时,反应器内ρ(MLSS)(污泥浓度)由接种时的3 300 mg/L升至4 050 mg/L,污泥SVI(体积指数)由接种时的120 mL/g变为35 mL/g.w(PS)(PS为胞外多糖)较少且变化量小;w(PN)(PN为胞外蛋白)在反应器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内都在提高,最终达到240 mg/g(以每gMLVSS中含PS的质量计),PN/PS(质量比)最终稳定在15.00左右.稳定运行期间,反应器对污水中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2.0%、76.5%和96.0%.研究显示,投加的PAC与普通絮状污泥间的吸附作用,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同时,PAC作为AGS的惰性成核物质,避免了AGS因内源呼吸从颗粒内部解体,提高了AGS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融合菌-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吸附处理重金属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处理含铬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对铬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投加10g/L菌体、6g/L污泥,处理50mg/L的铬液,还原率可达83.26%,去除率达72.04%。该吸附剂对处理酸性含铬废水具有很大的潜力,在pH=1 ̄5时,还原率均>80%,去除率均>70%;溶解氧是影响该吸附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当DO=2 ̄4mg/L时,生物吸附效果较好,还原率达到75%以上,去除率也超过65%;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对六价铬的联合吸附可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但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3种微生物吸附剂对低浓度Cd2+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铬鞣污泥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到3种微生物TP、MY和TQ,将其制备成微生物吸附剂对低浓度Cd2+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Cd2+初始浓度为5.0 mg/L的溶液中,吸附剂TP和MY最佳投加量和pH值为1.0 mg/L和7.0;TQ为2.0 mg/L和4.0 mg/L.TP、MY和TQ的最佳吸附温度是20℃.等温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