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下)彭珂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咸阳)3、遏止人口增长与协调生态环境的对策有效地控制人口,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安危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  相似文献   

2.
上海经济区的十个市有七个市属于太湖流域,人口和经济密度都比较高,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如无适当措施加以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将随着经济区进一步发展而日趋严重。为此,建议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纳入流域综合规划中去。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在防治污染工作方面,已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就妨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是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年-2014年自然资源、能源消费、人口等数据,计算得出的生态足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赤字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均衡,新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不是处于最佳可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4.
李水生 《环境保护》2022,(23):32-35
<正>深圳市位于南海之滨,毗邻港澳,特区面积约为1997.5km2,2021年年底常住人口约为1768.2万人,人口密度高达8852人/km2,2021年经济总量约为3.07万亿元,具有典型的“三大三小”特征,即深圳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近年来,深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是关系到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武汉市15个住宅小区的有关资料分析,本文提出了今后在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考虑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交通密度、绿化覆盖率、小区配套设施和管理问题,以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问题,逐步实现住宅区生态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城-郊-乡”生态样带森林土壤重金属变化格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纽约市“市区-郊区-农区”140km生态样带,对9个样地26个样方落叶阔叶林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重金属离子总量、重金属离子多样性等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重要污染重金属离子Pb、Cu、Ni、Cr含量下降非常明显。森林土壤重金属离子格局与人口密度、城市土地利用率、机动车密度等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7.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也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2005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2804.6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50958元,接近上海51474元的人均水平,已经成为了长三角重要的经济力量。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无锡市也面临着土地和能源紧张、人口压力增大、环境污染等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分析无锡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揭示无锡市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变迁规律,为可持续发展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中最根本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根据我国人口庞大的基数、过快的增长速度、独特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对策,以保证跨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呈现协调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提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索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的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NSTEC土地利用格局的人口密度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20世纪50年代以来5个时期的县域人口数据,筛选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0、50、100、200、400和800人等特征值,编制了5期人口密度图,分析了区域人口密度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关系。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城镇用地比例、牧草地比例、林地比例显著相关;不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可以近似反演相应时期的耕地比例和格局,为人口驱动力的定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陇东地区进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得出陇东地区内有庆阳市和平凉市两大城市,以2013年统计数据为准,庆阳市和平凉市平均人口密度分别为97人/平方千米和219人/平方千米,均高于甘肃省平均人口密度(61人/平方千米);陇东地区生产总值达947.29亿元,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15.11%,属经济发达地区;且陇东地区含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可以得知陇东地区区域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陇东地区不适合作为中国高放废物粘土岩地质处置库预选区。  相似文献   

14.
<正> 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和发展小城市,这是我国城市化的具体道路和途径。因此,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积极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具有重要意义。一、小城镇对城乡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城镇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和城镇。积极而合理地发展小城镇,对促使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之间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瑞 《环境保护》2006,(4A):32-41
2005年上半年,四川省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四川”的宏伟目标。要通过20年的时间,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经济强省。四川正在朝着由传统增长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方向迈进.利用“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士壤.培育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珍视资本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建设生态四川.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精神的回归。这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巴中、雅安、眉山。自贡、广元.阿坝6个州(市)委,州(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翔实的材料,囿于篇幅,本刊选编了各地有特色的典型经验,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口和建成区的历史发展研究.总结了中国大都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共同特征.对城市人口密度的演化和建成区的扩张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毛边际人口密度模型对三城市的建成区扩张进行了预测.提出增加城市的毛边际人口密度同发展现代化城郊农业相结合是提高我国大都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城郊耕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闵行区是上海市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科技创业区、生态居住休闲区和区域性商业物流中心,还承担着上海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的重任。2008年,全区GDP达到1120亿元,单位常住人口GDP超过9000美元,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导入和经济增长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然资源缺乏、环境容量有限、人口密度较大等成为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1999年全国市县统计人口数据与各市县土地利用类型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各类土地利用指数的复相关系数为0.82,在西藏、青海和海南3省区,复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市县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及数字高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并计算出西藏自治区1km×1k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数据。在被选作验证区的3县37个乡镇中,用模型计算出的各乡镇人口密度与各乡镇的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88。因此,土地利用信息是进行市县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可以进行市县级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  相似文献   

19.
以2010~2015年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时间度”和“熵值”法确定时间权重,构建TOWA-GA混合算子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模型.结果表明:6a来,30个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均值为0.837,整体呈好转趋势,但省域间差异明显.通过Theil指数分析发现,省域间总体差异下降了15.91%,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省域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铜川新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生产的城市发展思路,建立了土地容量与人口适宜容量数学模型。根据铜川新区具有的自然优势,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角度,针对铜川新区的土地容量与人口适宜容量,探讨了将铜川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人口适宜的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