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用GL-PS2 一体化短周期地震计分别在江苏海上风电平台升压站及高抗站建成两个海洋地震观测台站,并在升压站同址相临架设GL-PCS60 一体化宽频带地震计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开展海洋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简单,成本较低,运行稳定可靠。相比于陆地台站,海上风电平台白天与夜晚噪声水平差异较小,但受风力天气影响显著。以升压站为例,海浪干扰集中在0.15~0.3 Hz 频段附近,固有频率为1.4 Hz。地震过程频谱分析获得的地震集中频段作为地震波形滤波处理依据可以提高信噪比,获得清晰震相。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开展海洋地震观测在提高海洋地震监测预警能力的同时,地震过程频谱分析固有频率稳定性以及地震集中频段可为海上风电平台结构在发震过程中的影响情况做出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2.
政府注重对地震应急工作的领导山东省胶州市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大事来抓。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市政府每年从财政拨款5万元专门用于防震减灾工作;2006年市政府又为地震观测站搬迁投资200万元更换监测仪器,改善办公条件:二是成立了胶州市防震减灾工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揭晓的200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集成和推广应用”项目捧走。 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地动仪,在跨越1870多年的星汉长河之后,两位中国地震科学家的手“握”在了一起。中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地震监测技术的前沿,开启了我国数字地震监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九五”期间 ,我国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在模拟地震观测向数字地震观测的转变中 ,从仪器的管理维护到地震的观测分析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我台用数字地震仪观测一年多来 ,积累了一定经验 ,摸索了一些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于此 ,以便于借鉴。  相似文献   

5.
《防灾博览》2018,(5):6-7
2018年5月,监测预报司组织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启动了依托西藏地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共址建设地震站点工作。根据勘选结果,优先选取了1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作为首批共建站点。10个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点全部建设完成,产出的数据连续可靠并实时接入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6.
地震科学的发展对地震观测技术不断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研制高灵敏度、宽频带、大动态范围的地震仪以及在降低环境对地震观测的不良影响,大区域地震观测网方面的一些动态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4—7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会议在青海省西宁召开。青海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雄到会致辞,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是"十五"期间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周边国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所属有关院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由6个技术系统组成,即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国数字强震动台  相似文献   

9.
详细介绍了日本在本世纪70 年代~90 年代初的三个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和日本政府在1995 年阪神大震后投巨资兴建海底地震监测网络的情况。并就上述内容的国际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未来海洋地震观测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傅长齐 《灾害学》1994,9(2):94-96
本文在简要说明我国地震监测台网规模及地震观测环境遭受干扰情况的基础上,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地震卫星系统是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地震卫星,一方面可以弥补地面观测在区域覆盖等方面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将为地震观测提供更多的观测信息和观测物理量,从而为推动地震监测预报取得突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正> 地震数据处理系统DIZHEN是建立在IBM-PC个人计算机上的用于分析处理地震观测数据(目前入库的主要是地下水观测数据)的软件系统,它是基于汉字dBASE Ⅲ上的,由数据库管理程序、高级语言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与应用程序软接口三个主要模块近200个文件构成的一个应用软件系统。利用本系统可以及时、迅速地实现地震观测资料的收集、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海洋灾害一直是困扰着海域及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是深受海洋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为此,从灾害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的风险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的15年中,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已经使海洋灾害灾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中国海域海事活动不断增多、海岸带经济密度快速提高,大大增加了海域及海岸带承灾体对海洋灾害风险的暴露,又由于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污染加重,海洋生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使中国海域面临的灾害风险趋于上升.此外,还讨论了中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体系,提出从海洋灾害系统角度,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以促进海洋及海岸带地区由政府、企业、社区共同组成的综合减灾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每年冬季都有海冰出现,渤海的辽东湾是我国冰情最严重海区。在渤海,特别是辽东湾,海注作用力是海洋工程设计的控制荷载。海注的厚度是计算海冰作用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根据渤海辽东湾北部鲅鱼圈和盘锦海洋站的气温和海冰观测资料,建立了计算海冰厚度的经验公式,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平整海冰的可能最大厚度为80cm。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日本爱知县的地理概况、地震地质、地震预报、地震观测研究和防灾对策的现状,介绍了日本的地震预报和地震观测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正>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广福同志编著的《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与检查》一书,最近已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这部专著全书约26万字,共有五章和一个附录。第一章概述,主要阐述了在现代地震观测中,标定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地震观测系统的分段标定,对我国目前基准地震台上使用的电流计记录地震仪和笔绘记录地震仪的常数测定、分段标定、系统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是中国地震局建局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科技覆盖面最广的一个工程项目。包括地震前兆台网、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动台网、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等六大项。局系统几十个单位都有建设任务,将新建与改扩建307个数字化前兆台站、105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应急分项软件"地震应急快速触发响应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功能设计,并对各子系统的技术实现方案以及软件的数据流程等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20 0 1 - 1 1 - 1 4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1级大地震 ,这是自 1 950年西藏 8.6级地震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发生将对认识我国大陆今后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地震之后 ,我们向全国的地应力台站广泛征集了有关这次地震的地震观测报告。发现这些报告在写作的思路和内容上差别很大。本文即是在审阅、编辑整理地震观测报告的过程中 ,结合台站提交的地震观测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遇有地震发生 ,特别是大地震 ,台站该如何提供地震发生前后的观测报告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希望能…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的防雷技术——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电对地震观测台站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台站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地震台站观测系统建设,从4个方面对避雷技术进行了分析设计。同时以陕西省的地震观测台站为例,具体说明了防雷措施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