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大使艾德和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欧合作重点在环境政策.欧盟正在加强与中国在环境政策领域的合作,并制定了宏伟的涵盖气候变化、化学品以及全球贸易品生态设计在内的环境议程,同时鼓励中国实施类似的政策.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大使马库斯.艾德和在近日接受中国环  相似文献   

2.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4,20(4):18-18,20
由中国科技部与欧盟能源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欧能源合作大会”,于2004年5月25日至2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在大会上,中国科技部高新司李宝山同志作了发言,现摘载如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环境科学》所载论文均为环境保护及环境科学领域关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动向、成果、经验,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环境科技成果高品化、产业化,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事业深入发展。期刊对环境保护及环境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术信息的传播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内蒙古环境科学》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要深刻认识这一科学意义。通过对环境保护及环境科学方面的有力支持,形成《内蒙古环境科学》期刊自身的规划建设与环境科学领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对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或低碳城市非常热衷,已经掀起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这是因为“低碳城市”这张名片将会为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机遇。首先,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其次,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法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应法国国家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研究院邀请,中国国际科学中心水中心拟于1996年5月组团赴法考察法国的机动车尾气控制、环境治理及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同时开展有关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洽谈。考察目的 实施中法科技合作计划,加强中法两国汽车制造和环境保护界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法国机动车尾气控制及环保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了解法国在机动车尾气控制、环保技术开发及应用方面的措施和成就,掌握法国相关领域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了解合资合作意向,寻求发展机遇,促进我国相关科技及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正当广州市教育局全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之际,近日由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广州市第九十八中学、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2017年广州市"低碳校园"系列科技教育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在广州市第九十八中学隆重举行,其主题为"呵护广州蓝,减碳享清新"。市教育局、市环境科学学会有关领导、各参赛单位教师以及广州市  相似文献   

7.
从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看亚欧环境合作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的实施为出发点,讨论分析了中欧之间开展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合作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亚欧环境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欧盟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已近1.2万个,实际投资额达220亿欧元。随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近期欧盟经济的强劲复苏,欧洲资本进入中国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些经济观察家认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挟区位和设施等综合优势虽然在对外开放中已抢占先机,但投资费用也越来越高。欧盟对华投资重点由南向北梯次转移已是必然趋势。北方城市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地吸引欧洲企业投资显得尤为紧迫。为此,笔者日前采访了法国国际商务咨询专家麦克·贺伯特先生。今年66岁的麦克·贺…  相似文献   

9.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4,20(4):19-20
在2004年5月25—26日中欧能源合作大会上;中国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许京作了题为“中国能源科技发展战略”发言,现摘载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投稿须知     
正《环境科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本刊力求及时报道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跟踪最新学术进展,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society is impeded by the large gap between science and policy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weaknesses in societal relev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policy. We analyse experiences from BONUS, the policy-driven joint Baltic S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07–2020), which is part of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ERA) and involves combined research funding by eight EU member states. The ERA process decreased fragmentation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BONUS funding increased the scientific quality and societal relevance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strengthened the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Acknowledging the different drivers for science producers (academic career, need for funding, peer review) and science users (fast results fitting policy windows), and realising that most scientists aim at build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instrumental use, bridges can be built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requires strong programme governance stretching far beyond selecting projects for funding, such as coaching, facilitating the sharing of infrastructure and data and iterative networking within and between science producer and user groups in all programme phases. Instrument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successful science-society integr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1) coordinating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with strong inputs from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2) providing platforms where science and policy can meet, (3) requir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to decrease fragmentation, increase quality, clarify uncertainties and increase consensu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4) encouraging and supporting scientists in disseminating their results through audience-tailored channels, and (5) funding not only primary research but also synthesis projects that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heir practical use in society –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science users − to enhance relevance, credibility and legitimac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xp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艰巨,环境科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环境管理与技术手段已凸显不足,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靠科技的进步。环境科技档案是一种技术资源,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环境科技档案不仅具有科技资料所共有的参考借鉴价值,还具有依据和凭证作用。从事任何一项环境科学技术活动,都需要科技档案作为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对环境保护产生正面和负面方面的影响。对云南环境科技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解放、思维方式的转变、科技方法的创新、常规技术升华、科技成果转化、环保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我们应从不断总结、发展知识经济型环保产业、培养和储备人才等方面抓住机遇,实现云南环境科技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中国21世纪的绿色科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阐述绿色科技及其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意义的同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绿色科技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21世纪面临的环境问题,着重分析了21世纪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对绿色科技的需求及我国21世纪绿色科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到。一方面,科技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科技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手段。科学地认识科学技术带来环境负效应的内在原因,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寻求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互动,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现时代人类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实现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建院之初至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启动之前的1997年这段时间内,中科院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队伍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从1949年至1997年,中科院的环境科技工作经历了思想萌芽、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等四个发展阶段.从1998年开始,中科院的环境科技工作进入创新跨越阶段,更加注重环境污染形成机理、生态毒理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和清洁生产前沿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集成.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环境类和教育类学术期刊上刊登的环境教育文献的比重和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不管是环境科学界,还是教育界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环境教育本身的重要性不成比例,环境教育研究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从1973年至今的20年中,上海市环保科技工作的成绩: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汇集了雄厚的科技力量:科研装备水平逐步迈向现代化;形成了环保科技信息网络:对外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认识环境,管理环境,建设环境;从把上海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国际级城市的高度,发展环保科技工作,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于环保科技工作的全过程;以深化改革促进环  相似文献   

19.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是中国既定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之一。本文在梳理中国环保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科技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尽管科技在环保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然而研发技术的单一性、关键设备的欠稳定性以及技术的经济成本过高等因素限制了技术对产业支撑作用的发挥。本研究认为,环保技术的研发应该充分与环保产业发展特点相结合,政府要加大创新型环保企业的培育,加强不同科技资源的统筹和衔接,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加强创新支撑体系建设,鼓励商业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20年来中国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及其发展。即大气和水环境科学与环境生态学和环境管理学主要理论研究及其发展。20年来中国环境科学发展甚为迅速,根据环境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研究污染物在大气和水环境中迁移扩散规律,与国际上同类研究并驾齐驱。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中,对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形成条件和机理;水环境化学中,对重金属形态转化和氮、磷转化规律取得许多基本结论。与国外同类研究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污染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研究甚为薄弱。环境生态学20年来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资料,对一些巨大环境生态问题,如富营养化作用、赤潮等问题形成机理尚待突破。环境管理学成就最大,从实践中已探索出中国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道路。已为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肯定。中国自然环境复杂,经济迅速在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其形成规律和防治途经有待全国环境科学研究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