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文 《环境》2002,(8):4-5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但是,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提醒人们,国人的道德关怀并没有扩展到"人类的朋友"身上.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让我们从善待动物开始吧.  相似文献   

2.
森澜 《世界环境》2014,(1):13-13
<正>严冬已至,街上穿皮草的人多了起来。就算不是"身上貂",也得弄个"领上毛";就算不是"高大上",也得像半个"土豪"……人们似乎只有在皮毛下才能找到安全感和成就感,才能体会奢华和财富,才能满足那颗虚荣的心。可是,人们却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是进化出来的高级动物,我们躯干上已经没有如同其他动物一样的皮毛。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人类卓越的智慧,也给了其它动物漂亮的皮毛。但人类是贪婪的,什么都想占为己  相似文献   

3.
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是课堂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生物必修3动物细胞工程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贯穿整个课堂。  相似文献   

4.
环境孕育了人类,也为自己创造了强大的改造者。人类文明在社会进步与环境破坏的矛盾中艰难前行。环境是无私的,它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母亲般的关爱滋养万物。人类号称“万物之灵”,从诞生起,就把自然当成了被改造的对象,在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刀耕火种、听到雷声就发抖的老祖先到能踏上月球、克隆动物的现代人,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灵魂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改造自然的旺盛斗志。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普通高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他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我们把学生的灵魂"塑造"得如何呢?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自己是"燃烧了,可你把别人照亮了吗?"清楚地记得我讲《狼牙山五壮士》时,那是一节公开课,后面有许多听课教师。我在前面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后面几个调皮的学生就自己玩自己的。如果我停下来训斥他们,有许多教师;如果我假装看不到,作为教师的我,学生不好好学习,让我看着他们玩,我又特别难受。最后,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曾经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再存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出现。但这也强调了人类与蜜蜂之间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在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树木、花卉和粮食作物授粉方面,蜜蜂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蜜蜂需要从花粉中摄取蛋白质,从花蜜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而人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从而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直接提供粮食、木材等产品,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固  相似文献   

10.
<正>森林也有交通规则?是的,是的,动物们有各自的习性,青蛙只能跳、壁虎只能爬……可是当老虎大王规定:凡是长腿的就地上走,长翅膀的就天上飞,既没长腿又没长翅膀的就土里钻。这可难倒了动物们……虎大王从人类世界旅游回来后,马上召开动物大会。"这次旅行,我收获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人类世界的交通秩序。看  相似文献   

11.
<正>在动物王国里,不断发生着许多动物自我救治的故事,这种现象让人类也感到惊奇。比如说,乌龟用薄荷解蛇毒,中了蛇毒的野猪也会吃荠苨解毒,野兔得了腹泻后会吃马莲叶子,而熊则用菖蒲叶治疗胃病。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许多动物在生存困境中变得聪明起来,演绎着祖先和上辈积攒下的智慧——就地取材,化废为宝,它们所盼望的"白衣天使"正是眯  相似文献   

12.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的思想品质、人格品质、授知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发  相似文献   

13.
<正>在很多次教研会上,与会发言的教师都苦于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绩迟迟不见提高。是啊,我们不会忘记:幼儿园的孩子会由一个圆圈想到"太阳""月饼""纽扣""西瓜"。刚入学的孩子也会仰着一脸迷茫,用童稚的话语问几个"为什么"。可几年下来,抑或只一年,我们的学生却变成"小手背背后,身子端端坐,小嘴闭闭严"了。学生的主动性是怎么消失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  相似文献   

14.
环球扫描     
<正>人类正透支地球资源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公布了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对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提出严重警告。报告中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亦称地球生态指数)覆盖了8000多个偏远地区、2500个动物物种。结果显示,热带地区生物的消失速度在40年间加速了60%,热带淡水物种数量下降了70%,比其他陆地或者海洋物种消失的幅度都大。报告中的"生态足迹"指标显示,人类现在的消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在人类发展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再一次经历了异常严峻的考验,疯狂肆虐的“非典”让人类再一次虚心反省,从新认识生活,审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曾经引以为豪的人类文明、人们长久养成的习惯、人与动物的关系、自然与人类的发展的关系等。哪些要延续、发展,哪些要摒弃、根除。也许SARS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惩罚,可是从这次惩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不是主宰,而仅仅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而已,只有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才能与大自然成为更好的朋友。一、人与动物SARS、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新传染病的流行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其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值得人们深思。人类文明只有几千年,即使算上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地球历史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片段。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继而为了生存繁衍与动物展开生死搏斗,最后完全主宰动物。而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又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类人喜好野味,更有“高贵”人士,为显示自己的地位,以吃珍贵动物为“荣”。而那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那些动物伸出了杀戮之手。另一类人为显示自己的“仁慈”与“爱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溺爱。他们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养育,甚至同吃同睡,乘公交...  相似文献   

17.
正疫情之后,面对动物,人类忽然乱了阵脚,找不到恰当的距离。有人先前热衷"吸猫",现在却忙着遗弃宠物,好似对方是瘟神。有人就连看别人炒盘花蛤,都赶紧说,"别吃!不怕得病吗?"前段时间,有知名微博博主发文普及人与动物的界限,总结成一句话:"如果没有彻底的了解,就离  相似文献   

18.
爱心是教育更上一层楼的台阶。爱心主要包含教育者的爱意与受教育者的悦纳,以及被教育者生活与学习的环境的友善。慧心是一切教育走向成功彼岸的舵手。慧心应该是不夸张,不折腾,不放弃。爱心和慧心唤醒了人类的灵魂,并给予人类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19.
速读     
<正>昆虫将成为人类食物目前新的研究已经开始把目光放在昆虫和食物的关系上,一些商家试图在食物中加入昆虫蛋白质,也许很快,这些"虫食"就要风靡起来了!以色列正在尝试制作以昆虫幼虫为原料的蛋白质粉,这种产品的好处是比其他动物蛋白的生产成本更低。人类有意识的生产昆虫和蠕虫类食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用来解决世界人口膨胀与合理利用自然资  相似文献   

20.
马南董 《环境》2004,(11):41
人总是在争取自己的人权,动物也想争取自己的动物权,但它们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于是动物便成了人类虐待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