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噪声是煤矿井下主要危害,对人体视觉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提高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工人的视觉认知能力,进而减少人因事故的发生,针对视觉认知随噪声暴露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利用Eye Link II眼动仪采集被试者的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眼跳次数3个眼动指标来衡量视觉认知能力随着综采工作面噪声暴露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噪声能够使视觉注意力下降,对视觉认知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对视觉辨识能力的影响较复杂;2)噪声在0~10 min和40~55 min时间段对视觉注意力影响较严重,在0~15 min和50~80 min时间段对视觉辨识能力影响较严重;3)被试者随时间变化出现视觉性疲劳后,噪声可轻微提高视觉认知效率和视觉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与矿井深度加大、作业集中和煤炭强化开采有关的矿井劳动条件恶化了。矿井深度、采掘规模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增大,导致沼气涌出量的增加、煤和瓦斯突出频繁、粉尘和热释放量增加、井下火灾以及由于通风网路加长和复杂化而使矿井巷道通风恶化。近10年来,英国煤矿井下工作面的平均供风量增加了3~5倍,风流速度已增至4m/s。现在,大多数工作面的供风量为5~10m~3/s,不久的将来可达15甚至25m~3/s。风路显著加长是煤矿通风面临的大向题。国外煤矿局部通风系统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广泛地推行压-抽和抽出式与捕尘装置相结合的通风方法,采用大直径风管及箱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平视显示器(Head Up Display,HUD)飞行中的注意资源分配问题,基于飞行模拟器,设计双作业飞行任务开展相关研究。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选取行为绩效和P300成分为评价指标,采用oddball模式,在双作业飞行任务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主任务难度的增加,主、辅任务的作业绩效均显著下降,被试者对HUD上异常信息的正确操作率降低,且反应时间延长;随主任务难度的增加,由辅任务所诱发的P300的波幅显著降低。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HUD状态下飞行员视觉注意资源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WiFi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煤矿的要求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地面无线通信技术开始应用于煤矿井下通信。本文从煤矿井下灾害环境的特殊性及救援工作的安全性、紧迫性出发,通过分析W iF i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基于W iF i技术建立一种新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重点介绍了其原理、硬件设计和软件仿真。该系统在灾后煤矿井下电力供应完全切断的情况下,仍能迅速建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链路。该系统基于S3C2410X ARM9硬件平台,硬件设计主要包括采集终端设备和链路路由设备两部分,可实现井下事故现场的环境参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语音通信等功能。通过NS2离线事件仿真器对系统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该系统的时延小、抖动率低,传输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理论上基本满足井下应急救援通信需要,且性能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以顾桥煤矿坚硬顶板综采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手段,分析了开采速度对工作面覆岩运动、围岩破坏、应力分布和液压支架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个周期来压内工作面落煤引起的岩梁刚性回转下沉量是一定的,工作面作业循环时间引起的岩梁蠕变下沉量与岩梁刚性回转下沉量呈正比,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仅减少围岩体蠕变引起的岩梁下沉部分。工作面开采速度增加,覆岩塑性区发育范围减小,煤壁应力集中位置变浅、应力集中系数变小。工作面快速推进时,液压支架承载多为2次増阻和3次増阻,支架工作阻力较小;缓慢推进时,液压支架承载多为1次急增阻,载荷近似呈线性增长,支架工作阻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在井下生产过程中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变化,煤矿井下各种自然灾害险象丛生,恶劣的生产条件威胁着安全生产.邵武煤矿1 958年建矿,历经40多年的开采,特别是受98年6.22洪灾的影响,资源枯竭,现已近入尾矿回收阶段,大部份工作面已转向复采,有的工作面甚至已经第三、四次复采,原生块段开采也已逐步向深水平延深,现开采深度最底水平标高已达-270米,无论是复采还是深部开采,开采客观条件都在不断恶化,安全生产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邵武煤矿近年来,针对矿井衰老存在的安全问题,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实现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针对深井高瓦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消突和首采层开采卸压瓦斯治理难题,以谢桥煤矿11426工作面开采为例,设计首采中间层无煤柱开采、实现上下突出煤层均消突的技术方案,研究了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瓦斯及风压分布规律,结合煤层群开采巷道布置条件,提出并实施留巷侧井下暗立眼回风阶段留巷Y型通风技术,强化留巷墙体封闭和留巷采空侧回风立眼封闭等卸压瓦斯抽采技术,实现了深井煤层群首采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和邻近突出煤层的全面消突。11426工作面回采期间,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47.67 m3/min,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高达65%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深井煤层群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和治理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水中含油污泥与甲醛共氧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温度为390~450 ℃,压力为25 MPa,反应时间为1~10 min的条件下,在间歇式反应釜中采用超临界水共氧化方法处理含油污泥,考察共氧化添加物种类、时间、甲醛质量浓度和温度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甲醛对含油污泥的转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50 ℃反应10 min,含油污泥COD去除率达99.0%.甲醛质量浓度至少要与含油污泥初始COD处于同一数量级时,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氧化中间产物CO和醋酸产率随甲醛质量浓度提高而增加.反应温度低时甲醛的促进作用明显.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CO产率增加,醋酸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延长高粉尘作业环境下随弃式防颗粒物口罩的使用时间,从而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性,通过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以及梯度体积分数乙醇溶液环境下使用40 kHz中低频率超声波清洗和浸泡清洗的方法对随弃式防颗粒物口罩材料进行实验,得到最优清洗方式以及清洗条件。结果表明:随弃式防颗粒物口罩在40%体积分数乙醇溶液环境下使用中低频率超声波清洗后仍具有较低阻力和较好过滤效率,满足再次使用的标准;中低频超声波对口罩清洗效果在25~55℃温度范围和10~30 min时间范围内没有明显区别,从经济角度考虑可以采用25~35℃,10 min的条件进行清洗。  相似文献   

10.
综采工作面噪声污染严重,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作业安全的不利影响,运用人因工程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知识,利用24 h动态心电图仪器进行试验研究,定量分析不同噪声水平和噪声暴露时间对作业人员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噪声刺激会造成人心率升高;②噪声刺激水平和暴露时间大小都对被试者的心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作业人员心率与噪声刺激的水平和暴露时间大小都有相关关系;③由于人耳对噪声的适应性,在同一噪声水平刺激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心率会有短暂恢复;④在噪声水平95 dB的噪声刺激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人对噪声的适应性比较明显,此时的噪声暴露时间是影响人心率的主导因素,且在噪声暴露40~50 min时,由于人耳对噪声的适应性会出现短暂的心率恢复的现象,人体出现疲劳;⑤在噪声水平95 dB的噪声刺激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人对噪声无明显适应性,心率随着噪声分贝的增大在缓慢上升,此时的噪声水平是影响人的心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力疲劳与非疲劳状态眼动指标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利用眼动指标(注视点个数FC、平均注视时间AFD、平均眼跳幅度ASA、最大瞳孔面积Pupil Max及反应时RD)对脑力疲劳状态进行判定,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测试了不同脑力疲劳程度的眼动指标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FC、AFD、ASA和Pupil Max四个眼动指标可以判定被试者所处的疲劳状态; 2)当测试者注视点个数FC处于(11,13)区间,平均注视时间AFD处于(328,409)区间,平均眼跳幅度ASA处于(5,7)区间,最大瞳孔面积Pupil Max处于(992,1 124)区间时为非疲劳状态;当FC处于(7,10)区间,AFD处于(263,319)区间,ASA处于(2,4)区间,最大瞳孔面积Pupil Max处于(584,935)时可以认定被试者为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2.
小构造附近是瓦斯灾害容易发生的危险地带,探明煤层小构造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基于古汉山矿二1煤层瓦斯抽采工程特点,分析利用瓦斯抽采穿层钻孔进行地质构造探测的可行性,根据试验工作面、底抽巷、瓦斯抽采穿层钻孔空间关系,建立煤层小构造预测数学模型及预测方法。结合试验工作面瓦斯抽采穿层钻孔现场施工数据特点,分析钻孔误差及校正方法,绘制煤层底板三维曲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底板趋势面残差图及煤层厚度等值线图。根据煤层底板预测图件,对小构造分布做出了综合判断:在工作面走向通尺360~390 m、倾向上距离运输巷35 m处,可能存在落差1. 5 m、走向N45°W、延伸长度20 m左右的小断层。现场实际揭露地质情况与理论预测结果基本吻合,工作面推进与小构造距离小于20 m时,瓦斯突出危险程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人工煤气管道内萘沉积量的预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以昆明人工煤气输气干管为例,结合TGNET软件模拟输气干管的运行工况(选用BWRS状态方程,Colebrook-White流动方程)计算管内萘沉积量,通过改变模型参数(地温、输气温度及输送压力)分析萘沉积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萘沉积量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相对误差仅为3.36%,方法可行;2)饱和萘含量随地温降低而降低,随管道输送压力降低而升高,随管道输送温度降低而降低,且管内外温差越大,萘沉积量越大;3)温度变化是造成人工煤气管道中萘沉积并堵塞管道的主要原因,建议在煤气进入城市管网前先对其作降温处理,冬季在弯管、调压器等易出现萘沉积的部位添加保温设施以维持管内温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露天矿岩质边坡稳定性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边坡稳定性分级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分析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地质、环境和工程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其次,采用改进层次分析和熵权理论分别确定指标的主观和客观权重,基于博弈论计算指标综合权重;最后,通过计算综合确定度,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边坡的稳定性等级。将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应用到某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结果显示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与未确知测度和可拓学理论的评价结果一致,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干式脉冲煤气布袋除尘作为“十五”国家重点推进的40项冶金节能环保技术的措施之一,成为国内在建高炉优先选择的工艺技术,也是目前高炉改造湿法除尘工艺的技术方向,近几年此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各大型高炉。较湿法除尘相比各类效益明显,已成为今后大型高炉煤气除尘技术发展的趋势,安钢6#、7#高炉(450 m^3)自使用该技术以来,经过实践摸索,逐渐取得了一些较先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造纸污泥灰和生活污泥灰替代部分水泥制备胶凝材料,研究了污泥灰掺量对污泥灰-水泥胶凝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手段对胶凝体系水化产物的矿物组成、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灰掺量增加,胶凝体系抗压强度不断降低,当污泥灰掺量超过40%,试样3 d抗压强度比小于5%。当水泥掺量一定,提高造纸污泥灰的掺加比例有利于胶凝体系早期强度的增长,生活污泥灰可有效提高试样后期强度,但掺量不宜过多。随造纸污泥灰掺量提高,水化产物中氢氧化钙和C—S—H凝胶生成量增大,氢氧化钙晶体由片状发育为板状,紧紧包裹于C—S—H凝胶层状结构中,造纸污泥灰中含有的文石型Ca CO3晶体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可桥接于水化试样微观裂隙两侧,阻碍裂隙的扩展,进而提高胶凝体系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7.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工伤事故统计分析表明,冶炼系统是发生事故较多的系统,各类工伤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8%。冶炼系统中,第二炼钢厂是安钢集团公司核心单位,工伤事故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对该厂近10年工伤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事故规律,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对搞好钢铁冶炼的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静电除尘在烧结机头烟尘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钢烧结机一、二期工程中烧结机头电除尘器结构性能和运行效果对比,结合安钢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一期工程中电除尘器的运行存在的问题,重点对电除尘器的结构特点进行阐述,以提供一种适用于烧结机头烟尘治理的电除尘技术。  相似文献   

19.
建筑消防设施的可靠性管理是可靠性工程、消防安全工程及管理科学技术的交叉应用。不同社会发展环境下,建筑消防设施可靠性管理的数据形态、研究内容和任务要求也不尽相同,其最终目标是提高消防资源的费效比。探索了在缺乏基础可靠性数据的条件下,如何开展建筑消防设施可靠性管理研究。首先,介绍了建筑消防设施可靠性管理的研究现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从生产标准化、设计性能化到运营效能化的演进趋势。其次,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理论,从行业发展的视角,着重对我国建筑消防设施可靠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应该建立建筑消防设施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管理体系。最后,总结了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在应用智慧消防构建统一的可靠性数据库、提高复杂建筑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及完善运营效能化可靠性管理标准3个方面开展研究,推动我国建筑消防设施可靠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针对焦作矿碳化硅车间磨粉机收尘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理论计算方法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该系统改造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